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济堂105 年
■十艺节上的民间势力③
100多年前,作为国内首批自主开埠的济南府,曾经商号林立,繁极一时。然而100年过去了,那些曾经见证、记载着济南近代发展史的老字号们大多销声匿迹,而宏济堂却始终屹立不倒。
电视剧《大宅门》中的白景琦让我们记住了“京城阔少”乐镜宇在济南赤手空拳创立药铺的传奇故事。那么真实历史中,已度过105个春秋,现已更名为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的老字号企业,到底有着怎样的文化密码?
济南名片原是“北京造”
现年96岁的王维桢,是如今唯一在世见过老东家乐镜宇的宏济堂员工。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70年,但1940年那个冬日的早晨,在北京大蒋家胡同的那座高墙深院里,第一次见到东家的情景仍然能清晰记起。王维桢描述东家的为人处世:“乐镜宇出身同仁堂,说话、做事跟这边都不一样。开个药,像丸散膏丹都跟北京同仁堂一样,北京怎么做的济南宏济堂就怎么做。”
而在其背后,隐藏着诸多当今企业经营可借鉴之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一直坚持着这一家传古训。今年78岁的宏济堂药监专家赵振兴老人说:“宏济堂的每位药品采购员不仅要对产自全国各地的同类药材的区别有着全面的掌握,而且还要对当年全国各地的气候情况进行综合了解。当时宏济堂进药材有明确的五不要:不是一等货不要,陈货不要,有杂质的不要,不是药用部位不要,不是最佳产地不要。”
正因如此,丸散膏丹、水罗蜜丸其无所不能生产,特别是六味地黄丸,放上十几年,还是特别的新鲜。尤其在1909年,乐镜宇开设阿胶厂,独创“九昼夜精提精炼法”,制成上等阿胶,据《济南中医药志》记载,上世纪三十年代,宏济堂的阿胶在国内销于上海、广州、浙江、福建、安徽等省,在国外行销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国。当时阿胶市场几为宏济堂所独占”。此时,宏济堂已经赫然成了济南市的一张金色名片。
因为宏济堂的成功,很多北京人来到济南。
上世纪30年代,在济南的中药行逐渐形成了三大帮派,即“本地帮”、“京帮”和“祁州帮”。所谓京帮药店,说的是当时在济南以宏济堂为首的自北京来济南开办的药铺。创办于1907年的宏济堂既是其中的第一家,也是实力最大的一家,正因为宏济堂的成功,才吸引了许多北京的中药老字号纷纷来济南开分号,形成京帮势力。据《济南中医药志》记载,“七七事变”以后,日寇进驻济南,进行限价制度。京帮药店为了对付日伪的限价及明码制度,协商“同业议价”,统一印制了药材(饮片、丸散)经营目录价格单,不定期的研究调价,因而市场物价比较稳定。
“京城阔少”的传奇人生
乐镜宇养子、电视剧《大宅门》导演郭宝昌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讲起自己与大宅门的渊源:“白景琦这一角色本来就源于我养父,老爷子就是靠在山东卖阿胶起家的。小时候,家里到处可见老爷子从山东运回北京的阿胶,我甚至把阿胶膏灌到空竹里面玩抖空竹。”
“我的养母郭榕女士当时正在同仁堂大家族中给老太太当丫头,为了防老,收我为养子,乐家四爷乐镜宇先生招她为二房太太,我便成了乐镜宇的继子。当时乐镜宇先生已是古稀之年,我的养母只有26岁,乐四爷自己有好几个亲生子女,所以根据家族的规矩,我随了母亲的郭姓。养父特地把宝常二字改作宝昌,这就是今天的郭宝昌。”
乐镜宇的人生,是一个传奇。
北京同仁堂乐氏家族第12代孙乐镜宇,因排行老四,被人习称乐四爷。乐镜宇从小个性张扬,天马行空,聪敏绝顶,叔父乐朴斋曾对他说:“将来不许你动草字头(指药业),这行饭你不能吃。”
乐镜宇下定了决心,非搞药业不可。于是,他私下向同仁堂的老员工请教,仔细对药的原料鉴别和炮制生产进行研究,日有所长,在医药方面练就了一身硬本领。
“京城阔少”乐镜宇结交了许多与他性格相投并且都是极有身份和背景的好朋友,而且绝非是酒肉朋友。比他大12岁的杨士骧便是其众多好友中的一个。
光绪28年,乐镜宇捐山东候补道来到济南,后来受山东巡抚杨士骧的委托筹办“山东官药局”。光绪33年,乐镜宇出自两千银元,购得了山东官药局的私人承办权,当年,经过紧张的筹备,位于院前大街的药堂终于在一个艳阳高照的秋日里开业。乐镜宇更名为“宏济堂”,对外号称“乐家老铺济南宏济堂”。
至此,被叔父乐朴斋警告“今生不得动草字头”的乐镜宇又一次与命运抗争,作为同仁堂三房少东正式创办了乐家老铺济南宏济堂,并且在较短时间里发展成为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齐名的江北中药制药三大堂之一。
宏济堂在发展中屡次迁址,并增开分号。上世纪30年代,宏济堂拥有三店两厂,总部就设在宏济堂栈房。
解放后,乐镜宇因年事已高,回北京养老,宏济堂由其子孙代为经理。50年代公私合营改造期间,济南市将大大小小的中药厂集中整合成宏济制药厂、艮一堂制药厂、永昌制药厂等几家比较大的药厂,1960年,又把艮一堂、永昌、济南阿胶厂并入宏济制药厂,实现了宏济堂的实力壮大,当时宏济堂在全国制药企业中的地位不亚于同仁堂。
下一个百年布局:阿胶和麝香
105年的风风雨雨过去了,宏济堂随着老济南一起沐浴洗礼,涅槃重生。她见证了首开开埠的繁华、辛亥革命的风暴、军阀混战的动荡、抗日战争的艰苦、济南战役的洗礼、新中国成立的新生与改革开放的跨越发展。
“以即将竣工的宏济堂中医药产业园为依托,通过产业园里的宏济堂博物馆、阿胶手工展示作坊等进一步保护和弘扬宏济堂文化。”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文哲亮向本刊记者描述他们下一步的打算,“宏济堂至今保留着传统手工制药工艺,虽然现在公司已经实现机械化生产,但在宏济堂的提取和制剂车间,仍然保留了一部分的手工炮制技术。这些传统技术未必应用于大规模的生产中,但还是要有继承人,把这种手工制作工艺不断传承和传扬下去。不能让老祖宗的手艺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断代。”
投资近10亿元的宏济堂中医产业基地占地500亩,目前已建成包括宏济堂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中药研究院、宏济堂中医院及阿胶生产基地在内的17组明清风格的仿古建筑已基本竣工并投入使用,二期生产车间的建设将于明年全部竣工,预计2015年产业园将达到60亿产值。
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总经理文哲亮接受采访时说:“宏济堂生于济南,长于济南,是济南的水土和人民养育了她,成就了她。因此,在未来的发展战略中,宏济堂将永远根植济南,反哺一方。”
由于济南的独特地理环境,与古阿井水同属“济水”水脉的泉水资源丰富,其水清而质重,性趋下而纯阴,尤其当时济南西关外趵突泉畔的东流水街(现五龙潭公园内),正是济南“清泉石上流”佳境所在,非常适合熬制阿胶。这里,便是当年乐镜宇确定熬胶水源的地方。
能熬制出上好的阿胶除了水,另一个要素就是驴皮。驴是血肉有情之物,为水土之性,泉水加上上等的驴皮才能熬成阿胶,而且必须用德州黑驴的驴皮,因为德州的驴很犟,“犟”即为大收。针对当时所产阿胶都带有驴皮腥秽味的问题,乐镜宇亲考文献,在总结千年熬胶经验的基础上反复试验,不计成本,精选添加地道药料,聘来阳谷熬胶技工,终于创出了“九昼夜精提精炼法”。在阿胶中加入了当归等滋补性药料及陈皮、甘草等调味药料,以及人参、鹿茸等名贵药材,将阿胶的熬制时间从原来的三昼夜延长为九昼夜。
清宣统二年宏济堂阿胶被清皇宫定为皇家贡品,得名“九天贡胶”。
宏济堂阿胶曾是中国唯一一个迈出国门、获得国际金奖的中药制品。1915年获得美国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优等金牌”奖;1933年获国家铁道实业部颁发的“超等”奖状,这是当时制造业的最高奖项,宏济堂阿胶也因此被誉为“国胶”。
凭借阿胶的辉煌,成就了宏济堂五十多载的风光。尽管因为历史原因,宏济堂于上世纪60年代末暂停了阿胶生产,而宏济堂人又创新出新的招牌产品——人工合成麝香酮。
麝香为中药材开窍药的一种,有开窍醒神的功效,在目前2700种中成药配方中,含麝香的有近300种。麝香的采制一般是人工取香,在冬春两个季节内捕猎,之后割去麝的香囊,阴干。而宏济堂而宏济堂自1975年起,历经3代人、30年的研发工作,研制国家一类新药、国家保密品种人工合成麝香酮,,该产品与天然麝香的药用疗效相同,而且这项创新科研成果每年可以减少250万头麝的捕杀,并填补了医学史上的空白。
而随着宏济堂中医药文化产业园的建设,阿胶和麝香酮都成为宏济堂未来规划中的两大支柱产品,文哲亮介绍说:“一方面打造以阿胶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另一方面也着力研发与麝香相关的新药和保健品,从而实现中国中药第一品牌的目标。”
可以说,宏济堂的下一个百年布局已经开启。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