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名流过中秋

2010-09-21 22:20 《齐鲁周刊》/ 方言 /
作家洪晃:美人妈妈的黄酒泡蟹


  因母亲章含之1971年调到外交部工作,儿时的洪晃,家中时常能分到邦国送的贵重礼物。碰上伊朗送礼,章含之分到四箱黑鱼子酱,家里人也不识货,就用来拌稀饭。至于中秋,洪晃“美人妈妈”的伙食,也时常因为“略好几成”而诱来洪晃的馋嘴闺密。


  洪晃与策展人廖文,是至交好友。一次聊天中,不知怎么谈到乔冠华,廖文于政界名人十分生疏,名字虽耳熟其实没有切实感觉。为了不显得太过无知,廖文挖空心思搜罗脑子里与乔冠华有关的信息,辛苦了半天,忽然想起曾在什么地方看到一个政界名人晚年又新结了婚,大约是乔冠华,脱口说:“乔冠华后来是不是又娶了个老婆?”


  洪晃嘴张得老大:“廖文,那不就是我妈吗?”洪晃笑得几乎滚下山去,洪晃说着“得告诉我妈”,拿起手机就给美人妈妈拨电话。那天正是中秋节,章含之在电话那边大笑,非但没生气,还要洪晃邀廖文一起回家过节。


  闹了这么大的笑话,廖文窘得无地自容,可听说有螃蟹和黄酒,还是厚着脸皮和洪晃去了。这次是吃便饭,没有什么外人,章含之仿佛从画中走了下来,悠闲地说笑,令廖文吃惊的是,章含之的“鸟语”居然也说得很漂亮。临走时,章含之又装了一瓶黄酒泡的醉蟹给廖文,廖文觉得美人妈妈几乎像普通妈妈那样亲近了。

 

《ELLE》主编晓雪:提着月饼买月饼


  2004年晓雪在某媒体公司的市场部担任总监。晓雪开始被告知中秋节即将来临的“噩耗”,是一个领导的口头指令:“去找平时不乐意掏钱做广告的酒店,拿广告版面去换他们的月饼。要高级的,要大批的,我们来送客户。”


  还挺顺利,晓雪手下一个谈判能力很强的女经理,很快就搞到了数百盒月饼。另一个女经理,还锦上添花地搞到了数百盒普洱茶。


  总监们要规划谁收月饼、谁收普洱茶、谁收月饼兼普洱茶、谁收月饼兼普洱茶再加个果篮。每个部门汇总的数字,还是严重超额。身为一个部门的主管,一定要据理力争,为部门争取尽可能多的月饼去送人。管理层们都本着大公无私的态度,耐心分析、阐明自己部门这些关系的重要性、不可忽略性、不可得罪性和发展潜质性。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某个国有的经营期刊发行的机构,突然心血来潮地跟点心厂勾结,卖起月饼来。一个期刊销售单位,竟然背负了数以百万元计的月饼销售任务!总不能在书摊上卖月饼吧?好办,摊派给在这个渠道销售的各个杂志呗,反正都得送礼。去买吧,顺便把给对方领导的月饼也送去。于是晓雪与同事提着月饼,去买月饼。


    完成了这宗月饼采购以后,早上进办公室,前台全都是月饼,一列快递公司的递送员排队取件。晓雪长吁一口气,月饼们,终于上路了。中午出去吃饭,却发现前台又堆了一大堆月饼,秘书正在忙碌地签收、给同事打电话通知来前台领月饼——原来合作伙伴们中秋战役的弹药,开始对晓雪的杂志狂轰滥炸、礼尚往来……

 

作家柯云路:过一个“革命化”的中秋节


  毫无禁忌大吃特吃的瓜果梨桃、月饼,是物质匮乏年代里柯云路最向往的记忆了。


  柯云路在山西农村插队的第一个秋天,提前很多日子,村民们就开始兴奋,家家户户拿着刚箩出的细白面、平日舍不得吃的白糖红糖和做馅用的红豆绿豆芝麻大枣及队里分配的油,到专为中秋成立的小作坊按户登记,由手艺好的大师傅统一制作月饼。


  轮到做谁家的月饼了,这家人会早早到小作坊前等候。一边看着师傅操作,一边叮咛着“给咱多操心些”,月饼师傅也会自得地回应一句,“把心踏踏实实放在肚里,就等着吃咱做的香月饼吧。”


  柯云路和战友自然也尽其所能地打制了若干月饼,但哪里等得及中秋之夜,一做出来就吃了个精光。无奈之下还想出一个响当当的名目,过一个“革命化”的中秋节。


  中秋之夜,知青们像往常一样在灶上吃了晚饭,打算天黑时到窑顶上看月亮。岂料刚刚放下碗筷,村民们如约好了一般,一个跟一个进了小院,每人放下一块月饼,只说北京学生出门在外不易,过中秋了,告诉父母这里也有月饼吃,他们的心思就到了。


  柯云路和战友起初还推辞,过意不去,但来的人太多,而且放下就走,短短一个时辰,桌上竟堆起了百十块月饼。这些月饼大多数是从作坊里烘制的“高级”月饼,形态各异,散发着在那个年代撩人的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