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鲁绣的梦想与现实
■十艺节上的民间势力②
距离第十届文化艺术节在山东举办还有一年的时间,各地的民间艺术也将在十艺节上绽放,而千年的鲁绣必定会因为它的历史和美丽,代表齐鲁文化受到更多的关注。
鲁绣是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一个绣种,属中国“八大名绣”之一。纯手工鲁绣(济南发丝绣)是山东省政府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济南特有的高档艺术品,是一种古老又独特的地方绣种,有别于其他刺绣。
文登民间,绣花作为女人必学的“功夫”,被称为“女工”,农家大多有一种叫做“撑子”的绣花架子,鲁绣工艺随着这种特殊的工具在母女间代代相传。如今,继承传统手绣工艺全部针法的鲁绣,在文登已经成为一项支柱产业。
一双穿越千年的绣花鞋
牡丹荷花“跃然鞋上” ,这双绣花鞋,乍一看,并不算起眼,土黄的颜色,软塌塌的。定睛细瞧,会发现这双鞋子其实非常精致。它通长22厘米,底长20厘米,高5厘米,整个鞋略呈三角形,鞋头稍尖微微上翘。
鞋头上绣有含苞欲放的鲜花,花瓣采用辫绣套针法和加贴绸料的缀绣法,花心采用打籽针法绣成凸起的花蕊,使花蕊具有强烈的立体效果。鞋头接口处采用网绣针法,正中缀以丝线绒缨,设计巧妙,独具匠心。鞋面上绣有牡丹纹和缠枝花纹,色彩华丽,构图精美,绣制精细。鞋底采用辫绣的套针法和齐平针法绣一组荷花和水草纹,刺绣纹样风格清新,配色文静素雅,色泽层次丰富。
这是一双精致的元代绣花鞋,珍藏在邹城博物馆中,历经了近千年的考验,风韵不减,重现了当年鲁绣的风采。
古时的衣物完好无损地保存到今天并不多见,也许是结实墓葬保护了绣花鞋。
这是元代李裕庵的墓,在石椁盖上阴刻着“元裕庵李先生府君之墓,至正十年二月五日葬”。棺内右侧放置一具迁葬的女性骨架,考古专家判断应是李裕庵夫人的遗骨。而这双精致的绣花鞋则是李裕庵夫人的。
墓葬规格不低。棺内有唐、宋铜币69枚,丝、棉、麻质地各种衣物55件,有鞋、帽、靴、袜、袍、衫、裙、裤等。其中有5件刺绣衣物,具有典型鲁绣特点,精品有山水人物菱纹绸裙带、梅鹊花卉罗纹裙带,还有一件就是这双素绸鲁绣花卉女鞋。传世和出土的元代完整刺绣衣物在国内比较罕见,这双素绸鲁绣女鞋的发现在山东尚属首例。
这双元代的绣花鞋,从刺绣技法和装饰纹饰上看,主要承袭了唐宋时期的特征,并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打籽绣针法,承袭了宋绣针法特点。
这双穿越了千年的绣花鞋,见证了鲁绣的历史,也见证了鲁绣的传承。
鲁绣传人:“似画非画”的针尖绝活
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春秋战国时期,刺绣便由帝王公卿的章服发展到民间。《汉书》记载:“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以后即沿袭有了“鲁绣”之称。
鲁绣博采“苏、粤、蜀、湘”四大名绣之长,而又独具一格,作品擅长表现中国书画的笔墨效果,绣品清隽淡雅、质感逼真、风格粗犷中见精微。
鲁绣的种类很多,但最神奇的当属发丝秀。
在清朝出版的《顾绣考》一书中就有“远绍唐、宋发丝绣之真传”的记载,最早的发丝绣传世珍品是南宋的《东方朔像》,该作品长一市尺,宽八寸,现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馆。
“很多人第一眼看到发丝绣作品会觉得那是一幅水墨画、国画,哪怕你很仔细地观察,可能也分辨不出,”已经与“鲁绣”相伴34载的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鲁绣传人徐秀玲说道:“鲁绣使用的线主要是普通丝线和人的头发,将两者结合做出的作品效果会很好。”
鲁绣集抽、勒、锁、雕等精华工艺于一身,色彩淡雅、构图优美、虚实适宜、形象逼真。别看那一幅幅绣品精美绝伦,其背后要付出的艰辛却是我们所看不到的。徐秀玲在1978年被分到了济南刺绣厂,做起了机绣活,几年之后便开始做起了手工刺绣。没想到徐秀玲与鲁绣从此开始了一段“不解情缘”——这“鲁绣”还凭借着山东优越的适宜于桑蚕生长的自然条件,其绣线也别具风骚,与其他绣种相比可谓上好,绣出的纹样更坚韧、耐磨,而且不怕水洗。
“鲁绣是个很考验人耐力和毅力的活,像现在绣制一幅作品平均需要两三个月,做多的时候甚至达到了两年,以前做的《鹊华秋色》就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是真正意义上的慢工出细活。”徐秀玲说,“发丝绣很难用机器来代替,完全依靠手工,因为时间长出的作品又不多,所以价格高,这样很难发展。”
因此,由于发展不太理想,“鲁绣”的传承也陷入了瓶颈之困,“现在鲁绣作品还主要停留在仿制名画上,自己的创新作品依然少,再说这一行收入不高,还要付出很多时间,来学的人也不多,”徐秀玲说道,“学这门技术需要恒心,能静下心来学这个人太少了,传承依然是个大问题。”
徐秀玲希望自己的技艺能够得到传承与发展,用她的话说就是:“我希望发丝绣能够被大家熟知并走向世界。”
一根绣花针撑起的支柱产业
文登位于山东半岛的东部,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独特,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世外桃源。
在民间,绣花作为女人必学的“功夫”,被称为“女工”,农家大多有一种叫做“撑子”的绣花架子,鲁绣工艺随着这种特殊的工具在母女间代代相传。农闲时节,女子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在“撑子”上飞针走线。她们用不同的技法在衣裙、手帕、被褥、肚兜、轿衣等各种布料上绣出各种美丽的图案。一幅幅栩栩如生、美丽吉祥的绣品伴着女人们朗朗的笑声,跃然布面。
在文登,鲁绣就是在绣生活。
当稚子蹒跚学步时,鞋子上绣的是虎头、猪脸、鲤鱼等动物图案,寓含有“健壮如虎”、“肥猪进宝”、“连年有余”等吉祥之意……鞋帽、布老虎、肚兜、钱包、台布、盒套,这些搜集自民间的绣品提示,鲁绣在生活中曾无处不在。她们把人间的美景,天上的彩虹,皆绣进了手中。无论春花秋月、还是夏雨冬雪,无论林中自由自在的鸟,还是池中无忧无虑的鱼,只要蓬勃如朝日,只要灿烂似晚霞,她们都要将它绣出来。那是她们对生活的喜悦、对生命的热爱,美丽的绣品后面正是她们美丽的心灵。
汉代学者王充在《论衡》中记载“齐郡刺绣,恒女无不能者,目是而手狎也”。一晃,她们已经绣了两千多年,变的是手下的布料、针上的技法,不变的是对亲朋最美好的祝愿和对生活最真挚的歌颂。在针线穿梭之间,鲁绣的工艺水平随着这些美好的祝愿和动人的故事得到不断提高。
没去过“鲁绣之乡”文登,鲁绣不过是山东博物馆展出的恢弘绣屏,是命悬一线的文化遗产。但到过文登,看到年轻姑娘仍会拈针走线,闻得村头的绣花机声,惊艳鲁绣在现代产品上流光溢彩时,鲁绣的脸色,慢慢红润起来。
1955年文登绣花厂成立,被认为文登鲁绣真正产业化、规模化的开始。
在一架绣绷旁边,艺达家纺艺术馆展出了它的终结者:上世纪80年代用过的普通家用缝纫机、90年代用的电动缝纫机、90年代末20多根针可同时绣制的多头电脑绣花机,和现在使用的1048根针能同时绣作的飞梭电脑绣花机。它们画出了30年间,鲁绣从艺术品变为大众消费品的轨迹。
在文登,家纺产业是被作为富民产业发展的,很多家纺企业把加工点开到村头,让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就连妇联都积极参与到生产组织中来。
据文登家纺产业局介绍,目前,文登家纺业已形成了以云龙、艺达、万得、芸祥绣品、银丰家纺等为龙头,4135家企业及加工业户互相支撑的集群式发展格局,年实现销售收入150多亿元,从业人员13万多人。一根绣花针撑起了文登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撑起了千家万户的生计,给了文登“中国工艺家纺名城”称号,也让古老的鲁绣焕发了新的生机。
继承传统手绣工艺全部针法的鲁绣,在文登已经成为一项支柱产业,“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鲁绣是美丽的,鲁绣的历史是悠久的。两千年的过往浮尘,所存无多,或沉寂或湮灭,只有鲁绣美丽如昔,两千多年前是如此,两千多年后更是如此。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