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中秋节病理学分析

2010-09-21 22:18 《齐鲁周刊》/ 吴越 杨艳 /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节日怪现状,折射出的是它在新环境下被异化的现实。不如我们先静下心来,梳理一下中秋节的本来面目。

 

如果你想我,就翻过两座山,走五里路,来牵我的手


  已很少有人知道中秋节的来历了。


  中秋之所以受到重视,科举考试功不可没。据《山西民俗》记载,古代每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农历八月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应试高中者被誉为月中折桂之人。同时,又派生出许许多多有关的传说故事。天上的月宫进一步成了读书人美好理想的寄托。每到中秋,必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


  在传统意义上,中秋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除了吃月饼、赏月、祭月外,各地还有不同的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俗,如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苏州的石湖看串月、晋江的烧塔仔、苗族的跳月、傣族的拜月、侗族的偷月亮菜以及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月圆之夜,天朗气清,人们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红枣等甜点和瓜果供于桌案上,祭拜月神。


  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民间还有种种美丽传说,“八月十五天门开”,说的是月宫娘娘受到人们的祭拜后,要到人间周济穷人,天门重开,人们可以在想象中接受上天的恩惠。民间还有“在家不拜月,出门遇风雨”之说,表达人们对八月十五祭月拜月的重视。


  可是,在今天的中国,祭月活动基本上已经不复存在了,尤其是城市、大都市,有谁还去祭月?那里很难看到蓝天,也很难看到皎洁的月亮了。农村也很少看得到祭月的家庭了,或许有,也是极其简单地在窗台上将月饼摆放一会儿,这还是老奶奶的工作,会被孙男甥女所不齿,甚至会被儿女辈呵斥……


  当马车让位于汽车,飞机呼啸于蓝天,鼠标轻点可以传情达意,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的眼睛里,地球不过是个狭小村落,他们不再受离散之苦的煎熬,倒是时时受着肯德基、可口可乐的熏陶,不再重视团圆和节日。


  你的亲人要跟你见面,会用手机通知你,无论是在飞机到达后、出租车到了胡同口,都会不停地给你发短信,在这个过程中,对见面的期待早就削减了。


  “在古代,我们不短信,不网聊,不飘洋过海,不被堵在路上,如果你想我,就翻过两座山,走五里路,来牵我的手。”苏东坡没有手机,对弟弟的思念化作绵延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白不能上网,空房寂寞,低头思故乡。


  
30年前的中秋“偷窃”


  中秋风俗各异,在一些农村,有一个习俗,就是在中秋节的当晚,任何人都可以公开“偷窃”家外可以吃的东西,主人对当面“行窃”者不会制止,更不会谩骂。以下文字中关于中秋的记忆,带给了我们太多念想:


  10岁那年中秋节,二哥提前几天悄悄带我去侦察三叔家的花生,去认识据说比红薯味道好得多的凉薯,去目测邻居家栽在屋门口的向日葵大小……,同时,对自家物品进行严密防范,该摘的摘了,该收的收了。可是,当我们兴高采烈地达到预定目标时,发现心仪目标早就不见了,连最不屑“行窃”的向日葵也只剩葵干了,扫兴而归。


  18岁那年中秋节,我刚刚接到高考录取通知书。二哥和我将平时上山挖中药得到的一角一元贡献出来,第一次在供销社购买了几个硬梆梆的月饼和一些散装红酒。夜里,就着皎洁的月光,一家人其乐融融,我第一次吃月饼和喝酒,喝得很醉,认为月饼是世间最好的美味。


  去年中秋节,大人、小孩白天全然没有以往收拾屋外东西的忙碌。当一家人团聚在月光下闲聊时,娘拿出月饼等东西来招待,女儿、侄儿及外甥们都对月饼不感兴趣,只是礼貌性地尝了尝,倒是对老家中秋风俗非常感兴趣,说要写到作文里去。同样,我也觉得对月饼没有什么食欲,老纳闷怎么小时候那么硬梆梆的月饼就那么好吃呢?那么值得留恋?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过这样一句话,“一百年来中国拼命西化,但现在看来一些很深厚的传统——它叫做‘心灵的积习’,其实一直在起作用。对自己的传统粗暴,对西方的接受也必然肤浅。”被异化的节日,是一种文化的悲哀。


  
中秋节咋变成“烤肉节”了呢?


  包括中秋在内,我国绝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是世俗节日,与宗教信仰无关。由此,我们的世俗节日,和一些西方国家具有宗教背景的节日相比,就有截然不同的特点:宗教节日是作为宗教信仰的一部分而保留的,是信仰的具体化和实践;而世俗节日的产生、发展和延续都离不开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离不开它们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世俗节日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时过境迁之后,它就不能够维持存在了。


  中秋节也遇到这个问题。如果今天我们再问城里的孩子,中秋节是不是做梦都想吃月饼,他一定会哑然失笑,甚至觉得月饼是很讨厌的东西。


  其实,中秋这一传统节日,与祖先的生产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以古代的中原而言,农历八月中旬已经过了炎热的夏季,进入秋季。天气以晴朗为主,凉爽宜人,多数时间能看到清晰明亮的满月,适合户外赏月。尽管此时尚未完成秋收,但年成如何一般已成定局。


  更重要的是,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反映了民众的一种乞求。而当这种乞求的目标是社会所稀缺的,其中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中秋的祈求一是丰收,如果当年已丰收,人们则祈求年年如此;如当年估计欠收,人们则祈求明年丰收。此外,中秋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乞求目标,那就是团聚——合家、合族团聚。


  “如果我们把传统的节日不仅仅看作吃某种食品,欣赏某种表演,而是把它作为我们民族、我们家庭、我们宗族的一种美好的记忆,作为我们历史的一部分保存下来,那么它就会有更强的生命力。”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说。


  “我们不妨从内容和形式上对中秋节进行一些创新,一些关于中秋的古老传统和故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应该赋予新的解释。比如,关于嫦娥的故事曾经吸引过我们,我们小时候甚至在月亮里找哪里有吴刚的影子,哪里有玉兔。但是到了今天,靠这样的故事吸引青少年已经不够了,那么我们可否趁此机会对科普知识和很多关于未来的幻想加以宣传、加以普及呢?”


  其实,中秋节并非我们担忧的那样,会轻而易举地消失。


  在台湾,中秋节几乎成了烤肉节。除了吃月饼以外,市井小民招呼亲朋好友,或在院内、或在巷弄之间,或在公园,甚至在饭店,一享炙肉之快。此时,只见烟雾弥漫,万里飘香,外客路过,也往往受邀同乐。


  中秋节怎么变成“烤肉节”了呢?台湾北部比较都市化,人们多住在公寓里,邻里之间没有一个很好的聚会场所。而烤肉就不同了,大家一起你我共欢。在前面烤肉的人尽力把肉烤得好吃,然后无条件给后面的人吃。半个小时后主客易位,把酒言欢。


  学者高柏园分析道:“从台湾的中秋烤肉文化中不难看出,其实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会轻易消亡,只是它在不断转化之中。如今,我们的物质太丰富了,我们渴望的已经不是那份食物而已,而是渴望通过食物来分享彼此的心情、彼此的关怀以及彼此的想念跟思念。”


■链接

 

导演卖月饼

 

张艺谋的“山楂馅月饼”


  “山楂馅月饼”是张艺谋新电影《山楂树之恋》的出品方新画面推出的,包含了电影衍生的元素,吃的、收藏品、工具,还有电影票。

 

姜文的“让子弹飞月饼”
  由姜文、葛优、周润发、刘嘉玲演绎北洋时期传奇的《让子弹飞》也开始过中秋,派送出1216个印有“让子弹飞”字样的月饼免费赠送,配合影片“12月16日”上映的意思。

 

“大王”韩三平
  去年《建国大业》热映时正赶上中秋节,当时出品方便在月饼产品里加入一套订制的扑克牌,扑克牌以建国大业的明星为主题,韩三平是“大王”,黄建新是“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