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造假系列报道⑩警惕这些“食品明星”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本刊推出食品造假系列调查报道之后,受到读者广泛关注。然而,一些不法商贩利欲熏心,食品造假花样迭出,防不胜防。五一小长假期间,本刊特推出食品造假部分案例,以期揭露和展示各类食品造假伎俩,供消费者甄别。
食用油:烤鸭身上提取的
事发地:临沂
大家都知道“泔水油”、“地沟油”不能食用,却很少有人知道从烤鸭炉中刮出的“烤鸭油”,同样具有危害。所谓“烤鸭油”,就是一些烤鸭店在烘烤加工烤鸭时,从鸭子身上渗出的油。
临沂市的何女士告诉记者,每次经过她家楼下的烤鸭店,都能看到店主用盆子接烤鸭油,“有次我问一个饭店老板买烤鸭油做什么,他说饭店炒菜用。”
记者调查发现,烤鸭油每公斤的售价在3到5元不等,而通常花生油每公斤售价在11元左右,低廉的价格诱使一些不法商贩大量回收烤鸭油,当成食用油用于小餐馆炒菜及小摊点炸肉串、蒸包子等。
关于烤鸭油的危害,何女士很不理解,“烤鸭能吃,烤鸭油应该也可以吃吧。”
济南市卫生监督所有关负责人介绍,烤鸭经过150℃高温炙烤,烤鸭油脂发生变化,这样的“废油”重新加工利用,对人体危害很大,“经常食用容易致癌。”
黄花鱼:颜料染色的
事发地:济南
从事水产生意的郝先生向记者透露,济南一些海鲜市场上销售染色黄花鱼,以次充好,“很多人认为黄花鱼越黄越好,越黄越新鲜,其实真正的黄花鱼并不发黄,身上是自然的颜色。”
记者调查发现,染色后的黄花鱼颜色很深,看起来黏糊糊的,而且鱼鳃发黑。记者从卫生部门了解到,黄花鱼身上所染的颜色是一种名叫柠檬黄的色素。
济南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系的汤教授说,柠檬黄色素是国家允许使用的,但明确规定不能用于水产品中,少量摄入柠檬黄色素对人体危害不是很大,孕妇和儿童最好不要食用。
省渔业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往水产品添加人工色素肯定不对,属于欺骗消费者行为。”鉴别黄花鱼是否被染色,可以用干净的卫生纸擦拭鱼的身体,如果卫生纸变色,说明鱼被染了颜色,也可以用手刮一下鱼鳞,如果手指变黄了,也证明染色了。
猪肉:肉身注水的
事发地:惠民
惠民县徐女士告诉记者,他们那里有个定点生猪屠宰厂,屠宰厂杀过的猪全都被注了水,“看到注水肉现象非常气愤。”
徐女士告诉记者,卖注水肉是一种不法行为,一些不法商贩偷偷摸摸地卖,就是被发现了往往也死不认账。然而,在惠民的一些农村大集上,甚至有人公然叫卖注水肉,并明码标价。
有顾客问卖肉的摊主:“你为什么要把那块肉注上水?”摊主说:“不是我注的水,这是我买的,买别人的哪有不注水的?我自己宰的猪都不注水。”记者问卖肉摊主:“你告诉大家这是注水肉,这肉还能卖出去吗?”摊主表示:“总有要的,也没多少水,便宜。”
记者从省质监局了解到,注水猪肉识别起来非常简单,在买肉的时候消费者不妨准备一张纸巾,在肉上擦拭一下,如果纸巾上沾的是油,则表示这块肉很正常,但是如果纸巾马上变湿则很可能为注水肉。注水猪肉通常水分非常大,肉内的水会不断渗出,如果看见小贩不停地擦柜台上的肉,那这块肉也很可能是注水的。
一般注水肉都会出现在社区内的早市或者晚市,正规超市出现的几率很小,所以消费者还是到超市中购买较为保险。
翅丝:明胶甲醛合成的
产地:济南
银芽翅丝是一道爽口的凉菜,夏天食用比较适宜。济南槐荫区的高先生告诉记者,他在一家餐馆就餐时,发现翅丝吃起来“嚼不动甚至粘牙”,仔细一闻,有轻微的刺鼻气味。
记者从济南质监局了解到,一些无良生产厂家,用工业明胶、氯化钙、海藻酸钠、消泡剂混合搅拌,加热后流入凉水池中冷却形成丝条,再加入甲醛浸泡制成“假翅丝”。由于工业明胶、甲醛等都属有毒的工业化工原料,这样做出的“翅丝”长期食用很容易引起中毒并导致癌变。
然而,由于翅丝食品的特殊性,一般很难辨别,消费者可以从口感舒适加以区别:真翅丝口感爽滑细腻,吃起来易咀嚼不费力。
苹果:表皮打蜡的
事发地:栖霞
经常到栖霞出差的严先生发现,当地许多苹果摸上去都“油乎乎”的,水果摊主也直言不讳,“都是打的蜡,很正常。”对此,严先生充满疑惑,打蜡水果吃起来对人体到底有没有危害?
记者调查发现,从路边小贩、水果批发市场到超市,都可以找到打蜡水果。商家对水果打蜡早已习以为常,认为这是一种“行规”。
北京农学院的张教授介绍说,给水果打蜡是国际上允许的保鲜方法,因为水果打蜡一般用食用蜡,合理打蜡对人体健康不会有太大影响。但一些不法商贩经常使用工业蜡给水果打蜡,其中所含的汞、铅可能通过果皮渗透进果肉。“频繁食用打蜡水果,对人的身体会带来危害。”
张教授提醒,虽然合理打蜡的水果可以吃,但一般的蜡不是水溶性的,水无法清洗,为了安全起见,食用时最好削掉果皮。另外,反季节水果尽量少买,价格便宜的本地产水果不会打蜡,可多选购本地一些外表“朴实”的水果。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