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重读韩复榘(2)

2010-07-24 14:39 《齐鲁周刊》/ 吴永强 /

 

韩复榘的独立王国与济南印记


  没有明确记载表明韩复榘在学习阎锡山,然而和阎锡山把山西变成自己的独立王国一样,韩复榘也在千方百计使山东脱离蒋介石的直接控制。


  韩复榘一到山东不久,就解散反日会,取缔反日宣传,活埋国民党的县党部负责人,逮捕省党部负责人,停发县党部经费,取消县党部,一再截留中央税收并撤换所有中央人员。他不声不响地提前执行了《何梅协定》中的要求。   


  最重要的,也是最明显的,就是山东不驻中央军。早在《何梅协定》以前,韩复榘有一次在省府会议上曾轻描淡写地说:“日本不喜欢山东驻中央军。”


  1930年9月,韩复榘莅政后仅6天,就急于求治,马上在9月15日布告全省,提出了他的四项“行政计划”:“澄清吏治”、“根本清乡”、“严禁毒品”、“普及教育”。这也成为他后来施政的基础。


  为了同蒋介石对抗,抵制国民党中央势力向山东伸入,除拉拢、联合其他地方实力派外,韩复榘不惜与日本合作。他既不想当蒋介石的驯服工具,也不想当日本人的忠实奴仆,而是利用蒋、日矛盾,在两者夹缝中力图自保。


  韩复榘截留地方税收,妄图建立“山东独立的经济体系”,使自己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立于不败之地。为使财政不虞匮乏,他又办起了民生银行和平市官钱局,进而掌握了山东全部地方金融。


  中原大战后短暂的和平环境也给韩复榘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


  “今日的济南,距离刘鹗写《老残游记》的时代,又走过了几十个年头。济南的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多彩起来,它被新时光涂抹上一道现代主义色彩,也的确前进了许多。”美国人鲍德威1978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城市变迁:济南(1890—1949)》中写道,“最引人注目的公共事业,是对在济南“五三事变”中被破坏的城门的拆移。铺好的机动车道从城门口穿过,改善了入城条件,城内主干道路面也铺设完毕……主要的府城墙保存完好,并且得到了大范围的修补。城墙顶上为游人修建了城顶环城马路,其宽度可通行一辆汽车。”


  “在过去的二十五年里,新的公共设施的建设,要么是通过政府官员与买办资本合作,要么是与官僚资本家合作来完成的。1930年后,大型投资项目不再由买办资本家和官僚资本家所涉足,而是改由政府来接管经营。”


  韩复榘主政期间,在教育厅长何思源的襄助下,山东省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韩曾说过:“近来我国社会愈趋愈下,最大原因为教育落后而不普及,凡事皆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他莅任之初,即将“普及教育”列为其四项“政治计划”之一。


  此后山东省的教育经费不仅从未拖欠,而且逐年增加。据教育厅报告,省教育经费,1932年之前每年是200多万,1933年之后每年则增至300多万;县教育经费(地方),1930年是300多万,1931年之后每年则增至400多万,1935年后更增至500多万。


  韩复榘协助建设山东大学。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设立国立青岛大学,次年改名山东大学。山大名为国立,其实大部分经费由山东省库支付。以韩复榘为首的山东省政府大力支持该校的创办,每年协款36万元,占该校全部经费来源的60%。


  为达到“根本清乡”,剿匪成为韩复榘的一项经常性事务,几乎年年、月月、天天进行,被其剿灭的土匪不计其数。抱犊崮土匪、巨匪刘黑七、张黑脸等既是在此时被剿除或被驱走的。
  剿匪不力时,韩复榘经常盛怒。未在万德捉住刘黑七,韩懊恼万分,回济南后据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报社记者忽接韩的电话,韩说他要和两个夫人离婚,请给登报,广告费自付。记者莫名其妙,事后才知道,韩怏怏而归后,两个太太不明就里,薄言相向,固有打电话登报离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