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格罗女王
凯瑟琳·毕格罗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女性,有人调侃说这是对三八节的致敬,但没有人怀疑毕格罗的天分。当《阿凡达》的技术浪潮呼啸而来,《拆弹部队》的成功再次提醒我们,电影不仅仅需要娱乐、技术和搞笑,更需要深思和坚守。
无视先天劣势,发挥最大潜力,毕格罗终于在男人的天地中为自己拼得一席之地,成为世界电影界当之无愧的女王。或许从今以后,人们将不再以“卡梅隆前妻”来称呼她,而把定语“毕格罗前夫”安在卡梅隆的名字前面。

“如果说女人拍电影确实存在阻力,那么我只会选择无视之,这是因为我既不能改变我的性别,我也不会停下来不拍电影”
摩托车杀手威胁小镇(《无情》),吸血鬼发泄怒火(《血尸夜》),冲浪手抢银行(《惊爆点》),警察爱上杀手(《霹雳蓝天使》),被战争引诱的灵魂《拆弹部队》——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一生的追求,甚至比一些男导演还男人。
毕格罗1951年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儿时最吸引她的是绘画和骑马,上世纪70年代,她在旧金山艺术学院学画画,往往十几米画布,她就画上一只流着血的胳膊。绘画天赋帮助她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不仅仅是电影《毕业生》的外景地,而且还培养了诸多美国名导演和制作人。
说到她的成功,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老师苏珊·桑塔格。桑塔格经常冲进教室,大声质问:“年轻人,你们想好了怎么表达自己了吗?恩?”
1978年,毕格罗拍了第一个电影短片,只有17分钟长的《搏命者》——两个男人扭在一起搏斗,观众中有一人大声朗读“暴力实乃人之本性……”从那时起,她的电影就充满了独特的个人风格,男人、雄性、暴力和权力成为电影的主题,而好莱坞里常见的大胸无脑女人或者天真纯洁的女孩,对不起,毕格罗的电影里没有这些愚蠢的形象。
在毕格罗的职业生涯中,也曾涉足女性题材的电影。1990年,她拍摄了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霹雳蓝天使》,讲述男杀手如何引诱一位被停职并接受调查的女警官。虽然女人成为主角,但是毕格罗只是把男人和女人的位置互换了一下,丝毫不改变她对铁血的崇拜。
毕格罗有句名言:“男人那活儿,我能干得更牛!”这位身高1米82的标准长腿美女,即便站在成群的明星中也毫不逊色,俊秀的外表丝毫不能掩盖她对热血的渴望。当其他女导演陶醉于你情我爱或家长里短时,她却扛着摄影机冲进了战争的最前线。
至于为何偏爱男性题材,毕格罗解释说,“关于战争的一个肮脏的小秘密在于有些男人热爱战争。我试着去找出其中的原因,试着去理解在21世纪的战场上英雄的含义是什么。”
“如果说女人拍电影确实存在阻力,那么我只会选择无视之,这是因为我既不能改变我的性别,我也不会停下来不拍电影。”作为女性导演,毕格罗表示,“我曾经花了很多的时间去思考我的长处在哪里。我想真的就是敢于探索和挑战自己。我的本意并不在于打破性别差异或者性别传统。”
毕格罗最喜欢的电影导演前辈,几乎都是男性:威廉姆·德·库宁、山姆·佩金法、朗西斯科·德·戈雅、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这或多或少影响到她的审美观。
在约旦拍摄《拆弹部队》期间,毕格罗在46摄氏度高温的极端环境下坚持工作,被编剧兼男友马克·鲍尔戏称为具备“维京海盗的基因”。为了增加效果,在一场詹姆斯与两位战友在沙漠中拆弹的戏里,毕格罗坚持到一座沙丘上拍摄。“团队里有很多男子汉,包括几个年轻强壮的演员,但在爬坡的过程中,他们都东倒西歪地倒在沙上。但是,当我驾车抵达沙丘顶上时,我看到一马当先的毕格罗早就走到坡顶,在给大伙儿打气。”
不过,她私底下其实十分安静内敛。《拆弹部队》男主角杰里米·雷纳说:“毕格罗很温柔,在社交场合,她几乎是害羞的。”
卡梅隆:当不成最佳导演,当最佳导演的前夫也不错嘛
一个爱拍男人戏的女导演,一个爱拍文艺片的男导演。卡梅隆自嘲“我的婚姻多过(金球奖的)提名”。他盛赞前妻“在电影上极具天赋,但常常被忽视,这是一个迟来的认可。《拆弹部队》非常棒,是部强大的电影。”
卡梅隆和毕格罗结缘于1989年,当时卡梅隆刚刚和第二任妻子离婚。一次,在为新片物色演员时,卡梅隆造访了毕格罗的片场,两人一见如故。交往数月就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两年后,毕格罗执导了由卡梅隆制片的《惊爆点》,影片虽然大获成功,但两人却因工作上的种种摩擦而产生裂痕,加速了这段婚姻的瓦解。另一种说法是,卡梅隆在准备《终结者2》时,受到女主角汉密尔顿的疯狂崇拜,两人继而传出绯闻。
“结婚第一晚,我就意识到这场婚姻是个错误,”“卡梅隆是一个控制欲旺盛的导演。我们都是他的道具,没有发言权。”毕格罗的“继任者”汉密尔顿的话,可能也同样是自己的心里话。
时隔20年,卡梅隆和毕格罗双方都对这段婚姻三缄其口,毕格罗从未公开抱怨过卡梅隆的“魔鬼性格”,反而和他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甚至时常参加前妻们的聚会——要知道,卡梅隆曾经结过五次婚。
一群前妻和现任妻子围绕在卡梅隆身边,当真是别有一番风景。
拍摄《拆弹部队》之前,毕格罗正打算接手另一部小说改编的电影《白城魔鬼》,她让卡梅隆看剧本,卡梅隆大胆建议:“放弃《白城魔鬼》,一定要拍这部!”
卡梅隆的老朋友威舍尔说,卡梅隆的生命中总是有强势的女人。“他喜欢描写她们,也喜欢和她们结婚。如果说他的生活和工作有什么主题的话,那么这就是最重要的:女人和自主权。”
奥斯卡评委、中国女星邬君梅说,“凯瑟琳是个高智商的美女,当初卡梅隆甩掉她就让我们很愤恨——他每拍一部片子都会和新的女演员好上。这次《拆弹部队》的胜利应验了那句话: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有人试图安慰卡梅隆,但说出来的话却得到了无数拥护毕格罗的影迷的力挺:“当不成最佳导演,当最佳导演的前夫也不错嘛。”
战争像毒品一样,一旦进入战争,你的灵魂和肉体就无法摆脱,直至神形俱灭
2003年,毕格罗第一次见到编剧马克·鲍尔,得知他将和一个爆破小组去巴格达,她显现出对这个潜在题材的极大兴趣。2005年,毕格罗和马克开始制作剧本,2006年寻找资金,2007年拍摄并且杀青。
“战争像毒品一样,一旦进入战争,你的灵魂和肉体就无法摆脱,直至神形俱灭。”如此强硬深刻的主题,清一色的男演员,画面线条的金属感和整体风格的硬朗程度,让人难以相信影片竟是出自一位女导演之手。这就是毕格罗的《拆弹部队》,奥斯卡最佳影片。
毕格罗的事业并非一帆风顺。1995年,她和前夫卡梅隆合作,拍摄了电影《末世纪暴潮》,电影上映没几天就在排行榜上不见踪影。此后,《魔鬼游戏》的失败,让毕格罗尝到了寂寞的滋味。后来她推出的大片《K-19:寡妇制造者》证明自己的实力。但这部投资1亿美元的大制作口碑虽好,票房却很不给人面子,只收回6500万美元的票房。
《拆弹部队》是一部脚踏实地的艺术电影,驻伊拉克美军时刻面临死亡的高压心理状态。这部讲述伊拉克战争的影片曾经沦落到无人发行的窘境,但看过该片的人,都无法忘记片中拆弹专家面对夕阳时内心的焦灼,这是实实在在的艺术感动。
拍摄期间,在毕格罗的坚持下剧组搬到了中东地区实景拍摄。“如果我们有机会能在伊拉克拍电影的话,我们肯定会去的。”但是,影片最终只能在离边境线仅五公里的约旦首都安曼拍摄。有人说她在拍摄时更像一位艺术家在布置自己的油画。当她站在风尘漫天的拍摄地,高举话筒喊着“action”和“cut”时,很少有人能够想起她的性别来。
刚开始,一些年轻人围观,并且向剧组扔石头。当那些难民意识到毕格罗会坚持下去,一直在这里拍摄时,他们渐渐习惯剧组的存在,并且充当群众演员,甚至在剧组杀青时,在一旁鼓起掌来。这些真实的细节给电影的感染力加分不少。
然而,有些参与过伊战的军人认为,《拆弹部队》的剧情严重背离事实,把美军拍得像西部牛仔,该片“若是拿下奥斯卡,将是对美军的侮辱”。美国陆军炸弹班班长萨佛宣称剧中男主角就是他,他指控电影将他描述为“鲁莽、对战争上瘾的坏蛋”。而编剧鲍尔坦言,自己在2004年花了1个月时间,与萨佛所属的军队相处,并表示《拆弹部队》的剧本是他访谈过至少100名士兵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