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埠年画600年
■十艺节上的民间势力③
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兴起于明代,全以手工操作并用传统方式制作,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而驰名中外。鼎盛期曾一度出现“画店百家,画种过千,画版上万”的盛景,其中最大的东大顺画店拥有画版300多套,年制画百万余张。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作为中国木版年画的故乡、全国三大年画产地(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寒亭杨家埠)之一,在杨家埠,一部年画史,可以说是世世代代艺人的创业史,也可以说是他们的辛酸史、血泪史。
乡土中国的年画大集
杨家埠的人最爱说的一句话是:“俺村一千号人,五百人印年画,五百人扎风筝。”
从潍坊市区出来,行车二十分钟,过了寒亭区,顺溜溜几个拐弯,就来到了杨家埠。
杨家埠并不大,外形如丁字,顺着一条仿古街道,走到底,两翼便是稀稀落落的村庄,一村人大部分姓杨,大多沾亲带故,他们忙时种地,闲时刻画扎风筝。
民间流传说:“世上先有杨家埠,后来才生灶王爷。”当然,这有些夸张,不过,却证实了风筝之外,杨家埠的年画更是闻名天下。几个世纪以来,每到农历年底,人们都要争着买杨家埠的《灶王图》,把散发着墨香的新灶王“请”进家,然后将老灶王“送”上天,并拜托其上天言好事,以保下界全年平安。
作为中国木版年画的故乡、全国三大年画产地之一,鼎盛期,杨家埠曾一度出现“画店百家,画种过千,画版上万”的盛景,产品流布全国各地。其中最大的东大顺画店拥有画版300多套,年制画百万余张。
几年前,作家冯骥才来到杨家埠,他看到这情景,一时激动,也不知问啥好,于是便问一个农民,你们为啥要画年画啊?那农民摸着自己的脑袋也不知回答啥好,于是就说:“没年画,他们过不去年啊!”
他这个回答道出了年画在乡土中国的重要意义,它是春节的一个象征,没年画能叫过春节吗?
杨家埠的年画很有个性,颜色浓艳抢眼,画面满满腾腾,人物壮壮实实,胖娃娃个个都有二十斤重,圆头圆脑,带着憨气,傻里傻气地看着你。再看年画上的姑娘们,也是一色的方脸盘、粗辫子,两只大眼黑白分明,脸蛋红扑扑,好比新桃儿。而当你再抬眼看正在印画的姑娘,一准得笑,原来画在画儿上的全是她们自己!
她们画自己的模样,还画自己心里头的向往,那便是家畜精壮、人财两旺、风调雨顺、平安吉祥。这就是中国年画最朴素也最深刻的内涵。
仿古街尽头就是杨家埠最古老的村子,一家一户的小院子,就是一个个“老字号”的作坊,除了解放后短暂的停歇,几个世纪以来,一直生产年画。
这些年画作坊的成员,从老到少,各具其长,要么画,要么刻,要么印,十八般武艺集于一身的也不少。人们说,在杨家埠,家家都是画店,人人都是画师。
当然,最出名的当属“同顺德号”了。这家“老字号”在仿古街的西边,院子不大,但南北通透,东西两厢,一边刻版,一边套色印刷。“同顺德号”的主人即是杨家埠最有名的人,享有“国际民间艺术大师”之称的杨洛书。
“丰收太平年,画业立得全。发了杨家埠,置了好庄田”
“小时候,听老人们说,俺们的祖先是明洪武年间由四川梓潼县迁来的。来这里之前,在宋代就在那里从事佛经雕刻,到这里后,由于生活所迫和受当时政治、山东孔子思想的影响,就开始用木版套印年画了。”
这个村子里,应该没人比杨洛书更清楚年画的历史。杨家埠的年画兴起于明初,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由川迁鲁之前,杨氏先人就从事佛经雕刻,由迁民而迁技术,同时也受明初政治以及儒家思想高扬的影响,杨家埠木版年画应运而生,当时创立的画店有恒顺、同顺堂、万增城、天和永四家,出现了如《二月二龙抬头》、《民子山》等符合明王朝政治需要的作品,还有些作品尚未完全脱离佛经雕刻的痕迹,如《天地全神》上端则干脆刻上了波罗蜜心经。
然而好景不长,杨家埠经历了明末大动乱。据史料所载从1369年到1489年近于颗粒无收的自然灾害,大致就有近二十次,而明末的战乱更让杨家埠年画受到了毁灭性的灾害。
明末战乱之后,在清初至乾嘉(公元1644—1800年)年间,杨家埠年画迎来了它的发展繁荣时间,当时的杨家埠村年画销售量每年高达数千万张,曾以品种多、规模大、销售范围广而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年画三足鼎立,成为名噪一时的中国民间三大画市之一。
印制年画期间,杨家埠的百家画店,家家灯火通明,通宵达旦,来往客商每天达数千人之多,光是每家为商贩留宿超过40人的就有二十多家。杨家埠人唱道:“丰收太平年,画业立得全。发了杨家埠,置了好庄田。”
此时的杨家埠已不满足于一家一户的小打小闹,有的户常年雇工印画,一些穷地方的农民则干脆远道而来,农忙时是杨家埠农田里的帮工,印年画时则在画店里跟着学印年画,年画印完,再用工钱买上车年画,回原地当起了画商,搞起了“多种经营”。
发起来的杨家埠人不少也到外地开起了画庄,开始就地取材,印好后就地销售,避开了靠画商贩卖,售价偏低的短处,由此也把技艺传向了四方。
此时的杨家埠年画已完全摆脱了初创时佛经雕版的影响,在工艺上实现了小案子到大案子的变革,在题材上更加宽泛,神像类、吉祥类年画虽说仍然占着主流的地位,但戏曲、民间传说、幽默、时政等年画作品也登上了舞台。
在杨家埠,一部年画史,可以说是世世代代艺人的创业史,也可以说是他们的辛酸史、血泪史。自清末到解放前,除在“五四”运动前后曾出现过短暂的繁荣外,因为灾荒、战乱的原因,杨家埠原设于半个中国的各地画庄被迫撤回,再加上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的冲击,使杨家埠年画全面走向衰落。
1979年,原潍县政府成立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专门对杨家埠木版年画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创新,“在文化价值上,应同明清珍本绣像之类,等同看待。”
一部年画史,是杨家埠世世代代艺人的创业史与变革史
在同顺德号的小作坊里,可以见识到杨家埠年画这种乡土艺术的完整制作过程。
艺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条、香灰作画,名为“朽稿”,在朽稿基础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线稿,反贴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别雕出线版和色版。再经过调色、夹纸、兑版、处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画印出来后,还要再手工补点上各种颜色进行简单描绘,以使年画显得自然生动。
开始,杨家埠民间木版年画题材比较狭窄,以刻印神像年画为主,如《灶王》、《门神》、《菩萨》、《玉皇》等;清代前期,年画品种增加,绘刻技术更加精熟,产生了如《张仙射狗》、《年年有鱼》、《刘海戏金蟾》、《博古四条屏》那样绘刻稳健、具有节奏感的大量优秀作品。
在此后一个半世纪里,杨家埠年画的题材空前扩大,分为大门画、屋门画、炕头画等类别。此时画店纷开,仅西杨家埠由杨氏一家开设的就有82家。
清末民初,木版年画开始“以变图存”的革新。大顺画店的杨九经代表革新者的要求,创立了东大顺画店。他支持刘明杰、杨毓珂、杨万东等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师突破杨家埠年画的陈规,吸收其他绘画的特点,新绘画样,如《四季花鸟》、《八仙条屏》等,线条顿挫有致,画面生动活泼。他们还吸收了国画的笔墨情趣,用单一的墨色,分为几层次印刷,印刷成“墨货”,如《山水四条屏》,古朴典雅,一年四季均能销售。应该说,这是杨家埠年画“随欲而进”、“以变图存”的改革创新时期,它适合人们已经改变的欣赏习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当时,卖画兴唱小段,最流行的唱词有:“一进门来苏东坡,坐下韩信问萧何。不是本号不赊账,如今要账太啰嗦。赊账如同三结义,要账就像请诸葛。”
杨家埠年画最关键的地方是木版雕刻,村子里的人说,至今,雕刻技艺最高的算杨洛书老人。2002年,具有200年历史的“同顺德”画店的正宗传人、76岁的年画民间艺人杨洛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他18岁开始木版画创作,曾先后刻制了《历代帝王全图》24套、《水浒一百单八将》109套、《西游记》88套、《红楼梦》140套、《三国人物》110套,单是刻版用的棠梨木就有一卡车。
如今,一个只有310户、1150口人的小村庄杨家埠,年制作的木版年画却达2000余万幅,远销全国各地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山东潍坊千里民俗旅游线上,杨家埠成了重要一站。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100多套年画佳品,可目睹自明代以来的各种各样的年画制作工具、原版,还可现场观看充满神秘色彩的年画制作工艺。
但是,杨家埠木版年画也有可忧之处。一是年画题材缺乏新意,二是人才匮乏,现在除几位在世的老艺人,能系统并真正掌握木版年画技艺和精髓的接班人,几乎没有,而这将直接影响今后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和生存。因此,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应尽快启动,为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保护和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相关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