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移民
移民的理由有很多,或是自由的环境,或是为子女教育,或是迫不得已的各种原因。而不移民的理由也有很多,有能力移民却主动放弃,则是一种气魄的体现。不管移民还是不移民,最终我们都是为我们的族类寻得一片更适宜的天空。
莫言:我连高密都不想离开
非富即贵者,在国人的揣测里,多会移民海外。关于移民的话题持续膨胀,便有人问起了因诺贝尔文学奖而“大红大紫”的莫言。
莫言直截了当地回答:“离开这个国家干吗?我连高密都不想离开。我在这里土生土长,这里的朋友很多,这里的食物特别适合我,所以我不会离开。”
离开了高密的莫言,就不是莫言了。和他有类似想法的,还有韩寒。
2000年,央视《对话》一期节目同时邀请了少年作家韩寒和全才钢琴少女黄思路,引发强烈反响。许多人都没想到的是,10年之后,一个脱胎于这个节目的谣言被广泛转发。“每过一段时间会被拿出来微博和帖子,每次出现转发都上万”。韩寒在博文里这样写道。
韩寒在博文写道:“十多年前,央视的确请我去做了一期叫《对话》的节目,这期节目差点做成《对骂》,参与这个节目的女孩子只有黄思路一人,她弹得一手的好钢琴,也很有才华,我十分欣赏羡慕,节目中并没有把我们对立。而马楠和刘亦婷则根本没有出现在这个节目里。”
韩寒称“至于我,的确没想过要移民海外”,“至于理由,我的朋友,家人,亲人,读者,车队,赛事都在这里,我也喜欢看中文字,吃中国菜。我热爱一片土地,是因为这土地上站的人。我爱的人们在哪里,哪里就是我的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另一个主角——央视《对话》栏目也在微博上就韩寒的博文作出回应,质疑韩寒“在这个时候发出这样的声音”,并表示:“十年以后的你,是否还敢有一场对话?”
韩寒则回复:“十年以后的央视,你敢直播么?”
熊培云:风暴中央的人生机遇
一个法国朋友对中国前驻法大使吴建民说:“我们气色不好,因为我们为明天忧虑,你们气色好,因为你们总觉得明天会更好。”吴建民将这件事告诉了著名学者熊培云,熊培云分析道:欧洲人害怕明天会失去现在的幸福,中国人希望明天得到他们今天的幸福。一个为明天忧虑,一个为明天奋斗,精神状态似乎不在一个层面上。
熊培云曾在法国呆过多年,在欧洲的游历,让他坚定了一个看法:任何心存希望走出苦难的时代都是伟大的,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因此也是幸运的,当然,前提是你想有所作为。“因为从很多方面来看,我们更像是生活在法国19世纪的伟大转型之中。在这个时代,法国出现了夏多布里昂、雨果、巴尔扎克、司汤达、福楼拜、左拉等光辉的名字。相反,今天的法国,已经略显平庸。”
熊培云给出自己不会移民的理由:“这是一个大时代,这是风暴的中央,这个时代也是你人生的机遇。”
李承鹏:移民的“悲惨”遭遇
关于移民问题,资深媒体人李承鹏自述道:
我常听到一些朋友说:总对这个国家说三道四,不喜欢这里,你怎么不离开。这些朋友把爱一个国误会成爱一个妞了,不喜欢一个妞就该离开,免得耽误对方。可是爱一个国就要说三道四,这才让它变得更好。这就像你抱怨小区下水道总是堵,物业冲过来说:你这么不喜欢这里,干吗不闪到其它小区。就很不好玩了。
其实我是不会移民的,因为经过这么多年教育,我已清楚地认识到移民的“悲惨”遭遇。
我已失去在国外创业的能力。虽说一两千美金就可注册一公司,可按我们的传统乍到生地总得混个“地头熟”。但那里并没有街道办事处主任可供塞一塞红包,请阿瑟在唐人街吃个麻婆豆腐都算行贿,工商税务全然不能在生意上罩着你,卫生部门跟联合国核查组织一样认真,别说地沟油,隔夜的沙拉也罚得你没底裤。
我已不适应那里的生活。喝不惯不含舍利子的牛奶吃不惯不加断肠散的方便面特别呼吸不惯那里的空气,空气真是太糟糕了,天,吸一口肺都变绿。我也不适应那里的娱乐,没有春晚,连个盗版碟都买不到;也不会正常信仰了,寺庙居然不创收,方丈居然也没上市的追求;甚至也不会正常死亡了,这里墓地只有20年使用权,那里居然是永久的,让我在地下情何以堪,怎能入土为安。
当然,最最受不了的是——在国内我们天天骂美国政府,到了美国,人们还是天天骂美国政府。国内媒体天天批评奥巴马,到了美国,媒体还是天天批评奥巴马。国内的专家嘲笑华尔街,在美国,连华尔街自己都在嘲笑华尔街。花那么多钱,都搞不清到底是移民到了美国,还是偷渡回了中国?
所以不管过得再苦逼,也别移,这里面的道理我们的先圣早就打过一个偈语,此所谓:贫贱不能移。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