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里的山东
■十艺节上的民间势力⑤
10月份举办的“2012年山东省优秀舞台剧目展演”上,来自省直及各地市的28家艺术院团、2家艺术高校展演了33台优秀剧目,共计演出56场,十艺节新剧提前掀起热潮。
此次演出的剧目有莱芜梆子《儿行千里》、吕剧《过年》、枣梆《枣树情》、话剧《归属》、山东梆子《圣水河的月亮》、方言剧《劈柴院传奇》、吕剧《李二嫂的新故事》、柳琴戏《沂蒙情》等新编排的剧目,引人关注。
从吕剧到莱芜梆子,地方戏的“柳暗花明”
“剧中杨氏母子的大义之举,是当代社会生活中以诚信为本传统美德的再现,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家园的守望与弘扬。”10月21日晚,吕剧《过年》演出结束后,山东演艺集团董事长、省吕剧院院长段雨强说:“修改过的《过年》里的杨母形象更加突出。杨母还钱的举动展现出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这里并不是情大于法,在债务纠纷面前法律可以提供保护,但杨母主动承担却是发自内心的坚守。”
从去年10月开始筹划,到今年8月正式搬上舞台,《过年》是继廉政题材的《百姓书记》后,省吕剧院又一部弘扬主旋律的现代大戏。吕剧《过年》在百花剧院的两场演出均座无虚席。
新编排的吕剧《过年》在十艺节展演上十分引人关注,作为山东剧种代表吕剧的成功,也让十艺节实施的“山东地方戏曲振兴工程”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山东是曲艺大省,戏曲样式种类繁多,目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3项,但其中许多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
吕剧、山东梆子、柳子戏是山东戏曲的三大剧种,五音戏、柳琴戏、茂腔、莱芜梆子、枣梆、两夹弦是六小剧种,在地方还存在许多很小的剧种,扥腔、柳腔、一勾勾、聊斋俚曲、四平调、蓝关戏、枣木杠子乱弹、东路梆子、蛤蟆嗡、北词两夹弦、东路周姑戏、吹腔等。
可喜的是,在山东地方戏步履维艰的时候,有一些地方戏剧种的发展让大家眼前一亮。莱芜梆子原创现代戏《儿行千里》荣获全国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这是山东省获奖的7部作品中唯一一部戏剧。“莱芜梆子作为山东省具有200多年历史的稀有地方剧种,能获得国家级大奖,既是莱芜梆子发展史上的历史性突破,也为山东省地方戏的振兴和发展树立了标杆。”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为民在莱芜梆子《儿行千里》艺术创作研讨会上如是说。
莱芜梆子剧团已先后到全国40多个城市演出140多场,观众达14万人次。莱芜梆子剧团副团长刘刚说:“每年都会有3至5台的传统剧目,传统剧目是作为莱芜梆子传承保护来做的,精品剧目主要是打造莱芜梆子,使艺术更精湛”。
除了在创新剧目开拓演出市场上下功夫,莱芜梆子剧团还在泰安艺校定向培养戏曲学生。
随着剧团经营的好转,工资待遇也发生了变化。莱芜梆子剧团演员徐鹏说:“现在工资是1200,转正估计一千七八。我们还评初级、中级、高级,晋级了以后就好了,先晋四级,2000多,晋三级,就是3000多。”
小剧种的自救之路
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柳琴戏,俗称“拉魂腔”,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的临沂,广泛流传于鲁苏豫皖接壤地区。因其剧目丰富、唱腔优美、表演质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受众曾达数千万。遗憾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艺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传统戏曲柳琴戏也同许多地方曲种一样,遭遇了从兴盛走向衰落的命运。
新编柳琴戏《王祥卧鱼》一上演,便好评如潮,荣摘13项大奖。在柳琴戏整体处于“山重水复”的尴尬境地时,《王祥卧鱼》的成功无疑是给柳琴戏的出路带来了新的生机。
柳琴戏研究专家张贴民分析柳琴戏:“保护和传承柳琴戏,不能把目光只放在它本身,必须连同与它的生命休戚与共的人文环境一起加以保护和培养。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还要更新观念,应时而变,并且推陈出新。”
不单单是柳琴戏存在突破的问题,山东地方戏的许多小剧种为求传承和生存,同样面临着创新的问题。
源于章丘、历城一带的五音戏,原名“肘鼓子”,距今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淄博市的五音戏剧院,是现在仅存的、唯一的一个专业演出院团。
五音戏源于民间,植根于民间,早已成为流传地区百姓节假婚庆、自娱自乐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近年来,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急剧变革给五音戏带来极大的影响和冲击,加之保护措施滞后和资金不足,这一剧种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2006年5月20日,五音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淄博市五音剧团近100人的演出队伍仍然活跃在淄博市各区县之间,上演《墙头记》、《费姐》、《回龙转》等优秀的传统剧目。但如果缺少创新,五音戏的传承和发展依旧是个难题。
济南平阴特有剧种民间舞蹈加鼓通,几百年来都由男性表演。然而,眼下却只有二十几名中老年妇女组成的舞蹈队在守护着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平阴县文化馆馆长邵邦森说:“作为女同志跳这种舞,找不到那种感觉,就是找到了也没那种滑稽味儿和粗野感”。
原来加鼓通在平阴,人人爱看,人人能跳。但是越来越多青壮年外出打工,能跳加鼓通的人越来越少。加鼓通济南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更新说:“咱也不给人家发工资,没有制度约束。”
和加鼓通一样,四平调、扽腔、胶东大鼓等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也面临着行将消失的命运,有的非遗项目传承人仅有一个,有些剧团因后继无人,只能让团员动员自己的孩子学戏,甚至困难到只能到福利院寻找小演员。
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王华莹说:“山东地方戏的发展必须在政府扶持对剧团剧种继承的前提下进行创造新的剧目,去适应现在的观众群体,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重生”。
求贤若渴的地方戏
历史上曾在山东境内流行的戏曲剧种有39个,上世纪70年代末只剩下28个,目前存留24个。在这24个地方剧种中,有专业艺术院团的地方戏曲剧种14个,已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遗名录但没有专业剧团的10个。其中,皮影戏、一勾勾、大弦子戏、木偶戏、王皮戏5个剧种有传承人,蓝关戏、东路梆子、鹧鸪戏、周姑戏、蛤蟆嗡5个剧种没有传承人。另据了解,目前山东共有本土地方戏专业剧团44个,其中能坚持艺术创作正常开展排演的院团只占30%。
人才短缺、经费不足、市场萎缩已经成为羁绊山东地方戏曲发展的三大难题。
“目前山东地方戏曲普遍存在人才青黄不接、行当不全等现象。京剧、吕剧、柳子戏、五音戏等剧种虽然都有非遗传承人,但还远远不够。”山东省京剧院艺术总监、副院长宋昌林对目前戏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表示担忧,“有些戏曲教师水平有限,做不到唱念做打样样都行,更谈不上戏曲的传承。戏曲教育有其特殊性,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老师示范的规范,孩子们学的就规范。能不能培养出优秀的戏曲人才,关键在于师资。”
由于剧种和剧团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不断下滑,人才外流严重,人才断层现象普遍存在,一些业务能力强的老艺人已经退休或者面临退休,剧团的中坚力量多已50岁左右,年轻人少,而且业务能力相对较差。
部分剧团生存现状窘迫,发展后劲不足。基层剧团演出环境比较差,演员需要经常扛着铺盖卷在农村演出,吃不好,睡不好,生活和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且收入还没有保障。不管是京剧,还是地方戏,传承和发展的关键都是人才。
“我国的戏曲教育有其自身规律,招收学生的年龄一般是11至13岁,超过这个年龄,基本功就不扎实。因为戏曲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常需要5年至8年,不能急功近利。”宋昌林建议,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地方戏曲,应当在中小学教育中设置一些相关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接触地方戏曲文化。
“要想留住基层剧团的人才,很重要的一点是改善剧团演员的生活待遇。”宋昌林建议国家加大对地方戏曲的财政投入,更多地关心和支持地方戏曲发展,解决演员的后顾之忧,“只有让人觉得文艺工作有干头、有面子、有奔头,才能留住人才。”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