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桨声灯影里的小清河

2012-05-26 08:11 未知/ 顾玉雪 /

  ■小清河的千年遗产·历史

  清代学者蒋作锦《小清河考》曾称赞小清河“澄清刚劲”,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小清河的一个特色,除了龙山文化、大舜文化之外,还有“水文化”、“盐文化”、“码头文化”等。而诸多文人名士也曾在小清河沿岸留下了余音袅袅。它们共同构成了独有的“小清河文化现象”。

  《鹊华秋色图》里的小清河文人地理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鹊华秋色图》,呈现的是小清河沿岸的旖旎风光。历代文人如李白、杜甫、曾巩、元好问等都曾徜徉于此并留下著名诗篇。

  1295年,时年42岁的赵孟頫自京城辞官回到家乡吴兴,与周密(字公瑾)等几位画家好友相约饮酒作诗。他曾在山东济南任官三年,遂盛赞济南山川之胜,谈及鹊山和华不注山,一个浑圆敦厚,一个尖耸入云,形态迥异,却皆峻峭巍峨,在场的人为之神往。唯有周密一人沉默不语,追问之下,才知周密祖籍山东,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下,北宋随后灭亡,周密的曾祖父周秘随高宗南渡,迁居吴兴。周密从未回过山东故乡,此时勾起乡思,不禁神伤。

  赵孟頫闻言,起身去书房取来纸笔,凭记忆勾画济南二山相赠,《鹊华秋色图》由此诞生。上有作者自识云:“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来归,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氏,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曰鹊华秋色云。”

  华山原名“华不注山”,与鹊山隔大清河相望。唐朝诗人李白赞此山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唐代时鹊山附近曾环绕着水,要想登山,必先摆渡。李白鹊山诗三首可以证明。

  王恽在作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的《游华不注记》一文中亦云:“自历下亭登舟乱大明湖,经会波楼下出水门,入齐漕渠,所谓小清河者是也。”

  大诗人杜甫在《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这首咏济南的名诗第一句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菏”中所说的“清菏”其实就是指流经济南的小清河。经过考证,杜甫的年代并没有小清河这一称谓,所以有些选本作“青菏”。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杜甫的名句,恰当地道出了小清河历史悠久、名家代出的人文景观。众多历史名流中,曾巩是政绩与文勋都很出色的一位。

  曾巩,字子固,先世原本鲁籍,自高祖定居江西南丰,其后遂为南丰人。曾巩于神宗熙宁四年(1071)出任济南太守,在山东约近三年, “刚毅直方,外谨严而内和裕 ”,为政“必去民疾苦而与所欲者。”

  曾巩对当时济南的“城市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中最主要、最广为人知的是主持修建了齐州北水门,湖水经北水门泄出流入小清河东注渤海,至今依然汩汩流淌。

  康有为、盛宣怀们的小清河政治

  著名政治家、学者康有为在他的晚年和济南小清河结下不解之缘。

  1927年3月8日,他原定在济南小清河畔欢度寿辰,康有为的众多亲友准备好好举行祝寿活动。寿礼以他的弟子梁启超礼品最为贵重,它由梁启超亲撰寿文一篇、寿联一副,并用恭笔楷书写在制作精美的寿屏上。其中,寿联为:

  “述先圣之玄意,整百家之不齐。

  入此岁来已七十矣;

  奉觞豆于国叟,致欢忻于春酒,

  亲授业者盖三千焉。”

  不知何故,康有为的整个祝寿活动临时改在上海举行。虽阴差阳错,但他与小清河的缘分,却在之前已经源远流长。

  康有为60岁之后,曾三次到过济南。他沿着小清河,在济南游罢泉、渠、河、湖等等富有江南风韵的水景后,写下“济南风景似江南”的诗文。康有为生于南国,深谙江南风景之美。在他到过的诸多名城中,他的旅途观感和游记作品极少提到哪儿能够“风景似江南”,现在,济南却得到了康有为的这种绝妙赞美。

  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6月17日,康有为专程游览华山。 “山前道院中有石刻太白诸贤诗,院前即华泉,水与小清河流”。

  为此,他专门写过一篇《新济南记》(见康有为《万木草堂遗稿外编》),这篇文章提出:“诚宜移都于华不注前……不十年,新济南必雄美冠中国都会。”也就是说,小清河一带的地势太好了,是建立国家都城的理想位置。这不能不说是和康有为的风水观念有很大关系。他把华山在平原的突起,视为东岳泰山支脉北走至此尽结的表现,属于古人测度地貌习称的“风水宝地”。康有为笃信所谓“度其隰原”,择脱恶气继而复起之山,对于居民最为相宜,正符合隰原宜度的那种意境。

  许多志书在谈到济南小清河流域人们的地域性格时,都极尽赞美之词:“其人文雅”、“崇尚学业”、“阔达多知”,这与小清河南岸的贡院不无关系。贡院是山东科举考试的最高机构,1904年开埠以前,这里就集中着各色书院、私塾、义学和学堂。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面对内忧外患,清廷不得不推行新政。这时山东的巡抚是具有改革思想的袁世凯,他推行新政最重要的一项便是创办现代学校以取代封建的八股取士制度。当时,一幅新的教育图景和文化发展路径已然打开,而小清河畔的贡院作为历史标本,依然留下了余音袅袅。

  治理小清河的盛宣怀便是个中翘楚。他是江苏武进人,三次乡试均名落孙山,科举失利后注重实业,显示出过人才干。

  光绪十五年六月,盛宣怀从烟台乘船北上,到寿光县羊角沟小清河入海口,沿小清河溯流而上,查看沿河百姓受灾情形,勘察水灾频发原因。这一次盛宣怀走了三百多里路,回去后做出治理小清河及其支流的一套方案。因治河费用将达数十万两白银,山东藩库支拙,无力筹集款项。基于这种情形,盛宣怀及时派人向江南富绅巨商募捐,由山东巡抚给予褒奖;盛宣怀还提出了“以工代赈”的办法,招募灾民参与小清河治理,以发工钱的方式来发放赈济款。

  光绪十八年七月小清河治理竣工,盛宣怀从登莱道调补天津海关道兼津海关监督,官至邮传部尚书,曾主张“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乃日后被誉为“旷世绅商”、“天下第一官商”者也。

  小清河“码头文化”:“七月三十放河灯,明湖船到华阳宫”

  “七月三十放河灯,明湖船到华阳宫。”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也是小清河的一个特色,除了龙山文化、大舜文化之外,还有“水文化”、“盐文化”、“码头文化”等。

  小清河发源于趵突泉,一直流入渤海,在寿光县的羊角沟入海,从元代起就利用它作为运盐河,而济南西门外的护城河就是小清河的最上游。

  直到上世纪 30 年代,小清河的船只还可以直达西门泺源桥下。当时上下航行的还是各种旧式帆船,最常见的是一种两截相对而成的“对槽船”。航船以运货为主,有时也运送客人。那时西门外护城河的水位很高,河身也宽, 河中可以并列两排船,船只接连,不见尽头。船只停泊时,把跳板搭在岸上,可以随时装卸货物。到今天,泺源桥如旧,当日码头的盛况却只能靠老济南来指认了。

  明清以来,小清河流域词曲名家辈出,民歌俗曲早有深厚传统。明代济南章丘人李开先就曾广泛搜集市井小曲,辑成《市井艳词》广为流传。“予所编集,中有改窜,且多全作者。只录三《山坡羊》、三《锁南枝》,……二词哗于市井,虽儿女初学语者,亦知歌之。”显然是讲济南小清河沿岸一带民歌俗曲广为流行的状况,连刚刚学会说话的男女儿童都会唱,可见当时民歌艺术的普及度之高。这在小清河南岸济南历城人华广生编订的《白雪遗音》里也见一斑。

  另外,更鲜为人知的是,在济南小清河两岸的人们还有一个罕见的习俗,那就是每年的正月十五也要燃放河灯。

  放河灯之俗,古已有之,全国各地一般是在七月十五中元节前后举行一次。而济南习俗却是在七月十五和七月三十晚上各举办一次河灯会。

  明清两代的济南,灯节期间家家户户、大街小巷都要燃放花灯。因为济南泉众水多,燃放河灯的习俗也蔚然成风。王象春在《齐音》中曾写了一首题为《元宵》的七言诗,诗云:“喜看稚子放河灯,狮石围栏士女凭。阔髻高裙京样尽,此宵又着白松绫。”诗的开头第一句便是“喜看稚子放河灯”,可见,“正月十五放河灯”早在公元1616年王象春来济南定居之前就已风行成俗。另据清修《济南府志》记载:“元夕张灯,食汤圆,散灯浮诸流水,谓之放河灯。”乾隆《历城县志》“风俗”篇也记载:“元夜通衢张灯、放花炬,男女群游,谓之走百病,过桥,放河灯。”上述史料说明元宵节期间在济南除张灯放焰火外,“正月十五放河灯”也一直持续不衰。济南一年三次放河灯的独特习俗,可谓全国无二。

  ■延伸阅读

  与小清河有关的名人

  “傀儡皇帝”刘豫:开挖小清河第一人

  刘豫本是宋朝的进士,投降金军后被册封为“大齐皇帝”。

  在刘豫投金后决定开发海盐,他派人沿大清河以南,当年的济水故道勘察,用人力开挖一条通向盛产海盐地区的新运河,专门用来运输海盐。从1130年到1137年,新运河全线挖通,前后历时8年,可谓历尽艰辛,因为依傍大清河,故起名小清河。

  郦道元与《水经注》:奠定小清河承继济水地位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河北省涿州人,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

  郦道元从小热爱山水,跟随父亲在青州时,多次游历山东。他在作了大量的实地考察、查阅求证、核实研究工作基础上,终于撰写出了地理巨著——《水经注》,以详实、确切而丰富的佐证资料确立了济水的流经流向,奠定了后来小清河承继济水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