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艺节”上的柳琴大戏
■“十艺节”上的民间力量④
1954年华东地区戏曲汇演时,柳琴戏《喝面叶》曾艺惊四座。电影《铁道游击队》中战士小坡弹奏的那个“土琵琶”,就是枣庄特有的乐器柳琴。
如今,被称为“拉魂腔”的柳琴戏登上大雅之堂,2006年5月,由枣庄市申报的柳琴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2012年“相约十艺节”山东省优秀舞台剧目展演的33台剧目里大放异彩。
“拉魂腔一来,跑掉了绣鞋;拉魂腔一走,睡倒了十九”
鲁南枣庄至今流传着一段名为“四大香”的顺口溜:“绿豆米饭、羊肉汤,旱烟锅子、拉魂腔。”这些民谣道出了几百年前,在社会文化原始落后、娱乐活动极其贫乏的历史时期,枣庄人对“拉魂腔”柳琴戏的喜爱迷恋程度。
“拉魂腔”,意谓唱腔优美,能把人的魂儿拉走,是枣庄土生土长的地方戏,在鲁南民间流传了数百年,既有南音的柔美宛转,又有北音的粗犷,唱腔独特,耐人寻味,备受民众喜爱,广泛流行于鲁苏豫皖接壤地区,在淮北一带被称为泗州戏。
1954年华东地区戏曲汇演时,拉魂腔小戏《喝面叶》艺惊四座,大受好评。柳琴戏的主要弹拨乐器 “土琵琶”,在伴奏中起到灵魂和主旋律的作用,土琵琶状似柳叶,形体高贵大方,音色洪亮悠扬,可以和西洋乐器中有“美男子”之称的大提琴相媲美,专家们遂将戏曲定名为柳琴戏。电影《铁道游击队》中战士小坡弹奏的那个“土琵琶”,就是枣庄特有的乐器柳琴。过去,土得掉渣、乡土气息浓重的拉魂腔,在鲁南广大农村老百姓的心目中,绝不亚于今天粉丝追星族崇拜的巨星偶像。
如今,拉魂腔登上大雅之堂,2006年5月,由枣庄市申报的柳琴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叶琴依旧清亮,拉魂腔声声断肠。一节一拍,都是鲁南老百姓美滋滋的阡陌之歌、街巷俚曲;一唱一叹,全是父老乡亲们热辣辣的生命歌哭、灵魂释放。
柳琴戏起源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1736-1795),当时鲁南地区每遇水旱灾害,贫苦农民四处流浪,一部分人就用唱门子的办法代替叫门子,这是“拉魂腔”的初级阶段。大约在200年前,柳琴戏分为南、北两路,南路大多是由滕州老艺人讨荒在此流传开来的,活跃在苏、皖、豫一带。鲁南滕州为北路,早年的创始人是东郭镇苏楼村的苏金门老先生,又名苏来。
他酷爱戏曲,唱戏成癖,当地民谚说:“苏来不来等于瘟台、苏来不到挫钱十吊”。苏家所招的长工佃户,非能唱戏者不取。苏来还自组剧团演出,编写了《老少换》、《郭大姐算卦》、《张梅英赶考》等剧本。约在道光年间,苏楼的巧木匠,“拉魂腔”艺人王清,在苏家班艺人苏道一指导下,制成了第一把柳琴。1987年,滕州市的文化工作者在苏楼村发现了苏家祖传的一把柳叶琴,这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一把柳琴。
据苏氏家谱记载,苏家自清朝乾隆年间苏来起,中历苏千一、苏炳元,到清朝末年的苏友刚,苏家戏班一直长盛不衰,当地至今还流传有“王清、徐四、苏友刚,十里八坡吃得香”的民谚。正是由于苏家戏班的广泛影响,他们所居住的村庄由原来的“徐楼”改为“苏楼”,沿用至今。
一个柳琴剧团的百年变迁
苏楼村的苏家戏班因唱戏而出名,又因对前来投奔的各路民间艺人们长年管饭施舍而败家。苏来死后,苏家戏班解体,在苏楼村唱戏的长工佃户和各路艺人们纷纷投奔他乡,流落四方,从而把“拉魂腔”也传播带到苏、鲁、豫、皖四省广泛区域。
散布在各地的艺人们各自收徒传艺,渐成流派和体系,还有的演变成其他的剧种和形式,如安徽的“泗州戏”、江苏的“淮海戏”等等,但它们都统称“拉魂腔”,并把200年前滕县苏楼村的苏来苏秀才看作是“拉魂腔”的祖师爷。
“拉魂腔”在流传发展了一百多年以后,到清末民初,拉魂腔班社大量涌现,其中以华家班、杨家班、郑家班、高家班最为活跃。当时滕州一带较有影响的戏班,是张汪镇渊子崖村的卜端品老先生创下的“长春班”,出自高家班的卜家班,虽然晚些,但影响很大,人们习惯称卜端品为“卜拉门”。意思是只要有卜的演出,家家户户锁门看戏。他是苏楼村苏家戏班后裔传人苏友刚的第三代徒弟。卜家班常年在江苏、安徽演出,有的人落地生根,成了当地柳琴戏的主要演员。现在的滕州市柳琴剧团就是1953年由早期的卜家班改建而成的。滕州市西岗镇栾庄村的民间艺人丁金龙,是苏家戏班第五代的再传弟子,他们夫妻二人的表演,还保留着“拉魂腔”的原始形态,成为这一剧种演变的活化石。
枣庄的柳琴戏在形成班社的同时,也有了比较简单的剧装和行头。班社有的三五人,有的七八人,一顶礼帽、一身长衫、一条彩绸,他们赶集串会,打地摊、盘凳子,以“对子戏”和“抹帽子戏”为主要演出形式。“抹帽子戏”是一人扮几个角色,借助简单的行头、道具,在演唱中随时更换,以示人物变换;再加上当时艺人唱一段要停戏敛钱,敛钱时演员摘下帽子向观众鞠躬致谢,所以群众称之为“抹帽子戏”。
此时的拉魂腔戏班不但演文戏,也演武戏,这时已发展到“七忙、八不忙”阶段,一个班社七八个人,上场是演员,下场是乐手。一些戏班已从农村进入交通便利、人口集中的集镇或城市演出,各班社互相竞争,取长补短,使这一时期的柳琴戏获得快速发展。
在长期的流传发展中,柳琴戏受各地区不同语言声调、戏曲声腔、地方小调的影响,分化为不同的路数和剧种,枣庄、临沂、徐州一带属北路,称柳琴戏(拉魂腔);泗县、蚌埠、淮安一带属南路,称泗州戏、淮海戏。
这三个兄弟戏种,都是从拉魂腔母体分离出来的不同流派。柳琴戏的唱腔风格比较独特,它以丰富的花腔和独有的拖腔翻高,有别于其他剧种,感染力极强,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之说。演唱时拖腔独特,男腔粗犷高亢,女腔柔韧细腻、委婉华丽。
著名歌唱家彭丽媛唱红大江南北的歌曲《希望的田野上》,就借鉴了柳琴戏的尾音特征。表演艺术粗犷、明快、朴实,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尤擅长喜剧表演手法。
民间小戏里走出的名角儿
1981年,江苏电影制片厂将现代戏《大燕和小燕》摄制成戏曲艺术片,在全国上映,深受欢迎。一时间,柳琴戏的唱腔回响在大江南北,作为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柳琴戏第一次被全国观众瞩目。
由“卜家班”发展而来的滕州市柳琴剧团,继承发展了这一古老的戏曲艺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在上演传统古装戏的同时,又创作排演了一大批现代剧目,曾创造过辉煌的历史:70年代末,古装戏《十五贯》、《封神榜》、《瑞云》、《梁祝》等剧目搬上了舞台;90年代初,柳琴剧团精心编排的《山乡锣鼓》代表山东省参加中国戏剧节晋京演出,荣获优秀演出奖,一度使柳琴戏的影响达到了巅峰。同时也培育涌现出了国家一级演员王传亮、王传玲等一大批柳琴戏名角。
柳琴戏向以演出小情小趣的民间小戏见长,而滕州市柳琴剧团推出的大型新编历史剧《墨子》,则实现了柳琴戏的自我突破。它截取墨子一生中最具历史意义的“止楚攻宋”事件,糅合进墨子与滕阳公主一段可歌可泣的恋情,以天下之爱贯穿始终,刻画了墨子名利不足动其心、威武不足屈其神、情爱不足移其志、毁誉不足易其节的先哲形象。2004年12月28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甫一亮相,便深深打动了专家和戏迷的心。
对于柳琴戏这个凝聚着乡人悲欢、满载着田情土味的原生态曲,年轻一代真正听过的很少,很多人更不屑于去听这样的“土”调调。但当老艺人们粉墨登场一开唱,那悠长、绵远的腔调立刻压过了周围一切的嘈杂声,传递到灵魂深处,让你不由得放下之前的思绪,跟着走,这时也才真正理解柳琴戏何以被称为“拉魂腔”了……
当时的中组部部长张全景在看完演出接见演职人员时,拉着演员的手即兴作了一首诗:“看罢演出多高兴,听罢乡音格外亲,齐鲁大地春意浓,四出小戏意蕴深。”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