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缺席的父母们

2012-12-02 20:06 未知/ 方言 /

 

  贵州五少年多次离家,宁愿在垃圾箱里生火取暖也不回去——舆论焦点直指流浪儿童救助机制。在传统的宗法社会,孩子的成长和保障主要靠家庭、家族支撑;现代社会的进步在于,政府和社会负有扶助、保障之责。但公共责任和家庭责任并不矛盾。在流浪儿童问题上,因经济因素、文化传统等等层面——父母,似乎是个缺失的角色。

 

  经济型“孤儿”: 留守儿童与祖父母的隔代“三部曲”

  《狼图腾》有个细节:为了寻找被人们绑架的小狼,境内外十几群狼全都出动了,对着漆黑一团的天幕,深情地嚎叫了整整一夜。而贵州五少年中的陶冲称,他不愿回家,“不想回,妈妈已经嫁人了,回家要被爸爸打,他一喝酒就打我。”陶冲的父亲陶元却在电话中称,“我不要了,他们爱到哪里就去哪里。我们现在在外边打工也难。”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迅猛发展和社会层面的巨大转型,许多贫困乡村的青壮年劳动力来到城市……日渐增多的农村留守儿童也面临着“父母缺席”的命运。

  2007年12月1日,由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资助,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组织实施的《山东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显示,留守儿童在农村学龄期儿童中所占比例约为15% ,其中父亲单独外出打工者占49.6% ,母亲单独外出打工者占8.6% ,父母均外出打工者占41.8%;监护人类型:父亲 7.8% ,母亲48.4%,祖辈37.5% ,其他6.3%。

  调查显示,亲情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巨大影响,情感孤寂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34.8% 的留守儿童认为生活中最缺少关爱。在接受调查的孩子中,每天都能与父母联系的仅占14.5% ,63.7% 的留守儿童认为最开心的事是和父母见面,80% 以上的留守儿童希望交更多的朋友,希望得到更多来自学校和父母的关怀,说明农村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望。

  课题组参与者、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王广新副主任医师说,“有些儿童出生后一直由祖辈抚养,仅在节日期间与父母见过几次面。一次调查中,一个留守儿童曾充满悲伤地对我说:‘我已经一年多没见到妈妈了,只有在我生日那天打来一个电话。’”

  父母“大逃亡”背后的“留守孤独症”

  13岁的林强是临沂市蒙阴县某镇中学的初一学生,父母皆在外省务工,由70多岁的爷爷看管抚养。“最突出的一点是性格暴躁。”林强的班主任发现:林强不喜欢和同龄孩子在一起,而是更倾向于和社会上比他年龄大的孩子玩;在班里,林强喜欢学社会“大哥”说话,在同学间“找茬”,稍不顺心,就会在班里挑起事端……

  地处偏远山区的临沂市蒙阴县劳务输出自然数目庞大,相应地留守儿童数字不小。在蒙阴县深山里的某乡村小学,记者发现全校73个学生,59个是留守孩子,占8成。

  在采访中,不少老师都提到,因为缺少父母在身边的管教,许多留守儿童的学习自觉性不足,无心向学。最为严重的是,缺失父母的包容、庇护、赞誉,孩子稚嫩的心灵与纤细的性格变得更为散漫、脆弱、羞怯、胆小与内向,没有信心,毅力不强,有些甚至心理异常孱弱、敏感。

  近日,一项来自新浪网的调查显示,在1988名参与调查的网友中,有46.2%的网友成长过程中母亲承担了更多的教育责任,体现出父亲角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缺失的广泛性。搜狐网发出的1000份调查问卷统计得出这样的结果:100% 的孩子都希望父母在身边,超9成的孩子觉得父母不在身边不快乐。诸如父亲去世、“留守儿童”现象均在此行列之中。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表示,父亲的教养态度及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学习成绩、性别角色的形成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席,极易导致孩子性格、情感方面的缺陷。

  中国孩子与一张受欺负的脸

  早晨眼睛没睁开,爸爸就出门工作了,夜晚已经进入梦乡,爸爸还没回来。学校的各类活动中更是鲜见爸爸的影子——在很多中国孩子的印象中,父亲是个模糊的形象。

  传统观念认为,父亲是威严不可亲近的存在,应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而不是与子女有过多的亲密接触,这也是导致了父亲缺席现象广泛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一次访谈节目中,影星成龙回忆,有一次好不容易有空去学校接儿子放学,在校门口左等右等不见人影,打电话问儿子,才发现儿子早就上中学了,自己却是在小学门口等;疯狂英语创办人李阳的离婚案中,更被爆出以“忙”为没时间陪伴孩子的“正当”理由,几个月都不回家看女儿的“事业型缺席父母“现状。

  同时,威严而充满距离感的传统文化中的父母形象也造成了儿童精神上的“亲情缺席”李安的电影《喜宴》、《推手》、《饮食男女》中父亲含蓄、厚重,感情不外露的威严形象引起共鸣。

  2011年,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蔡美儿的《虎妈战歌》轰动全美,其中的许多育女招数让人心惊胆战:不准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准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不准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同年,“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狼爸” 萧百佑也冲进人们的视野。

  此类密切关注着孩子成长的父母事实上也在儿童的心灵中缺席:按照自己的蓝图培养孩子,孩子如果不听话就用各种方法压迫他。无论是家庭教育论坛,还是虎狼猫羊争斗,总是缺少一个角色,那就是孩子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