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专题活动 > 发现山东 >

祠堂里的山东

2012-09-01 05:59 未知/ □伯常 /

  “有家必有祠”,即有姓氏家族聚居之地,必有宗祠之设。古人云“立祠第一”,几乎所有的生产生活都围绕着祠堂。在传统的宗法社会里,祠堂是祭祀祖宗庄严肃穆的殿堂,又是执行族权动家法的场所。

  山东的祠堂除了宗族观念浓厚之外,还有很多专为名人修建的祠堂,齐鲁文化就这样和谐的浓缩在众多祠堂之中。

  济南祠堂“名士多”

  1926年刊行的《续修历城县志》一书记载 ,当时济南城内城郊有名人祠堂近30座。时过境迁,这些老祠堂或消失、或合并,留给世人的记忆已模糊。

  旧时的祠堂一般有两种。一是同族人共同祭祀祖先的建筑,又称祖祠或宗祠;一是社会公众或一定范围的人群为祭祀、纪念某个历史人物、官宦名流而修建的建筑物。

  济南有名的祠堂多属于后者。伴随着城市的变迁,张养浩、李攀龙、丁宝桢等数座名人祠堂业已消失,现存祠堂多已改头换面,其原始身世也变得鲜为人知。

  明初,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兴兵与侄子争夺皇位,时任山东参政的铁铉率众固守济南。据史书记载,铁铉兵败被俘,被割掉耳鼻后投入油锅,但其骨架依然背对朱棣,堪称铮铮铁骨。

  铁铉等人的忠勇赢得明朝统治者的敬重,在明代中叶,官方便下令对铁铉等忠勇之士建祠纪念。原位于泉城路373号的七忠祠便是那时候所建,祭祀铁铉、陈迪等七位忠勇之士。遗憾的是,2002年,值铁铉死难600周年之际,七忠祠被拆除。拆前,七忠祠大门上尚有清同治四年济南知府萧培元所书石匾,祠内有长约4米的明代石碑。

  济南城内另一处祭祀铁铉的祠堂是大明湖中的铁公祠,建于清乾隆末年,为三开间前柱廊,硬山灰瓦建筑。需要一提的是,现在的铁公祠是包括原佛公祠、小沧浪、得月亭等在内的建筑群的统称,其中,佛公祠是为祭祀清代山东巡抚佛伦而建的祠堂。

  如今,大明湖公园中还有两处古香古色的祠堂建筑:南丰祠和稼轩祠。它们均由旧祠堂改扩建而成。

  南丰祠纪念的是北宋文学家曾巩,他于宋熙宁年间任齐州(济南)知州,因是江西南丰县人,世称“南丰先生”。过去祭祀曾巩的祠堂位于大明湖晏公台东侧,称曾公祠,比现在小得多,只有三间大厅,清道光六年重建。上世纪50年代,济南市将曾公祠与附近的晏公台、张公祠划归一体,进行扩建,改称南丰祠,占地面积达2690平方米。1987年又进行改建和维修。

  如今南丰祠内晏公台以西区域过去是张公祠,建于光绪二十年,祭祀的是清末山东巡抚张曜。清末文学家刘鹗曾是张曜的幕僚,据考证,其名著《老残游记》中的“庄宫保”原型便是张曜。

  位于大明湖南岸的稼轩祠,是一组传统民居形式的建筑群,由三进院落组成,庭院自南向北渐次增大,后院主体建筑为二层临湖阁。原来阁北还有一四角攒尖的水面亭,有小桥与湖岸相通,后废圮。

  稼轩祠如今纪念的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是1961年后才改称现名的。很多书上都含糊地说,稼轩祠为古代官署建筑。其实,其原始身份是李公祠,建于光绪三十年,祭祀曾任晚清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如今在稼轩祠正门一侧的草坪上,尚横躺着记载当年李公祠的石碑。

  烟台张氏家庙:养马岛上的“百忍”与“两铭”

  家庙即祠堂,又称社坊,是家族聚集地用于祭祀祖先,商讨家族大事的公共场所。因其门楼结构多似庙宇山门,又因祠堂内敬祖参拜的虔诚,类似于宗教信仰。所以,民间多称祠堂为家庙。

  家庙是家族势力的象征。自明末嘉靖皇帝允许民间联宗立庙后,几乎每个村庄、姓氏都建有家庙,而且往往是全族人合力而建。所以,家庙一般比民宅规模大,上等的用料、精美的雕饰,成了光宗耀祖的象征,通常是村中最为高大威武的建筑。

  烟台自1861年开埠以来,经济贸易迅速发展,各县市区富贵人家陡增,风光半生,晚年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后,开始热衷于各自姓氏、家庙的建设。胶东地区保存至今的家庙,究其年代,多建成于清末民国年间。养马岛的张氏家庙,即为张氏族人在外经商富贵后,回乡所建,是胶东地区至今寻访看到的家庙当中,建造最为精美的建筑。

  张氏家庙门楼屋檐上的垂脊设计为中间分段,高低错落。分段处用精美的花竹砖雕图案镶嵌,可能是仿单檐歇山屋顶式结构,以加重建筑的构造。

  张氏家庙有一黑色大门,门扉上的对联是:“书传百忍,世擅两铭”,横批:“日照高华”。

  据了解,张氏祖上张公艺为人谦和、心胸坦荡。唐高宗曾到其家中,询问与邻和睦相处的经验。张公艺手书一百个“忍”字呈给唐高宗。此为“百忍”。张氏先人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张载著有《东铭》、《西铭》两部经典著作。此为“两铭”。

  推门而入,只见青藤攀墙,青葱翠绿,分外好看。最惹眼的就是,坐落在院中的三座碑刻。碑文详细记载了张氏家庙建立的缘由,并详细列出捐款人名单,以示后人。

  “文革”期间,张氏后人为防碑刻被破坏,特意将大门对联和这三座碑刻埋于地下,直到近些年,这些石碑和对联才重见天日。

  两侧耳房的两个房檐上,分别刻着同一幅精美的写意画,如今依稀可辨——高山流水、青松翠柏,一座小桥架于潺潺水流之上,桥上立有两位渔人。国画的深远意境跃然墙壁之上。

  推左侧耳房门进,抬眼望,约三米高六米宽的墙面,被一幅壁画占满——五只燕子站在巨石之上,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数株倔强的树木长于怪石嶙峋间;当初点缀的红花绿叶还残留着颜色。该画虽然经过岁月的洗礼,依然大致保持着原有风韵。

  原本右侧耳房墙壁也做有壁画,但后被破坏,现只残存着一颗松树,寓意延年益寿。

  聊城许氏家祠:守护祖先的祠堂

  做过国民党军队的仓库、解放军的办公室、当过学堂……历经战乱和天灾,几经毁损,但这座老祠堂今天依然顽强地耸立着。

  许氏家祠坐落在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西街村,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所祠堂之所以特殊,是因为这里有一位十年如一日的祠堂守护者——近80岁的许继兴。

  许继兴说,该祠堂建于明朝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是他的八世祖许维新一手建造的。

  许维新曾做过明朝的户部侍郎,是许氏家族出的一个大官。这个家祠,就是许维新做官期间建造的。

  据悉,根据家谱记载,祠堂建成后,去世族人的牌位都摆放到里面。此外,祠堂还是本家族人商讨大事的地方。

  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至上个世纪末,在这长达400多年的时间里,许氏家祠历经多次战乱和天灾,但并没有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只是近些年,损坏比较厉害,再也不能承受“天灾人祸”了。

  1997年,64岁的许继兴再也坐不住了。他感觉不进行修缮,家祠就会彻底毁灭。于是,他放下了手中的农活,四处奔波,向许氏族人募集钱款,修缮有400多年历史的家祠。经过两年的努力,他终于募集到了4万元钱,开始整修祠堂。

  之后,他开始默默地守护了这座祠堂10多年。

  ■相关链接

  山东著名祠堂

  戚继光祠堂

  位于蓬莱城府前街中段东侧戚氏的祠堂,是明崇祯八年为褒扬戚继光所建,意赐额表功,后于清康熙四十六年重修。整祠为家庙式建筑,三进院落,门房、正祠各三间,占地595.1平方米。门房坐东面西,门外两侧各有石狮一尊,门房以东为过堂,过堂坐东面西,有前廊。过堂正中立屏风,上悬戚继光画像,过堂内陈列品有战刀(刀上刻有“万历十年登州戚氏”等字样),著作《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等,以及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当年食用的“光饼”、穿过的战靴等物。

  朱家峪朱氏家祠

  电视剧《闯关东》的热播,让主人公朱开山的名字广为人知,也让朱开山的“老家”——章丘市朱家峪广为人知。朱开山虽然是虚构的人物,但在朱家峪村却实实在在生活着一支朱氏家族。并且,朱氏家族的祠堂至今完好地保留着。同村中的古桥、古井、古民居一样,朱氏家祠如今已成为游客到朱家峪必看的一景。

  该祠堂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共分里外两院。祠堂系细凿大青方石、青砖、木椽、小瓦、翘檐、出厦之结构,祖传,略仿岱庙而建。堂前院中原有名木四株,现仅存高大百年桧柏一棵,依然生机勃发。墙碑记载,“历时既近周甲祠屋剥蚀……”,建祠近六十年之后,复修于民国廿六年(1937年)荷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