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快书:“活广告”的新生活
一部《武松传》起家的山东快书,成了山东、山东人、山东话的代表符号。“当哩个当、当哩个当,闲言碎语不多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那武松,手掌一挥赛蒲扇,两眼一瞪像铃铛……”听着清脆悦耳的鸳鸯铜板敲击声,欣赏着演员夸张丰富的表演,这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说唱艺术,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风靡大江南北的山东快书,而现在为什么又开始衰落?传统艺人如何走向现代?
曲水亭里的叮当鸳鸯板
幽静的曲水亭街,一家店面里,梳着长辫的梅傲雪正筹划招收山东快书班的第二期学员。每个周日在泉城广场的东北角上,总能看到七八个孩子左手拿着叮当鸳鸯板,一个起势,一个站姿,有模有样的说着快书。这些孩子都是他的学生。
四十多岁的梅傲雪从小喜欢曲艺:“小时候,在街头、收音机里放的都是快书,就像现在都是流行歌曲一样。开始的时候就是听个乐,跟着学几句。小时候穷,大的乐器买不起,就在地摊上买了一副快板,没事儿就跟着学。”
“小时候家离曲艺团不远,请不起专门的快书师傅,就跑到曲艺团蹭着学。那时候曲艺团卖冰棍,就替人家看场子,然后人家就教一招半式的,慢慢混熟了,听得多了,自己说起来也是有模有样。”说起刚开始学快书,梅傲雪觉得是件很有趣的事,“也就在曲艺团里认识了山东快书的大师孙镇业先生。”
别看山东快书听着痛快,但学起来可不容易。单看这嘴皮子上的功夫,就不是一两天就能成的。“那时候周末不上学的时候,就去孙镇业先生家跟着学习,一招一式,快慢缓和,声调语气,哪怕一丁点的细节,孙老师都教得特别仔细。”
1987年,梅傲雪参军入伍。在青岛当了一名文艺兵。跟随部队演出把山东快书带到了很多地方。“有时候拿起铜板一打,台下就有人唱出‘当哩个当……’。就连春节联欢晚会上各地主持人大拜年,山东主持人上来就是‘当哩个当’,这声一出,就知道这是打山东来的。快书就是山东一张名片,到哪人家都知道。”
曲艺界拜师是特别讲究规矩的,不下跪磕头,没有重量级的见证人,不恭恭敬敬给师傅敬碗茶都不算真正的弟子,顶多也就算个学生。要说起拜师,梅傲雪只称自己幸运:“虽然一直跟着孙镇业老师学习,但一直也未有正式的拜师机会。要说起与快书的缘分,的确不浅。2010年7月底,我在青岛闲逛,在某个街道的小院儿门口,看到有搞民间手艺的人,就被这些吸引过去了,然后进了小院儿才发现,除了孙镇业老师还有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高景佐、高洪胜、李鸿民、刘立武一起来参加‘山东快书名家青岛行’。这是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山东快书重量级的人物都在那,于是就和孙镇业老师商量,在诸位的见证下正式拜师。没想到,我成了孙镇业老师生前收的最后一个弟子。”
“孙老师在世的时候,只是觉得快书就是我的爱好,有时候随着老师表演,只是喜欢,别的事情跟自己也无关。因为孙老师在世的时候把山东快书维持在一个特别好的状态,有创作有表演,而且孙老师有很多弟子都在快书界有一定的成就,在曲艺团也有一席之地。但孙老师去世后,突然发觉,我也应该为传承和发扬山东快书尽自己的力量。”谈起山东快书的现状,梅傲雪感叹当年恩师的付出。虽然现在的梅傲雪并不是全部投入快书,以此为生,却也一直为山东快书的传承做着一些努力。
《武松传》里的山东人和山东话
“当哩个当、当哩个当,闲言碎语不多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那武松,手掌一挥赛蒲扇,两眼一瞪像铃铛……”这清脆悦耳的叮当鸳鸯板一打,押韵合仄,抑扬顿挫,几千字、上万字的剧本一气呵成。
“我到任何一个地方、部队演出,从来没有说能演一段就下台的。我说一段就要20多分钟到半个小时,说完之后,有人在台下喊:再来段《武松传》。好嘛,大家都知道,《武松传》可是山东快书最经典的代表作,可以说没有《武松传》就没有山东快书。而《武松传》一说就得半个多小时,观众要求,那就得说。说不累是假的,但累得值,累得愉快,因为观众们高兴,我自然兴奋,我也感到很幸福!”山东快书表演大师孙镇业生前回忆演出生涯,快书总是让人自豪的。
京剧国粹,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魂;叮当鸳鸯板,传唱了忠义的山东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山东,每次集会或节庆都有快书艺人“撂地”演出,从老人到孩子,谁都会几句“当哩个当……”,哪家不知武松打虎英勇,又有哪家不知鲁达除霸英雄侠义。山东快书就像如今的《最炫民族风》一样,从街头到巷尾,从商场到广场。
“身子高大一丈二,膀乍一弓有力量,脑袋就像量麦斗,二目一瞪赛茶缸。胳膊伸开房上檩,皮捶一攥像铁夯,巴掌伸开簸箕大,手指头,卟卟愣愣棒槌长……”演到这段描述武松的说辞,台下都会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如果不是这种似说似唱的表演技巧,恐怕任何方式都很难获得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
孙镇业是山东快书的表演大师,如同他代表的山东快书一样,总是用轻松、幽默的方式,给人一种难以言传的亲切感。“闲言碎语不要讲,打起板儿来拉家常,说起我的从艺路,那真是:小孩没娘,说起来话长了。”一段开场白就逗得我们前仰后合。
孙镇业是继高元钧先生后说《武松传》最好的人,他谈道:“有人说《武松传》代表山东,我同意他观点的一半,就是山东快书《武松传》几乎就是山东、山东人、山东话的标志符号,武松的性格、语言、习惯,无一不打上山东人的深深烙印。但是我又不同意他观点的另一半,山东人好不仅仅是因为《武松传》的传播,与其说武松代表了山东,倒不如说山东人把群体的性格特征赋予了这位打虎英雄更恰当。”
“后来,山东快板进行创新,也说得都是根植老百姓的家常段子。而这些段子也都反映了山东人的生活。”
现状及未来:人才流失和文化复兴
前几年有河南人写了一本书,其中说了这么一种意思,同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河南人的名声之所以不如山东人,关键在于山东人会为自己做广告,特别是山东快书《武松传》就是山东人最好的广告。
山东快书主要流行于以山东为中心的华北地区。其起源有多种说法:一为明代万历年间落第武举刘茂基创始说,二为清代道光年间山东大鼓艺人傅汉章创始说,三为清代咸丰年间落魄文人赵大桅创始说。但据艺人师承推断,比较可信的说法为清代道光年间傅汉章创始说。
山东快书自形成以来就以武松故事为主,因此演员被称为“说武老二的”,“唱大个子的”。正书之外有些风趣的小段子叫作“书帽”,如《大实话》、《柿子框》等。山东快书由于曾用竹板击节而叫作“竹板快板”。20世纪30年代前后,著名演员高元钧登上舞台演唱,曾叫作“滑稽快书”;1951年他录制《鲁达除霸》唱片时定名为“山东快书”。
当今山东快书艺术流派,世称高元钧、杨立德两大流派;后来崛起的刘司昌也自成一派。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门生最多、成就最高的当属高元钧派山东快书。孙镇业先生也出自“高派”门下。
2010年11月,山东快书最有影响力的大师孙镇业先生因病过世,山东快书的传承问题就留给了他的入室弟子。这些弟子们,有的在曲艺团专业从事快书表演,有的则另谋他就但也没忘记山东快书传承的重任。
“曾经风行大江南北的山东快书,现在的确有些青黄不接,目前也有萎缩趋势。”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孙镇业先生的弟子阴军说:“去各地演出,主办方总说弄点热闹的。比较热闹的‘包袱笑料’只是表演的一部分,现在大多数观众只重视‘热闹’,而忽略了这门艺术其他的东西,所以演出的时候只能唱比较热闹的小段,比如《闯红灯》。”
人才流失是影响山东快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在演艺界的大腕中,有不少是从优秀的山东快书演员转行的,比较出名的有黄宏、张国立、笑林、卓林等。其中黄宏转行做小品演员之前,已经算得上是山东快书的大腕了。1979年,全国山东快书比赛在青岛举行,黄宏成为全国山东快书三个最佳演员之一,与他并列的一个是山东快书大师孙镇业,另一个是郭秋临(小品演员郭冬临的哥哥)。”为什么山东快书大腕纷纷转行?阴军问过转行的山东快书演员:“他们的回答是:山东快书的生存土壤越来越少,唱山东快书挣不到钱啊。”
“山东快书曾在大观园里辉煌,建立‘茗曲阁’,现在曲艺团在那里恢复演出。还有在大明湖的明湖居周日也都有演出。这都是我们对山东快书的传承和发扬所做的努力。”阴军说。
山东快书的逐渐复兴,可以说是传统文化逐渐受到重视的一个表现。接下来,山东快书是否还会继续代表山东、山东人、山东话,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