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们眼中的甲午战争
去年7月,电影《甲午大海战》上映,导演冯小宁在谈到为何拍这部电影时曾说:“我发现海洋、海权意识在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观念中非常淡漠,直到钓鱼岛和南海发生的一些时事才引发全社会关注,所以要让年轻人记住这段历史。”但市场的回应让他非常失落,该片一直票房惨淡,观影者寥寥无几。年轻人大多选择了轻松娱乐的搞笑片,很少有人观看这种沉重的历史片。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曾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大学生代表着国家的未来,他们如何认识和评价历史也决定着国家未来的走向。近日,本刊记者在省城大学生中做了一次调查。
教科书上的甲午:
一个遥远而模糊的名词
“知道甲午战争吗?”
“这些问题早就学过,以前是为了应付考试才学的,具体怎样的过程忘了,只知道邓世昌、左宝贵这些了。”济南大学大二学生孔正(化名)边回答本刊记者问题边掏出手机百度详情。
像这样对历史漠不关心的学生为数不少。在另一所大学做问卷调查,得到的是同样的答案。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百分之七十的人不知道甲午战争发生在哪一年。在他们有限的记忆里,也只剩下了邓世昌、致远舰等零乱的词汇。
调查显示,除了学文科的学生稍好外,其他系的大学生对这段历史的详情了解的少之又少。一位大四的同学向记者透露:“其实,高中只要不是学文科的,这些东西学不学都一样,只要考及格就行了。”
时至如今,课堂学习仍然是大学生获取历史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在高中历史课本上,甲午战争作为一个独立的篇章比较详实的介绍了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局,并配有相关地图和邓世昌、丁汝昌和《马关条约》的签约现场图片。但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大多数学生在高考之后就会逐渐忘却这些内容。
对他们而言,“甲午”只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名词而已。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变,历史已与现在的年轻人渐行渐远,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如今的社会讲究的是实用的生活方式。历史常识让这种功利思想所代替。”一位大学历史老师分析说。
民族主义的宣泄口
虽然大家对甲午战争有些漠不关心,不求甚解,但对钓鱼岛此类的领土争端有着狂热的激情甚至各种疯狂的举动,去年济南9·18游行的主力军也都是来自各大高校的学生。
在民族主义勃发的时候,这些“粗浅”的知识又会被大学生拿来重温,但他们往往不会深入研究。
“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在近现代史上所遭受的苦难与挫折不能释怀,这与这一代学生从小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不无关系。毕竟,‘勿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思想是指引这一代人成长的精神动力。”上述老师说。
“对我来说,屈辱的历史更加真实,也就显得更加难忘。”一位同学说,“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的屈辱史让我们耿耿于怀,这也是一种强烈的精神刺激。知耻近乎勇。”
“在清政府实力占优的情况下,在日本政府的逼迫下采取避战保船的措施,在本来取得一定的胜利后,惨遭大败的事件,并且伴随着一系列的政治外交失败和不平等条约。”山东交通学院学生郭涛的观点代表了很多大学生的态度。
“甲午战争是清朝腐朽外交对策和封建思想落后于世界的最明显的表现,从思想政治上就已经落后外国几条街了,不可能通过外表的物质减慢他的衰亡,落后就要挨打,不仅仅是从武器上,还有先进的理念上,理念落后,武器再强大也是一堆废铜烂铁。甲午战争加速了清政府灭亡的速度,虽然在当时对中国政治经济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它就像一剂催化剂,革命的大锤必定会将腐朽的政治摧毁的粉碎,虽然让中国在当时颜面尽失,但是激发了一群有志青年的斗志,从事更伟大的革命事业,开天辟地,改朝换代。”郭涛说。
“理性一代”进化的历史观
虽然有很多大学生对历史漠不关心,但随着网络等传播手段的发展,一部分大学生对于甲午等近代史的认知大大呈现出碎片化和观点独立化的特点,这使得这一代大学生看待历史的角度更加多元化。
毕竟他们是看着日本动漫和动作片长大的一代,对这个国家有着复杂的感情。
在山东师范大学的校园里,谈到甲午战争,有学生会告诉你:“黎元洪、段祺瑞、张作霖、冯国璋和冰心的父亲谢葆璋都参与了甲午战争,其中黎元洪和谢葆璋还亲身经历了黄海大海战。”
“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说,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日本发动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日本明治天皇睦仁在宣战诏书中声称其目的是‘使朝鲜永免祸乱’、‘维持东洋全局之平和’、‘宣扬帝国之荣光于中外’,这分明是要和我国争夺朝鲜控制权。我认为,1894年甲午战争是清帝国和日本帝国之间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不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该校历史专业学生于声在《论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写道。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