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造假调查⑤废油渣“泡制”劣质花生油(2)
这家工厂占地约20余亩,一排厂房是用简易板搭建的大型仓库,另一排是封闭的平房。门口的大理石墩上镶着几个铜字——莱西利成食品加工厂。进入厂区,刺鼻的气息更加浓厚。由于正下着雨,院子里长时间被水泡过的褐色花生饼已经变得松散,散发出一阵酸味,三个穿着便服的工人正用铁锨、扫帚往仓库运送花生饼的碎屑,仓库里堆积的花生饼足有四米多高。
记者以某公司业务经理的身份,表示需要购买一批花生油出售,见到了工厂的钱经理。得知有“业务”上门,在一间只有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的简易办公室内,聚集了四五名工厂职工。不一会儿,一位工作人员递给记者一个胶水瓶大小的瓶子,“这是成品油,你验验货”。这瓶花生油呈暗黄色,内有白色的小气泡,液体浑浊,有灰色的杂质。记者把油倒在手上一搓,一股浓烈的药水味十分明显。
钱经理告诉记者,他的花生油是用花生饼做的,出产的油叫做“毛油”,“7000元一吨,不零售,许多花生油厂都从我们这里进货,但我们生产的花生油不能直接食用,必须经过二次加工才可以”。记者表示想去生产车间看看加工流程,钱经理以不方便为由拒绝了记者的要求,并对记者充满警惕。一直到记者离开工厂,自始至终都有两个人严密注视记者的行踪。
随后,记者又来到蔡家庄村北头的加工厂。这家工厂厂房与利成食品厂布置无异,只是没有厂名,“禁止接听手机”的警示牌几十米一个。圆形的花生饼布满了灰尘,在一间大仓库里同样被胡乱地堆积达四米多高。在一块空地上,被粉碎机捣成碎末的花生饼像锯木头产生的锯末一样堆成一米高,四五个工人挥汗如雨正在用铁锨搅拌,不时有一些黑色黏糊糊的块状物被翻出来。
“那是从植物油厂买来的油渣,还能出油。”一位工人说。花生饼每斤1.22元,由于需求量大,周围的一些县城都会来送货。在堆积如山的仓库里,记者发现一些花生饼周边已经布满绿色或蓝色霉状物。“买的花生饼多了,赶上阴天下雨,当然会发霉,没什么大不了的。”另一位工人不屑地告诉记者。
据知情人透露,这些工人大多都是临近村庄的村民,农闲时节被雇到工厂打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一个月就会有1400元的工资。虽然累点,但却是村民致富的“捷径”。利成加工厂一天能产“毛油”4吨,每隔三四天就有一辆油罐车来运油。“大部分都是运往胶州方向。”
“毛油就是用溶剂油从花生饼和油渣里吸出的,不能吃。”
知情人告诉记者,利成加工厂只是生产花生油的第一链条。“毛油一斤只有3块5,被运往其他工厂还要进行二次加工,然后再组装出售。由于不是压榨花生油,价格低廉,一些饭店比较青睐,而且一般人很难辨别出是劣质花生油。”
什么样的花生油才能吃?
花生油作为日常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但是一些不法商贩在利欲熏心的情况下,宁可铤而走险。据了解,许多小饭店贪图便宜,用这样的油做食品。
2005年7月20日,即墨市工商局捣毁一处用废油渣加工制作“花生油”的工厂。该加工厂从一些植物油厂廉价买回废油渣子,然后用榨油机重新挤出油,再用劣质菜籽油、花生油制成散装“花生油”。
《齐鲁周刊》记者从山东省质监局一位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市场上的花生油分为压榨油和浸出油。而溶剂油是浸出花生油的重要原料,它通过对油料的浸泡或喷淋,使油料中的油脂被萃取出来。这位工作人员一再强调,“毛油要经过脱腊、脱胶、脱水、脱臭、脱酸、脱色等化学处理后才能食用。”莱西当地的村民用水和碱清洗花生油,正是对溶剂油进行化学清理的过程,“只是处理方式方法太过简单。”在经过多道化学处理工序后,油脂中的部分天然成分已被破坏,且有溶剂残留。“不建议食用浸出油。”
由于浸出油自身的营养缺陷,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明文规定不允许使用。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压榨花生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许多企业也开始打“压榨牌”。但是,花生油市场鱼龙混杂,无论是压榨油还是浸出油,普通消费者均难以区别明辨。
2004年,国家粮食局制订的《国家食用油标准》对浸出油的定义是:花生经浸出工艺制取的油;生产厂家必须在油桶的标签上标出压榨或浸出,还消费者知情权,让消费者自己选择。“浸出花生油本身没什么问题,而使用霉花生饼和油渣提炼,当然是不可以的。”质监局工作人员直截了当地告诉记者。
质监局食品检验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齐鲁周刊》记者,如何简单辨别真正的压榨花生油:“纯正的压榨花生油淡黄透明,色泽清亮,气味芬芳,滋味可口。而且经常食用花生油,可以防止皮肤皱裂老化,保护血管壁,防止血栓形成,有助于预防动脉硬化和冠心病。花生油中的胆碱,还可改善人脑的记忆力,延缓脑功能衰退。”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