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中国观”变迁史
从“香蕉人”到“芒果人”——
“黄皮肤、黑眼睛,张口却是比纯老外更纯的英语”是多数国人对海外移民子女的印象,他们被称为“香蕉人”,东方人的身体里装着西方的思维和价值观。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参与国际事务的越发广泛,“香蕉人”正试图在两种文化之间摆脱“夹缝”的尴尬,转变为真正的“芒果人”。
从“香蕉人”到“芒果人”,是几代中国移民的心路变迁。
美国教育里掉下来的林书豪们
简历中“祖籍浙江平湖”六字和一张标准的华人面孔,令黄皮肤体育英雄林书豪在中国球迷中赢得了高度的认同。可这只是硬币的一面,另一面是:加州出生,哈佛毕业,主修经济学,辅修社会学。更重要的是,在林书豪简历中第一定语是“美籍华人”。
林书豪几乎不识中文,在家里即便母亲有时强迫他说点儿中文,但他还是习惯性地说英文。换言之,他的身份是标准的“香蕉人”,父母1970年代移民美国,是计算机工程师,但却是篮球痴迷者,所以林书豪两兄弟不管天赋如何,都选择了打篮球。
而在哈佛大学接受的美式人文教育和在NCAA习得的美式篮球暖场课程,则为林书豪在NBA一炮走红做了铺垫。
但在中国,这是无法想象的,比如清华毕业的高晓松,水木年华,他们的音乐之路在当年都承受了舆论的巨大压力。
进而言之,华裔青年林书豪的绚丽故事,究竟是中国梦的色彩还是美国梦的色彩更浓一些?中国的体育道路非常狭窄,至今依然还是“精英教育”的范畴,身体天赋无疑就是天然门槛,林书豪高一时才1.60米,如果他在这,门都进不去。
这只是中国式教育的冰山一角。
正如一位今年移民美国的济南商人所言:“移民首先是为了孩子。”与其把大笔的教育经费花在等孩子大学或是高中毕业后留学用,还不如提前把这笔钱花出去,带孩子出去。
在法律地位上,林书豪与陈纳德将军的夫人陈香梅、布什内阁劳工部长赵小兰、美国现任驻华大使骆家辉相同,在情感上,他们可以对父辈、祖辈的故土无限眷恋,可事实总是冰冷的,在中国传统的国族认同中,文化认同历来是高于血缘认同的。
也因此,伴随着王力宏的《华人万岁》:“华人万岁全世界都听到,我的文化就是我的骄傲”响彻寰宇,这首融合了中西方音乐元素的歌曲也表明“香蕉人”已经试图在两种文化之间摆脱“夹缝”的尴尬,转变为真正的“芒果人”。
从“香蕉人”到“芒果人”变迁史:几代移民的中国观
在美国有成千上万与林书豪相同的华裔移民子女。他们要么是在中国度过了或长或短的幼年时期随父母到美国,要么是ABC (美国生华人)。
济南的王宁一家是当地典型的华人家庭。夫妇二人,两个儿子,老大中国生,老二美国生。夫妻俩移民的时候曾有个思想:一定要让孩子尽快融入美国社会。所以家里的交流语言都是英语。终于有一天,他们发现:小儿子一句中文不会,大儿子也把中文忘得所剩无几,甚至连他们夫妻俩的中文水平也惊人地退化。
王宁夫妇开始强迫孩子在家“只说中文”,去年暑假,妈妈买了2500美元往返的昂贵机票,让两个儿子独自回到中国,为的是完成一个“任务”:利用两个月时间在姥姥家强化中文。
直到大儿子Si在十五六岁时觉得“自己应该去学习中文”,再到后来小儿子Willie开始“崇拜霍元甲”,再加上夫妻俩供职的公司跟中国有了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国内的亲属不时赴美到家中小住,中文才终于重新回到家庭生活的主流。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英国伦敦唐人街。经营旅店生意的赵利新一家英语说得磕磕巴巴,家里却有两个中英文都很溜的孩子,以至于他们的女儿虽然在6岁时才第一次回到故乡天津,却能马上跟小区里的孩子玩成一片。
他们已经逐渐变迁为“芒果人”:接受西方教育,但不能接受“香蕉人”的称呼。这也是几代中国移民的心路变迁。
文化传承与归属:“华人终究不可能变成白人”
为了让子女学会中文,华裔家长们可谓绞尽脑汁。讲《西游记》故事、看中文动画片、送回中国过假期……欧洲和北美很多中小学和高校都设立了中文课程。
上世纪90年代以前移民的华人,多数首先要解决身份和温饱两大问题。当年,巨大的国力和经济水平的差距使他们急于被侨居国认可,“惧怕被主流社会歧视”,于是拼命想把自己“变成美国人”。他们强迫自己和子女说英文、过美国式生活,无非是希望能尽快立足,让子女受好的教育,得到与白人相同的尊重和对待。
十几年过去,第一代移民逐渐意识到“华人终究不可能变成白人”,而每个人不论身处哪个国家,都需要有一种对自身民族的“认同”,所谓文化的“根”。只有认同了自己民族的文化,才能被侨居国所认同和包容。
王宁的儿子Si现在非常喜欢中文,不但因为中文的声调发起来“很有乐感,像在唱歌”,更重要的是他希望讲好中文以便“拉近自己与父母和祖辈的关系”。
即将走入社会的他渴望与家人探讨更深的关于自己人生、理想和未来的话题,而这些不会中文都是无法做到的。他也希望将来能教会他的孩子说中文,因为他认为中文是他能传承给孩子的财产的一部分。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