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专题活动 > 发现山东 >

贡院墙根街与百年山东教育

2012-09-16 07:55 未知/ □高文秀 /

  ■小巷里的山东①

  济南有一条不以“文化”命名的文化街,那就是位于济南旧城区连接明湖路和省府东街的一条小街─—贡院墙根街。过去,贡院墙根街亦称云路街,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幻想着通过科举走上仕途,即所谓的“十年寒窗人未知,一朝闻名天下扬”,故而把贡院视为“平步青云”的阶梯。

  最近,贡院墙根街南口磉墩的出土,证明当年此处大型建筑或牌坊的存在。在这条街上,除了贡院这一具有神秘色彩的古代试场外,还有“提学使署”,它是清代省级教育主管机关。辛亥革命后,提学使署改为济南道尹公署和山东省实业厅,1928年后成为山东省教育厅所在地。此后历经演变,但这条街始终见证着山东教育的百年沧桑。

  济南有个“状元墙”

  在省政府大院东侧的不远处,有一条宽不过数米的街巷,它的名字叫“贡院墙根街”。关于街名的来历,当地很多居民都非常清楚,因为“它就在贡院的边上”。贡院是科举时代考取举人的乡试考场,位于贡院东侧的贡院墙根街旧时又名云路街,取“平步青云”之意。

  此街远在三百多年前就出现在济南有关的历史文献中。早在明崇祯十三年(1640)编纂的《历城县志·建置考》(清康熙六十一年增刻本)上就载有:“贡院巷”。民国二十三年(1934)《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则载为:“贡院墙根街”。它北起于大明湖路,南止于省府东街,东连西奎文街和茶巷,西邻山东省政府大院。全街共长420米,宽5—8米。

  显而易见,贡院墙根街是因位于贡院墙外而得名的。过去,贡院墙根街亦称云路街,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幻想着通过科举走上仕途,即所谓的“十年寒窗人未知,一朝闻名天下扬”,故而把贡院视为“平步青云”的阶梯。

  据山东文史专家张稚庐介绍,山东明清“乡试”每三年在济南贡院举行一次,时间一般固定在该年的农历八月。明清时期的“乡试”,共分为三场,每场一般都是三天两夜。考生进入贡院号房,吃住全在舍内,即使是中秋节也不得不在号舍过。有士子写有《八月十五夜题号舍壁诗》:“残杯冷炙不能餐,四壁苍苔拥莫寒。”感叹月圆之夜的清冷和凄苦。

  当时士子们考试的地点就在现今的贡院墙根街一带。由于明清学子考试人数逐渐增加,济南的贡院规模也逐步扩大。从现在的省政府大院东侧的大片宿舍区,一直向北到大明湖岸边,都是当年山东学子的“乡试”之所,一排排号舍林立,蔚为壮观。如今,街巷西侧的高大现代围墙依稀还能找到一些戒备森严的感觉,但东侧大片居民楼已经没有一点当年考场旧址的痕迹了。

  如今,因大院而得名的老街,保存下来的不多。贡院墙根街一度成为一条文化街。早年,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邓恩铭,曾在贡院墙根街成立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开展革命活动,筹建共产主义小组。

  2005年,济南市根据人大代表的建议,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重修位于贡院墙根街南首东侧的古照壁。这座照壁曾是省府大院东门的一部分,照壁青砖白墙,古朴大气,长达24米的正墙与两侧翼墙构成“八”字形,其长度为济南市现存古照壁之最。因是原贡院东门的照壁,附近百姓称之为“状元墙”。文物工作者确认,大型照壁为清代所建。如今,修饰一新的大型照壁成为贡院墙根街上的一大靓点,也是济南贡院仅存的建筑物。

  蒲松龄的科举,贡院里的山东

  济南贡院初建于明代洪武年间,贡院,是古代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贡,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或国家的意思。济南贡院坐北朝南,由三进大的院落组成。贡院大门悬“贡院”匾额,左右各建牌坊─—“龥俊”和“掄才”。东门外左右也各建一坊─—“观光”和“论秀”。所以贡院巷俗呼四牌坊。据《续修历城县志》记载:“山东乡试,历在天衢、云路两坊先唱名挨点。五鼓开门,点教官毕,始照府纲,依次点进。”

  贡院大门里面第二重门为“龙门”,过龙门还有一层门,是四门并列。进去后是第一进院落,这进院落很大,约占贡院一半,中间是甬道,东西两旁是一排排的号舍,号舍也叫考棚。

  应试期间,一个考生一间小屋,一天一场,连考3天,房门上锁,由士兵把守,不准离开,很是严格。贡院的围墙有两重,内墙高1丈,外墙高1丈半,墙上布满荆棘,防止有人翻越,所以贡院又有“荆闱”之称。

  关于济南贡院初建号舍的数目,有关史料的记载差别较大,有不足500间、1200余间等不同的说法。数百年间,经多次重修扩建,号舍条件改善,数量不断增加。清雍正十年(1732年),号舍增至10000间,清光绪年间达到14500间。为增建号舍,贡院向北开拓大明湖湖地,面积不断扩大,直达大明湖南岸。从1948年的济南市市区地图可以看出,“贡院后街”开在大明湖南岸上,有半条街与大明湖湖水为伴,足见当时济南贡院的规模。

  按照明清的科举制度,应试者要经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的多级考试,层层选拔。乡试每3年举行一次,遇有新帝登基等大事,临时增加一场乡试,称“恩科”。

  乡试的考取者为举人,届时贡院在今泉城广场北面的榜棚街张榜公布,此街由此而得名。

  每次乡试,各省的录取名额不一样,山东少时70~80名,多时达150名。清朝后期,每逢乡试,来济南贡院参加乡试的生员(俗称秀才)超过万人,比顺天府(今北京)的乡试应试人数还要多,考个举人很不容易。因此,贡院的二门又称“龙门”,过了龙门,则不负十年寒窗,即获得绅士地位和进京赶考的资格。过不了龙门,再有才华也与仕途无缘,《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就是典型的一例。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朝廷下令停止科举考试,兴办学校,贡院就没有用了。于是,拆号舍、明远楼和至公堂,南面改建提学司署,北面改建济南府中学堂。济南府中学堂后改为山东省立一中,成为山东革命的策源地。在贡院东新号遗址建山东图书馆,建筑样式仿照宁波“天一阁”藏书楼,成为当时全国最早的省级图书馆之一。在西新号遗址建山东咨议局,后为国民党山东省党部所在地,为圆形结构建筑,俗称“鸟笼子”。咨议局是地方议会的雏形,辛亥革命时期成为民主革命派活动的重要场所,孙中山先生曾在这里演讲过。

  韩复榘与贡院:一个军阀办教育

  在贡院墙根这条街上,除了贡院这一具有神秘色彩的古代试场外,还有“提学使署”,它是清代省级教育主管机关。辛亥革命后,提学使署改为济南道尹公署和山东省实业厅,1928年后成为山东省教育厅所在地。

  1930年9月5日,蒋介石正式任命韩复榘为山东省主席。从此,韩复榘登上了山东“土皇帝”的宝座,开始了对山东长达8年的统治。

  韩复榘主政山东期间,十分重视教育。他曾说:“近来我国社会愈趋愈下,最大原因为教育落后而不普及,凡事皆不知其所以然。”

  在他就任之初,即将“普及教育”列为四项“政治计划”之一,制定了《山东省各县强迫儿童入学办法》,勒令学龄儿童入学,经劝告不听者受罚。将初小人数从1929年的50余万增加到1933年的100余万。还增设了许多完全中学、一所医学专科学校、八所乡村师范和四所职业学校。

  后来他在山东鼎力支持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计划。梁也直言不讳地说:“我们的经费主要是靠中国的地方政府。在河南靠冯玉祥,在山东靠韩复榘。”

  韩复榘出任山东省政府主席,新省府班子基本上都是他由河南带来的原班人马,只有教育厅厅长何思源(他是蒋介石点名安排在山东的)与南京方面关系密切。起初,韩复榘对何思源怀有戒心,态度也十分冷淡。

  韩、何之间的第一次交锋是因省财政要削减教育经费而引起的。一天,何思源愤而面见韩复榘,态度强硬地表示:教育经费不但不能减少,以后每年还要增加。他还说:“这不是我个人的事,事关后代青年。主席要我干,就得这样,不叫我干,我就走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韩复榘非但没有被“触怒”,反而起身对他说:“决不欠你的教育经费,你放心吧!”

  正是不打不相识,韩复榘与何思源从此反倒成了朋友。韩非常赏识何的耿直和勇气;何则发现自己“和韩复榘相处很容易,对韩要爽快些,说话不要转弯抹角。韩复榘虽然好明杀人、暗杀人,但他不是阴险的人”。

  尽管如此,韩复榘周围的人还是不能容忍何思源的存在,非要把他从山东挤走不可。几位省政府委员曾联袂面见韩复榘,要求将何撤职。韩复榘语重心长地说:“全省政府只有何某一个人是山东人,又是读书人,我们还不能容他?不要越做越小,那样非垮台不可!”

  韩复榘主鲁期间,山东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对教育工作,韩复榘总是放手让何思源去做,且没有向教育界安排过一个私人,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

  1938年,韩复榘在开封被蒋介石诱捕后,蒋为了搜罗韩的罪名,曾召见何思源。蒋介石开口就问:“韩复榘欠你多少教育经费?他是怎样卖鸦片的?”何思源不肯落井下石,直言道:“韩复榘从未欠过教育经费,也并不出卖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