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名人们的知青故事

2010-09-20 21:38 《齐鲁周刊》/ 方言 /

  因撞上非常时代,他们的青春异于常人。是与时代种种冲撞的精神伤痕?抑或命运轮回中的另一种宝贵体验?

 

国家副主席习近平

扛200斤麦子的生产队书记


    1969年的秋天,16岁的习近平带着两大箱书,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当时梁家河村来了12个北京八中的知青,习近平是其中年龄最小的。老支书老梁回忆说,习近平每天书不离手。很快,他已经学会锄地、送粪,一挑两个篓,100多斤,走路最快,上山还跑,“他个子高,跑得比谁都快。”老梁说。


  当时,约29000名北京知青到延安插队,习近平是第一个当大队支部书记的。这种历练,让他“真正理解了老百姓。很多实事求是的想法,都是从那个时候生根发芽的”。


  打坝是当时陕北农村,尤其是山沟里最重要的事情。打坝就是在每个山沟里,筑一道大坝,挡洪水,防水土流失,也保护庄稼和粮食。“打了三个坝,搞了42个沼气池,打了一口大井,不到两年,干得不少了,不简单。”老梁说。


  习近平插队期间还带领村民办起了延川县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梁家河村的做饭、照明问题。他在梁家河前后将近7年,是当年来到梁家河的12个知青中,走得最晚的一个。1975年,习近平带着两箱书离开了梁家河,进入清华大学求学。


  习近平至今都难以忘记他在梁家河村的那些朴实的老乡朋友。习近平酷爱学习,常在煤油灯下读着吕侯生连书名都认不得的书,吕侯生就憨憨地坐在油灯的一旁,陪着他看书写笔记。晚上也不回去了,一条被子两人合伙盖。


  1994年,吕侯生右腿患了骨髓炎,在医院治疗两个多月,花了6000多元仍不见好转。本来就贫困的吕侯生已债台高筑,实在没法了,给习近平写信说了自己的状况。不到半个月,习近平给他寄来500块路费,请他到福州治病。


   
作家梁晓声

冰下的破棉袄


    1968年梁晓声下乡到了北大荒,插队在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师二团,地点在黑河瑷珲县。


  在北大荒的时候,所有的农活梁晓声都要参加,秋收、抬木头,甚至还要自己盖房子。当年只有20岁左右的梁晓声对于艰苦并没有多大的畏惧,对于联合收割机、对于一望无际的麦海、对于脱坯梁晓声都有新奇感。一般的生活就是收工以后洗把脸,然后到小河边去散步,然后就是睡觉。


  梁晓声爱好写作,即使艰苦,也能就着油灯看书写作。在连队的时候,他写了不少的诗歌、散文先后在《兵团战士报》、《黑河日报》上发表;一时间在兵团里也小有名气,后来,被调到了团宣传股担任报道员。


  在宣传股,梁晓声最难忘的一件事是,夏天在河边刷棉袄,他忽然想游泳,便将棉袄用一块大石头压在河中,脱了衣服跃入河里。游够了,穿上衣服就走了。直至冬天快到了,却找不见棉袄了,他才猛然想起,是夏季泡在河里了。到河边去找,仍被大石压着,冻在一层薄薄的冰下面。破冰捞出,已被小鱼小虫钻了许许多多的蜂窝洞。拿回来晒,瞧着发愁。


  那时知青们普遍都很节俭,轻易不扔一双鞋一件衣服,何况是棉衣。梁晓声的战友听说了这件事儿,好一顿笑……


  
演员濮存昕

种马班让我补了生理常识课


  1969年7月,就读于北京七十二中的初中生濮存昕,离开家,前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三天三夜到了抚远的目的地,大片的沼泽地,打前站的人还没来得及搭好帐篷。第一个晚上没地儿住,濮存昕与战友们只好在卡车上过夜,在粮食麻袋中弄出个窝窝,把所有能穿的毛衣、绒衣、棉袄、棉大衣都穿身上,将就了一夜。早上发现,眉毛睫毛全都结霜冻在一起了。


  白天干的活儿是在草甸子里挖坑埋电线杆,每坑间隔五十米,每人发一把铁锹,三人用一把镐。先拿镐把冰打开,然后下铁锹,挖出一个坑,然后将电线杆往里一杵,连泥带水往里一埋。一边挖一边还渗水,穿棉裤、雨靴不好使,只得穿绒裤、球鞋。把干衣服搁在一旁,干完活,别人帮忙拿大衣围个圈儿挡风,脱光了换上冰凉凉的干衣服和棉裤,那个像冻铁板贴在身上的滋味濮存昕现在还记得。晚上轮流站岗。站岗的人发一支枪,两颗子弹。守着一堆火,闻着食堂的肉味儿来的狼就在濮存昕的周围晃荡。


  知青的生活当然艰苦,可让濮存昕回味的趣事儿也颇多,放马就是其中之一。他负责的是两匹种马,是苏联纯种马。别人扛着锄头下地干活,累个贼死,濮存昕则是吹着口琴去放马,马撒开在草地上吃草,喂饱了兴许中午还能回来抽空睡一小觉,畅意十足。


  当然,牧马之外,配种的活儿也干。渐渐的濮存昕竟能熟练掌握母马的发情期,把手往马屁股里一伸,就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人工配种时,濮存昕就在一旁做“技术员”,这些养马常识,也成了他的生理卫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