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专题活动 > 发现山东 >

胶东菜里的山东

2012-06-22 10:22 未知/ □阿灿 /

  ■味觉山东③

  最近,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了一场关于吃的全国性骚动,有细心的山东网友却发现,“《舌尖上的中国》看完了,鲁菜直接悲剧了,整整七集就2分钟左右的葱烧海参!”

  不过,在专业人士看来,由于鲁菜影响了整个黄河流域的饮食文化,因此,在《舌尖上的中国》里其实处处是鲁菜。

  “东洋的女人,西洋的楼,福山的厨师压全球”

  清朝初年,胶东沿海渔村有位老汉,膝下有九个女儿,五十岁喜得贵子,老汉一高兴,下海捞得半筐活海参,让老伴加葱烧食。因女儿女婿人太多,便将做好的海参每人一碗,坐在天井里吃,大家都夸好吃,“天井海参”遂成为一道名菜。

  天井(胶东农村称自家房前小院为“天井”)、妗子(青岛沿海地区对舅母的称谓)、连襟(胶东地区姊妹的丈夫之间的称谓)、大伯(对丈夫哥哥的称呼)……这些都市里的年轻人颇感陌生的名词,如今却频频被美食家们挂在嘴边。

  胶东菜发源于福山县(今烟台市福山区),故别名“福山菜”,也叫“烟台菜”。谚云:“要待吃好饭,围着福山转”。在胶东民间,烹饪技术之高之普及全国少有,据《烟台概览》记载:“烟埠居民,宴会之风甚盛,酒楼饭馆林立市内,各家所制之菜均有所长,食者颇为满意。”这种质朴的民风民俗,造就了家家会吃、人人善烹的传统。

  过去,胶东一带曾流传过一句俗语:“东洋的女人,西洋的楼,福山的厨师压全球。”虽是一句俗语,但说明了出自烹饪之乡——福山的名厨高手们,其非凡的技艺是令人服气的。

  胶东菜厚实了胶东人的生活,也成为胶东人谋生的手段。清末以来就形成了以京津为代表的“京帮胶东菜”,以烟台福山为代表的“本帮胶东菜”,以威海为代表的“东洋胶东菜”,以青岛为代表的“西洋改良胶东菜”。

  胶东三面环海,一面联陆,多丘陵,气侯温和,自古农业、畜牧业、海洋渔业发达,为胶东菜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皇帝内经素问》载:“东方之域,鱼盐之地”。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1年烟台辟为商埠(当时邻近的大连、青岛还是偏僻的渔村)。先后有英、法、美、德、日、俄、意等16个国家在烟台设立领事馆,开厂设店,刺激了胶东菜的迅速发展。到清未,胶东菜已发展到鼎盛时期,不仅本地酒馆林立,厨师技绝艺精,美馔佳肴名扬四海,而且在海外都享有盛誉。

  近代著名学者张友鸾在1996年出版的《中国烹饪》上撰文写道:“五六十年前,在北京,有名的大饭庄,什么堂、楼、居、春之类,从掌柜到伙计,十之七八都是山东人,厨房里的大师傅,更是一片胶东口音。”

  梁实秋也在《雅舍谈吃》中说:“北平的饭馆几乎全属烟台(胶东)帮,济南帮兴起在后。”当时,有京都“八大楼”之说的东兴楼、泰丰楼、致美楼、安福楼、萃华楼、新丰楼等6家酒楼,从掌柜到厨师都由福山人料理。

  民国二年营业的天津最大的菜馆登瀛楼,创办者为蓬莱人苏振生;清末北京大小烤鸭店多达四五十家,其中90%左右由荣成人开办,烤鸭师基本都是荣成帮的,而烹调师则是清一色的胶东人。前几年以北京全聚德烤鸭店为背景拍摄的电视剧《天下第一楼》,剧中主人公大掌柜卢孟实的历史原型正是荣成人李子明。

  如今,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能见到胶东风味的餐馆,仅福山籍华侨在海外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就开设了六七百家餐馆。

  《舌尖上的中国》:处处是鲁菜

  最近,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了一场关于吃的全国性骚动,有细心的山东网友却发现,“《舌尖上的中国》看完了,鲁菜直接悲剧了,整整七集就2分钟左右的葱烧海参!”

  不过,在省烹饪协会副秘书长李志刚看来,鲁菜的粉丝们大可以淡定。虽然片子中明确出现的鲁菜代表只有葱烧海参,但由于鲁菜影响了整个黄河流域的饮食文化,因此,在《舌尖上的中国》里其实处处是鲁菜。

  早在两宋时期,包括胶东菜在内的山东风味就被称为“北食”,成为北方菜的代表。尤其是明清两代以来,对中国北方地区的影响更是巨大。

  胶东菜进入宫廷,有这样一段传说:时任南京留都兵部尚书的福山籍大臣郭宗皋因不服南方饮食,便利用省亲的机会从家乡找了两个很有名气的家厨。隆庆年间,为给皇帝爱妃筹办寿宴,便应诏将家厨推荐给了皇帝。经过试菜后,皇帝不仅嘉奖了郭宗皋,而且还留下了两个厨师以备随时制膳供餐,胶东厨师从此成为宫廷御厨。

  由于北京、胶东交通上的便利与交流上的流畅,此后使更多的胶东籍厨师进入宫廷,特征鲜明的胶东菜很受皇族权臣的喜欢,成为御膳支柱。

  比如胶东名菜“海杂拌”就是其中之一。明太监刘若愚在《酌中志》中讲,朱翊钧最喜用“海参、鳆鱼(鲍鱼)、鲨鱼筋(鱼翅)、肥鸡、猪蹄筋共烩一处”制作的菜,名曰“三事”。文物鉴赏家王世襄先生认为,万历皇帝所吃的“三事”杂烩菜,“这是胶东烩海鲜进入明代宫廷之证”。

  再如,“葱烧海参”,乌黑的刺参配着白中透黄的葱段,色泽红褐光亮,芡汁浓郁醇厚。闻之葱香四溢,经久不散。食之海参滑润,质地柔软。据汇编清代轶闻掌故的《清稗类钞·饮食类》记载,清末民初年间,这款菜在京城竟有“福兴居、义胜居、广和居”3家酒店同时推出。在香港回归十周年庆典宴会上,全国八大菜系每个菜系出一道代表菜,鲁菜推选的就是“葱烧海参”,足见胶东海参菜影响之深广。

  20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北京、天津餐饮市场,经营鲁菜的酒楼、餐馆、饭店占据了半壁江山,胶东风味更是地位显赫。

  烟台人历来有外出谋职的习惯和经商的传统,外出谋职带来饮食文化交换的典型事例,当数 “闯关东”。据中国食品科技情报所提供的数据,长春市多属招远帮,沈阳市莱州人居多,大连则以福山人为盛。

  胶东菜对外影响力的扩大,首先是胶东籍达官名士推崇的结果。研究表明,福山自明代宣德10年至清光绪26年,共考取进士66人、举人172人、贡生460人;莱州自古沿袭“以学求仕、以仕求官”的传统,到清末为止,集历代官员,除了没当过皇帝之外,可以组成“一朝官”。这些遍布各地的高官名人尽管身处他乡,但乡音未改、乡食依旧,不仅自身非常偏爱家乡的风味饮食,而且成为胶东菜向外传播的有力推动者和影响者。

  其次,是胶东籍民众“人口迁移、四方逐利”的结果。

  三次人口大迁移下的烟台菜:“一把菜刀闯世界”

  烟台历史上发生过多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

  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移是“牟子国东迁”。据《左传》记载,牟子国,祝融之后,春秋时,鲁桓公15年(公元前697年),附属于鲁国,后不知为何原因,举国东迁到烟台的福山一带。这次人口迁移,将鲁国的文化及习俗带到了烟台。

  烟台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移民潮发生在“徐福东渡”。徐福,字君房,秦时齐郡(今山东龙口市)人,著名方士。为给秦始皇求取永生不老的仙药,徐福曾两次率大型船队东渡,最终到达日本,开创了中日友好往来的先河。为徐福东渡,秦始皇曾徙“黔首三万余户到琅琊台下”,如此丰富的人口资源,不仅为徐福东渡提供了人员保证,而且大量外来人口的迁入,改变了胶东等地的饮食状况,优化了当地的饮食结构。史料记载,当时迁到琅琊台的黔首大多是从西南夷(现代云南、贵州)等地征掳而来的。

  烟台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规模移民活动发生在明初。当时朱元璋推行“移民宽乡”的民垦政策,从明洪武二年到永乐年间,大批移民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山东的德州、滨州、聊城、泰安、菏泽、济宁一带,其中一部分又先后由滨州一带东迁。

  如此,山西移民几乎遍布山东各地,烟台各县市区对此均有详细的史料记载。移民活动对饮食习俗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山西饮食习俗对山东影响极深,比方寒食节不生火做饭的习俗等。烟台著名的“福山大面”也疑是当时从山西传来的。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东的多集中在莱州,因此,莱州风俗与东邻多有不同。

  胶东作为古齐国的区域,民众的功利色彩较为浓重,外出经商的习俗历代不衰。

  《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总编》载述,福山“地狭人稠,民崇节俭,起居饮食,不尚富华,当地生产,不足自给,故人们多逐利四方,以维生活。”自古秉持“求仕不成,则先打工,后经商”传统的蓬、黄、掖三地,经商者尤多。

  民国《山东政俗视察记》调查,蓬莱“全县农商各占其半”,黄县“全境居民商业及渔业者居多”,而掖县“出外营业作工者为数不少”。由于厨师职业的门槛较低,无需本钱,这些外出的谋生者多以餐饮为首选行业,凭借胶东菜的声誉,在胶东籍人士相对集中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靠一把菜刀和过硬的技术闯天下,成为传播胶东菜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近几年来,烟台菜又有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新的地方名菜,如陈醋蜇头、水晶虾仁、生吃海参、虾脑鱼脯、龙井手撕鸽等,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首肯,这些菜肴也寄托了鲁菜的未来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