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咱的爹娘们

2013-12-08 16:35 未知/ □本刊编辑部 /

 

 

  好像一面镜子,我们在其中窥见自己,也窥见我们的父母——那个曾经以“青春三部曲”风靡电视荧屏,为中国80后们造梦、打鸡血的导演赵宝刚,在热播剧《老有所依》中白描式地勾勒出一个又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无奈与惶恐:“空巢”、“啃老”、“空虚无助”……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的《父辈的旗帜》有句经典台词,每个混蛋都自以为了解战争。我们要问,每个人是否都了解我们的爹娘?是否都打捞过他们身上的文化记忆?

  15年前,淄博记者焦波举办“俺爹俺娘”摄影展,观众留言:“焦波,你做了一件万千儿女想做而没做的一件事,你拨动了人们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电影《弥留之春》中母亲为了让离家的儿子回家,故意让家里的大黑狗吃坏了肚子,儿子于是回来帮黑狗喂药;《老有所依》中卖假药给方琼老太太的田咪被抓,老太太坐那儿说,你为什么不多骗我会儿,你骗我还有个人跟我说说话,现在只能跟猫说话了——

  《老有所依》说了这样一句话:“别没完没了工作,别没完没了赚钱,家里还有人在没完没了呆着!”但无论剧中还是现实,我们和父母大部分时间是在拧巴地相爱,一生都沉溺在某种僵局里。

  半个世纪前,鲁迅便说:“历来都竭力表彰‘五世同堂’,便足见实际上同居的为难。况在将来,迷信破了,便没有哭竹,卧冰;医学发达了,也不必尝秽,割骨。”

  今天,大家庭衰落,乡土中国凋敝,中国人文传统凋敝。所谓中国人的精神焉附?

  所有历史的演进都是生活方式的演进。中国老人会说,有家就是幸福,有儿女的地方才是家。富翁的杏酪和穷人的豆浆,在亲情上价值同等,如果没有亲情、没有友情、没有人间温情,就算身居华堂,也锦衣无彩,玉食无味。

  人人喜欢“桃姐”,也可能人人沦为“桃姐”。

  养老之窘,何尝不是世相善恶之窘。在爹娘们的世界有多少世情悖论、业界秘密、社会良知、管理甘苦与养老百态?又可以唤醒多少麻木颟顸?

  名人最大的愚蠢是以为自己不朽。常人最大的愚蠢是以为自己不老。其实“不朽不老”的只有标本。即令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不得不朽,不得不老。这是从农耕社会到摩登时代都无法避免的的心灵轮回,从中可以看到家之变迁,国之兴衰以及几代中国人的精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