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三十年移民史

2010-07-02 21:19 《齐鲁周刊》/ 江寒秋 /

  一波波的移民潮折射出中国融入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过程。留学移民、技术移民、投资移民,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故事。我们就此整理回顾移民三十年,深度解读中国海外移民的发展历程和时代特色。

 

留学移民:“洋插队”与海归精神的绝响


  在办理移民手续之前,一种罪恶感一直萦绕在陈丹青心头。


  当时北京公安局还很简陋,接待厅的走廊仅比桌子宽一点。他一开门进去,所有人都低着头,好像他要“叛国”。


  “我也觉得自己要叛国,因为我要到美国去,但是没有办法,要申请护照。”


  陈丹青属于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海外移民。1978年,邓小平开始全面主政中国,立即恢复了向世界各国派遣留学生。当有人提出担心留学生滞留不归的问题时,邓小平回答道,即使有一半不回来,也要派,也比不派、少派好。


  国门一旦开启,很快就形成新一次留学移民高潮。八十年代末一时有所减少,九十年代又出现了更猛趋势。据报道,从1978年到现在,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达百万,留学回国总数达二十万。还有以留学身份出国、目前在国外的人员数十万人。


  陈丹青共在海外生活了18年,他曾表示自己的国外生活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我第一天到美国,就面临一个生计问题,我必须卖画讨生活。”


  1983年6月,陈丹青的个人画展成为中国当代画家在美国举办的第一个个展,随后,他在那里取得了世界声誉。


  上世纪90年代的陈丹青早已熟悉了美国的生活,“我久已是纽约美术馆的资深免费导游,业务之一,是当朋友为内急所逼,我通晓馆内各个厕所的方位。”


  然而在他看来,18年的美国经历给他的不止这些:“海外经历最可贵的财富不是所谓前沿专业知识,而是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以及因此体现的一系列价值观。海归不应该仅仅带回各种专业知识或技能,现代价值观才能从深远处对中国发生影响。这种价值观,你不出国很难认识,很难成为自身的人格。新的价值观哪怕一时不能在中国奏效,先得在自己身上奏效,变成安身立命的一部分。”


  归国后的陈丹青变得言辞锋利,他抨击中国大学教育不能塑造健全的人格,他呼吁留学人才回归百年前的留学精神,但却无奈的发现:“留学的悲剧还在于精英外流,回来的又和本土国情发生种种价值冲突,这种冲突十之有九以妥协或失败告终。”


  
技术移民:明星移民非议背后


  第二波移民热潮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技术移民成为这一波移民的主力群体,刚刚有所规模的中国中产阶层,为了寻求安全感以及给孩子以优质的教育而选择了“出走”中国。


  这其中,诸多明星以技术移民方式更改国籍引起了诸多非议。


  斯琴高娃在1987年远嫁瑞士之后,就把国籍变成了瑞士,韦唯也是当初嫁到德国而变成了德国国籍。刚刚离婚的巩俐不久前也申请了新加坡公民权,自然也是顺利通过。这些都是随夫而更换身份的内地明星代表。


  新生代明星中的刘亦菲也是凭借这一条变成了美国人。刘亦菲9岁那年,妈妈带她去了美国,10岁时,妈妈嫁给美国的华人大律师,全家移民。刘亦菲的美国身份也确实给她带来一定好处,曾经有一部电影的宣传就因为她的美国身份出入境方便而带来一定便利。


  明星户口迁出的其他手段还包括上学、工作、存钱、购房产等。张铁林就是在英国伦敦皇家电影学院获得了硕士学位后加入了英国国籍。顾长卫和蒋雯丽夫妇至今没有公布他们获得美国绿卡的原因,但是顾长卫因《霸王别姬》入围奥斯卡摄影奖,经纪公司ICM和他签约,顾长卫因此成为美国摄影师工会的会员,在美国从事摄影工作,按照美国绿卡的申请规则,顾长卫很有可能因为他的工作获得美国绿卡。其后,他们的孩子也在美国出生,因为孩子而换了美国绿卡的可能性也很大。


  中国明星有条件更容易成为“外国人”,这是事实。但有条件并且乐于接受“外国人”身份,这就是态度问题了。明星为什么愿意把户口迁到中国香港以及发达的欧美国家?最本质的原因,还是对自身有利,这也是人类“趋利避害”本性的一种体现。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更换国籍的问题上,我们似乎总处于“顺差”状态——一个个“精英”排着队领了别国的身份证,却少见别国的“精英”排队来领中国的身份证,这让我们的心态尤其显得“脆弱”起来。试想一下,若好莱坞的史泰龙、施瓦辛格、斯皮尔伯格中的哪一个申请加入中国国籍,我们的舆论将是怎样的亢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