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一次甲午战争我们会赢吗?
历史总是具有相似性,两个甲子,120年之后,当中日又一次走到类似甲午的节点,历史的天平向我们倾斜了吗?再来一次甲午战争,我们会赢吗?在军事、经济、文化的全面“战争”中,到底孰胜孰败?
中日的“大国”之争
近日,全球媒体聚焦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尼日利亚民族报》主编优素福·阿利说,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全球领导者都在关注中国的发展和变化,中国两会影响着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大方向。
中国的政治影响力和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正在与日俱增,而日本则多少有些踟蹰。
在正面的全球形象方面,日本位列全球第二。德国险胜日本,位列第一,美国位列第七。“软实力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日本前经济和财政政策大臣竹中平藏说,“如果我们拥有正确的政治领导,这一实力还将变得更强大。”
但政治是日本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有人说,日本早晚也要成为政治大国。这话不明不白。什么是大国?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二战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的日本不仅对其战争罪行百般抵赖,而且不顾亚洲国家的强烈反对,执意参拜“靖国神社”,这说明日本有力量而无仁义,无仁,则不能成为大国。
横扫全球的日本动漫与步履沉重的孔子学院
放眼当今亚洲各国,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最成功的国家莫过于日本。以影视、动漫、游戏等为代表的日本文化产业,如今已成为日本最重要的支柱型产业之一。另一方面,日本的文化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能力强,若能将自己的文化产品成功打入日本市场、获得名利双收的成绩,是本地文化产业出口的重要成就。
文化传统和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两个重要指标。推广文化,传播文明,中国现在远远还没有形成政府与民间协作的“系统推广”。因此必须动员民间的力量。另外,每一个公民都可以成为一个公共外交家。甚至一个公民到外国旅行,都可以看作是一次公共外交活动。
中国现在在国外建立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举办文化年、文化月等活动。但在文化交流内涵的拓展方面,仍然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空间。
近一两年来,孔子学院在一些国家受到过部分人的抵制和指责。原因就在于“孔子学院”背后浓厚的“官方色彩”和鲜明的“政府行为”,不符合这些国家的受众习惯,因此会影响其进一步的发展。“孔子学院”的“去官方化”和“民间化”,是中国在对外传播文化软实力过程中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如果说好莱坞是美国文化的象征,那么动漫则是日本文化的代表。美国《时代》周刊曾撰文评价:“Hello Kitty”和“哆啦A梦”的新身份显示,日本海外影响与日本流行文化密切相关。时任日本外相的麻生太郎直截了当地发起了“漫画外交”。
尽管近年来中国向日本输出了图书、电影、电视剧、漫画、网络游戏等多种文化产品,也有中国艺人在日本发展。但相对于日本流行文化、动漫等对中国的巨大影响,中国当代文化在日本的影响依然非常微弱,甚至可以说仍是小众。例如,很多文艺团体到日本演出,受众多数都是在日华人,对日本人影响有限。
中国经济逆转日本
从经济史的角度来看,在过去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日本更多的是向中国学习。而到了1868年这个对日本国运来说极为重要的年份,“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以美欧为模板的近代工业化道路,在经济与技术上逐渐超过中国,直至20世纪80年代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一流经济强国。
恰恰在同时,中国得益于改革开放,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中日两国的经济实力对比完全不在一个层级上,1980年日本按现价美元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中国的3.43倍,1994年上升至8.55倍,达到战后以来的历史顶峰。
日本的贸易实力与海外资产等指标也远远领先于中国。但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中日经济发展速度与实力对比也开始发生变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1980至2010年,中国实际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0%,日本为1.9%。2011年日本的名义GDP为58685亿美元,而中国当年的GDP已经跃上60000亿美元台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到2015年,中国GDP可能达到日本的1.5倍以上。
但在今天,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集中到对重要产业控制,简单的GDP排名至多只有符号意义,日本在核心技术、海外资产、劳动生产率等重要指标方面依然领先于中国。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