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农场——激情燃烧的土地
42年前,5000多名济南知青,背上行囊,辞别父母和家乡,来到有“山东北大荒”之称的黄河农场进行生产建设,荒凉的滩涂、刺骨的芦苇荡、噩梦般的黄河坝……都留下他们青春的足迹。
济南5000“老三届”下乡“山东北大荒”
1968年的冬天,对16岁的崔健敏来说,一生难忘。作为当年的初中毕业生,她忽然觉得前途一片迷茫……
“当时学校分配有四个面向,‘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基层、面向工矿’,家里有特殊情况的可以留济南,条件好一点的就是工矿。我认真考虑了自己今后的出路,没等父母同意,就到学校去报名,到山东垦利县黄河农场去务农。”
崔健敏成为这一批响应号召的济南5000人中的一员。5000“老三届”,销掉城市户口,扛起背包,告别父母,顶着漫天风雪,涌进了渤海岸边的黄河农场。
一个细节让崔健敏至今难忘。“临行前的早上,父亲专门来为我送行,他嘱咐我说,去了农场要安心工作,不要想家……自己低头答应着不敢看父亲严肃的面庞,当他帮我系上大衣领口的扣子时,我再也忍不住流出眼泪来。”怕惹父亲难过,崔健敏转身赶紧上了车,再也没敢看挤在人群中的父亲。
黄河农场地处黄河入海口,为一片冲积平原,是地球上最年轻的土地之一。这里原来是劳改农场,共7个分场,当时几乎每个分场都是刚刚撤走最后一批劳改犯。整个黄河农场占地25万亩,白雪覆盖的原野上,相隔十几里,甚至几十里才有一个分场,这里被称为“山东北大荒”。
当年只有17岁的郭金玲至今仍然清晰的记得初到农场时看到的景象。土路两边是白茫茫的盐碱地,插花似的麦苗东一撮西一片,活得很艰难;透过车轮卷起的尘土看不到村庄、行人和树木;刚刚开垦出来的庄稼地周围是成片的一人高的杂草;宿舍就是几处简陋的茅草房,没有围墙。
怎么会是这样?一同来农场的同学都被惊呆了,脸拉长了,有的女孩子开始抹眼泪。“去之前,老师告诉我们,农场条件很好,以后在我们的建设下会更好。”
这一年的冬天格外冷。毛巾冻在绳上,一拽成了两块;滴水还没落地,便成了冰球;两腮冻起紫疙瘩,双手如同戴着拳击手套。
知青杨春明对农场的蚊子印象犹为深刻。农场蚊子多的大白天都不敢喘气,因为弄不好蚊子就钻到嗓子眼里去了,牲口棚的窗台上,死蚊子能堆积到近10厘米厚。一次有头黑牛跑了,等杨春明他们找到它的时候,发现这头黑牛已经变成了灰牛——它的身上趴满了叮咬它的蚊子,蚊子的颜色完全把牛的毛色给遮盖住了。
母子相见不相识,知青们真的成了一代新农民
炎夏抢收小麦,寒冬清淤筑堤,是黄河农场一年中重要的两件大事。
麦收之际,是最为忙碌的时候。“‘龙口夺麦’时,我们常常几天几夜不休息,割机道、运粮、扬场、晒场、入仓。有位男生,在地里连续干了3个昼夜,被替换回去休息时,倒在回宿舍的路上睡了一夜,早上起来,满脸的露珠。”知青孔慧云回忆。
每一个黄河农场的老战士,都不会忘记1969年冬天的防潮坝工程。5000知青全部调往渤海边,用自己的肩膀抬一道拦挡海潮的大坝。海滩茫茫,天地相连,前面是苍苍渤海,旁边是滔滔黄河,防潮坝孤零零地横卧在海边辽阔的盐碱荒滩上,人迹罕至,完全是原始状态。知青的帐篷便扎在这风雪弥漫的海滩上,远远望去像朵朵盛开的雪莲,然而身临其境却没有这般诗情画意,低矮的帐篷潮湿又黑暗,二三十个人挤在一个帐篷里面连身也翻不动。
风雪中,几公里长的工地上,布满了戴着垫肩、抬着大筐、步履艰难的知青。取土点距大坝近百米,路滑,泥沙又湿又沉,许多人的肩膀被压得血肉模糊,与衬衣粘在一起。每天要抬10万方左右的泥沙,每一筐上肩,都将伤口重新撕扯一次,撕心裂肺的痛。
“有一个和我一起去的女同学,那年她才16岁,正是风华年少之时,那个冬天,天下着小雪,上筐的男战士病了,她不顾当时正在经期的特殊情况,便跳进冰冷的泥水里一干就是几天,由于在泥水中时间过长,她脸色苍白晕倒在泥中。”知青刁云生回忆说。
因黄河农场的兵团战士女多男少,女战士成了劳动中的主力。常年抬筐,又处在身体发育的时候,就让那沉重的大筐压得好多人都长走了形,体态上再不是“窈窕淑女”,而成了膀大腰圆的“彪形大汉”。这还只是外在的损害,过度艰苦和劳累对她们体质摧残造成的后遗症,就更难说了。
在这些血与汗的磨练中,知青的思想和言谈举止渐渐发生了变化。王鲁岩是最早派往河西罗家屋子的知青之一,他们在8000亩的荒滩上,割芦苇,搭地窝,烧荒草,垦荒地。一天,当王鲁岩独自背着小山似的一捆柴禾走在荒野时,一辆吉普车开到他身边,司机停车向他问路,王鲁岩为他指路,却没看到车中正坐着自己的母亲,母亲隔着车窗,望着这位指路的“农人”,竟没认出是自己的儿子。母子相见不相识,知青们真的成了一代新农民。
离开农场那天,她头也没回
动员学生下乡时,老师曾经期许,三年以后回城。有的知青因表现优异获得上学、当兵的机会而离开黄河农场,有的知青在农场结了婚在那儿呆了大半辈子。
1971年,知青郝兴芬作为工程兵大学生被推荐到山东大学化学系;1973年,孔慧云被推荐到济南师范学校;1975年,高国起因为文艺特长被招工回济南一所医院……
那几年,郭金玲眼看着战友一个个有了好的出路,她却不得不和丈夫留在这个荒凉的地方,常常埋怨,但日子还要过下去。郭金玲P|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