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专题活动 > 发现山东 >

山东巨野的名人传说

2012-07-21 09:40 未知/ □吴越 /

  巨野,古系沼泽之地,因古有大野泽而得名。伏羲氏族曾在大野泽“农耕渔猎”,春秋时齐鲁两国曾在此会盟;宋代“康王赵构阅兵”于“齐鲁会盟台”。巨野的古代传说很多,诸如蚩尤归葬之地、麒麟传说等,而巨野的名人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蚩尤墓传说

  蚩尤是远古时期一位英雄,是中华民族三大祖先之一。

  蚩尤被黄帝战败擒杀,尸体被分解。巨野县的蚩尤墓,又称蚩尤肩髀冢,位于巨野县城东北郊,堌堆庙村前。

  《皇览·冢墓记》曰:“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肩髀冢在山阳郡巨野县,大小与阚冢同。”《巨野县志》亦载:“蚩尤墓,在巨野县城东北八里。”

  根据有关记载:此墓历经夏商周汉,岁月荒远,地貌变迁,墓冢面积不断缩小。元明时期丘上曾建有庙宇,清代以后冢丘屡遭破坏。至1982年全县文物普查时测量,堌堆东西38米,南北31米,总面积1200平方米。

  蚩尤,传说中是上古时期“东方九黎”的大首领,与黄帝、炎帝同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所谓“东方九黎”,应该是黄河下游、胶东半岛地区的九大氏族部落,曾与活动在华北地区的炎帝部落争夺地盘,并将炎帝打败。炎、黄两大部落联盟联合攻打蚩尤的“东方九黎”,战于“涿鹿之野”,将蚩尤彻底打败,并把蚩尤擒住、杀死。蚩尤部落的“东方九黎”被赶出黄河下游的肥沃土地,被迫向南方蛮荒之地迁徙,成为“三苗”——即南方少数民族的祖先。

  其部族就已率先进入了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并且掌握了冶铜技术。《世本·作篇》中有“蚩尤以金作兵器”之说。《管子》中亦有“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销、矛……”红铜的出现也为后来青铜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汉之前,蚩尤一直被尊奉为“兵主”、“战神”,受到人们的大礼祭祀。《史记》中就有刘邦“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的记载。由于受“胜者王侯败者寇”的观念影响,蚩尤在一些史书中被描绘成“不用帝命”、“类鬼似妖”的暴虐之徒。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蚩尤,是我国古代冶金业的第一人,是兵器制造业的第一人,是天文气象事业的第一人。20世纪末的河北三祖文化研讨会以后,历史重新归还了蚩尤的本来面目。从此,蚩尤才与炎帝、黄帝并列成为中华民族先祖之一。

  蚩尤死后,其躯体被分别在涿鹿、台前、汶上、巨野安葬,头颅安葬在湖南武陵。武陵一带,过去有请儺神、演儺戏的习俗,其所用的儺神面具,据研究认为与蚩尤头颅安葬的纪念活动有密切关系。

  2004年, 巨野县又在蚩尤墓附近建起了蚩尤广场,竖起了蚩尤的巨型石质雕塑。“战神石”刻字:“司兵之星蚩尤,秦始皇、汉高祖凡出兵必祭之。”“天通石”刻字:“行为适应自然,德行符合于民,谓之‘天道’。”“雨石”刻字:“夏求雨,其神蚩尤,司农耕,治疾疫,扶此石蚩尤赐福。”

  孔子“获麟绝笔”与“麒麟之乡”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81年)春,鲁国贵族在大野(今巨野)打猎,捕获一只怪兽,载回来无人认识。孔子看后,长叹说:“这是麒麟呀!”又流着泪说:“我已也夫(完了)!”,使弟子埋之。

  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动物,旧说鹿身、牛尾、一角,被视为“仁兽”。传说公元前551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怀孕,祈祷于尼丘山,遇一麒麟而生孔子。孔子遇麟而生,又见麟死,他认为是个不祥之兆,泣曰:“麟出而死,吾道穷矣!”并写下挽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由于孔子感麟而忧,再加他唯一的爱子孔鲤早逝,两年后便故去。

  捕获麒麟时,孔子正在修《春秋》,他立即停笔不写。故《春秋》便于鲁哀公14年获麟止。孔子死后,“获麟绝笔”的故事广为流传。李白《古风诗》中就有“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的诗句。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西狩获麟”,在埋葬麒麟的地方建筑了麒麟台,亦名获麟台,古称获麟古冢。该建筑地处巨野城东七公里,东西长73米,南北宽52米,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这里原有唐代石碑数座,由于年湮日久,已遭毁坏。明嘉靖十四年,济宁州通判张九胥重修麒麟碑一座,立于曹济公路旁,碑上刻的冢字及年代署名至今尚存。

  “西狩获麟”闻名全国,一些州、县、乡、村地名如唐代的麟州,巨野以东的嘉祥县,巨野城东的获麟保、获麟集等,皆以此命名。

  唐高祖武德四年,取西狩获麟意,于巨野置麟州。唐高宗称年号为麟德。后金皇统七年,取麒麟祥瑞意,在巨野县山口镇增设嘉祥县。明代,巨野知县方时化,在麒麟台建瑞麟寺。

  瑞麟寺建造宏伟,规模壮观,据当地传说,当时寺院占地百余亩,有僧侣百余人,佃户数十家。寺院附近有铺店、石碾、菜园、盐畦、车坊等,显然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瑞麟寺南面,有一小河,名曰八里河,此河东西流向,岸柳成行,流水潺潺,游鱼可数。河南岸有一渡口,即《巨野县志》上所说的“获麟古渡”。

  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21岁的辛弃疾参加抗金义军,途经巨野获麟台,即兴作五言律诗一首:“终始春秋笔,经名旧记麟。荒台曾建鲁,野草未烧秦。郁郁山川秀,葱葱景色新。韦编续继否?书带已成茵。”

  在巨野,关于麒麟的民俗遗迹比比皆是。描写麒麟的诗词歌赋、描绘麒麟的书法绘画、纪念麒麟的雕塑碑刻在巨野民间不胜枚举。2007年,巨野被命名为中国麒麟文化之乡。

  从彭越到张春桥,古今名人录

  巨野的名人,以彭越和张春桥最为世人所知。

  被誉为“汉初三杰”之一的彭越,巨野县昌邑集人。彭越年轻时常在巨野泽中渔猎,有时也做些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的事情。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立时天下响应,群雄并起。消息传到巨野,彭越于第二年率众起义,攻城略地,很快发展到1000多人。

  秦二世三年,刘邦率兵从砀山北攻昌邑,彭越得到消息,出兵相助。后刘邦率兵西去,彭越仍活动在巨野泽中,继续收容魏地散兵游勇,不久,队伍发展到一万多人。项羽入关后,大封诸侯王,自称西楚霸王,班师东归。由于彭越出身绿林,各国的诸侯都没把他放在眼里,彭越所率一万多人的军队没有归属。

  后来,彭越领兵平定梁地,刘邦乘势攻取了项羽的大本营彭城。项羽大怒,亲率精兵3万至彭城,汉军大败,10万余人死于睢水。刘邦西逃,彭越并未追随,独自率领军队占据河北,以待时机。

  公元前204年,刘邦又积蓄了相当实力。彭越常为汉军游兵,不断进攻楚军,截断楚军的粮道。越针对项羽的来势,并没有死守所占城邑,而是率兵北走谷城,以保存实力。在楚汉相争中,彭越以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牵扯了项羽,迫使项羽东奔西走,疲于奔命。

  项羽万不得已,只好答应与刘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

  彭越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个正规使用游击战战术的军事家,可以说是游击战的始祖。论军事谋略与指挥才能,他不如韩信,但论功绩,却有过之而无不及。楚汉战争正是在刘邦的正面防御,韩信的千里包抄,和彭越后方游击战的基础上,才在最后的垓下之战中有机会歼灭项羽麾下疲惫的部队,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公元前197年,刘邦诛杀功臣,以慰问为名将彭越逮捕,削去封爵,降为庶人,发配蜀郡。彭越在发配到蜀郡的路上,遇到从长安到洛阳去的吕后。彭越向吕后哭诉冤情,请求回到故乡巨野县过渔民生活。吕后满口答应,却与刘邦合谋,将彭越斩首,并将其尸体剁成肉酱,宗族惨遭杀戮。

  张春桥,1917年生,巨野人。

  当地人讲,张春桥在老家生活了八九年。他家在巨野师范食堂后面,很富有,房子很多。1932年秋天,张春桥随父来到济南,后入读正谊中学。几十年后,担任了蒋经国秘书的同桌王凤桥回忆道:“当年在济南正谊,我与张春桥做了一学年的同桌,可谓小同窗。那时都才十几岁,两小无猜,最可看出人的脾气秉性。这家伙性急好动,敏感易怒,脾气倔强。有时同学给他开玩笑,说他像只上蹿下跳的猴子,便见他气得额上青筋暴跳。”

  十几岁的张春桥在济南即小有文名,曾于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少年轻狂,经常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扫描文坛,批判名人。他对施蛰存、老舍和臧克家发动进攻,也不把郭沫若、鲁迅等放在眼里。他曾在山东民国日报上编副刊《燕语》,并组织了一个名为“华蒂社”的文艺社团。

  张春桥还在关于济南文艺界的报道中,不断提到他自己。1934年7月26日的《中华日报》上,张春桥写的《济南文艺界简报》,这样谈及他自己:“现在有人像孙任生、肖寄语、张春桥、黎曼、马蜂等想再集中出一月刊,以打破最近沉寂状况,或有希望。”

  据说,张春桥家的老房子,而今只剩下一丛野草,堆着一些积久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