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公岛上的甲午遗踪
一座岛的得失,能关乎一个千年古国的近代命运,中国人由此挣扎于“狩猎场”长达半个世纪,而且余波至今,这座小岛就是刘公岛。作为甲午海战的主战场,刘公岛见证了这场屈辱的战争。而今,实地探访刘公岛,仿佛回到了120年前的峥嵘岁月。
从刘公刘母到最早的高尔夫球场
刘公岛面临黄海,背接威海湾,距威海市区旅游码头2.1海里。岛屿北陡南缓,东西长4.08公里,南北最宽1.5公里,最窄0.06公里,最高海拔153.5米。
刘公岛自然风光秀美,松涛翠柏,鹿群结队,素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誉。威海市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一句广告词:“刘公岛,不仅仅是一座岛!”
相传东汉末年,汉少帝之子刘民夫妇避难岛上,扶危济困,广施善行,被后人尊称为“海圣刘公刘母”,刘公岛因此得名。
跳下游轮甲板,踏上这片岛屿,映入眼帘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北洋海军提督署、丁汝昌纪念馆、黄岛炮台与兵器馆、旗顶山炮台、水师学堂等展馆、遗址令人目不暇接。
刘公岛管理委员会海洋处处长王君引领我们来到刘公岛东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中国最早的9洞高尔夫球场。她告诉我们,这是1902年英国人所建。村的另一头有个小岛冒出海面,那是日岛,也就是威海湾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她说,日岛原来是个微型的礁石,当地人叫它衣岛,意思是一件衣服就可以盖住它。后来为了加强防御,北洋海军从岸上运石垒建,不断扩大,成了现在的有800平方米的日岛。
重现北洋海军提督署
岛上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建筑,要数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这座全面展示中日甲午战争历史的综合性展馆,临海耸立,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主体建筑由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中科院院士彭一刚教授设计,该建筑构思大胆,造型独特,创造性地将象征北洋海军舰船的主体建筑与巍然矗立的北洋海军将领塑像融为一体,被誉为“20世纪中华百年建筑经典”。
该馆分“序厅”、“甲午战前的中国和日本”、“甲午战争”、“深渊与抗争”、“尾厅”五个部分。通过文物、图片、蜡像、沙盘、模型,并运用声光电与多媒体复合等多种形式,生动再现了当年北洋水师及甲午战争的历史面貌,使人如临其境,穿越时空隧道,亲身体验甲午战争的惨烈与悲壮,强烈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无畏气概和邓世昌等北洋将士的英勇悲壮。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属纪念遗址性博物馆,其辖属保护管理的“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包括北洋海军提督署、龙王庙、丁汝昌寓所、水师学堂、铁码头、日岛炮台等28处纪念遗址,均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济远舰双主炮,为当今海内外所仅有,堪称“镇馆之宝”。北洋海军提督署,是目前国内唯一保存完好的高级军事衙门。
北洋海军忠魂碑是1988年10月为纪念北洋海军建军100周年而建,呈六棱形,高28.5米。碑文两侧刻有北洋海军将士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群体浮雕。
岛上最后的居民
刘公岛原来很封闭,基本只有驻军。1948年解放后,1949年从岸上迁了一些人来居住。毕立君原来是威海市东北村人,进岛的时候他才11岁,身份从市民成了农民。他说,当时刘公岛基本是个荒岛,很少人。
上世纪70年代,毕家搬进两室一厅有60多平方米的石头房子,一直住到今天。他说,这房子是100年前英国人修建的,有三排,都一模一样,外人来了经常找错门。
上岛后,极少数人在近海驾小船打鱼,其他人都是农民,慢慢学习开垦种地。地瓜、花生、玉米、小麦、黄豆都种过。土地还可以,但靠天吃饭,吃水灌溉都靠打井,所以收成一般。直到80年代生活用水才从威海运上岛。
1985年,为开发旅游,岛上的所有居民又都转成了市民,30岁以下的人政府安排就业;30岁以上的由刘公岛管委会负责,做些清扫园林的工作;50岁以上的退休。
现在毕立君83岁了,生活省心了许多。两个女儿都住在威海,也都已退休。每逢春节,她们分别带着全家老小上岛过年,但要错开时间。“我这个办法很有窍门,我正月初四过生日,所以一个初三来初四走,走的时候另一个又来了。”毕老为自己想出的点子很得意。
以前岛上人羡慕岛外,现在,却个个都不想离岛。毕立君笑着摇头:“我老了,不去凑那热闹。”他觉得岛外很多红绿灯、人也多、不安全、有噪音,当然也繁华、有乐趣;但那更适合喜欢热闹的年轻人,哪有岛上清静、空气又好,很适合老人休养。
不过,刘公岛今后将没有任何居民,进岛的除了工作人员,就都是游客。管委会已经规定把人口外迁,愿意上岸的安排工作,不愿意上岸的,留在岛上自然变老,但新出生的人不再在岛上落户口。所以,毕立君这些老人,将是岛上最后的居民。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