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在故乡
近日,据新华社电,通过多方努力,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4名死亡留守儿童的母亲任希芬已经找到,现已回到毕节处理善后事宜。贵州七星关区警方昨日称,经过鉴定现场留下的遗书系4名儿童中的兄长张启刚留下。
据七星关区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4名留守儿童服农药中毒死亡后,鉴于儿童父母均无法联系,当地成立2个工作组分赴广东、贵阳等地寻找。12日上午,任希芬回到毕节处理善后。12日晚,任希芬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己 2014年3月离家外出打工后再没回过家,期间仅给孩子打过一次电话。
孩子出事后,母亲自叙:“心里很难过,自己没有尽到责任。父母如果在身边照顾他们,就不会出现这 样的问题。愿我家的悲剧不要再发生。”
近年留守儿童自杀、遭遇侵害、溺亡事件,近年屡见报端,一次一次地刺痛公众的神经。我国留守儿童的统计口径、最新数据,目前尚无官方说法,被普遍引用的是全国妇联在2013年发布的有关留守儿童报告中的统计数据: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6万人。据悉,目前山东省已有留守儿童超过60万人,其中14岁以下占86.5%。
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社会之殇,也成为许多父母的无奈,更成为我们整个社会良知上的亏欠。
我们在安全上亏欠他们。每年快进入夏季的时候,总会有一些留守儿童溺亡事件发生,2011年在甘肃,校车车祸中死亡的19名幼儿中大多为留守儿童;名为“亲戚邻居”甚至“为人师表”的成年人,频频成为伸向留守少女的黑手。他们丧失了礼义廉耻,猥亵性侵未成年人,仿佛他们从未有女儿或亲人。
我们在政策上亏欠他们。目前的法律法规还没有专门有关留守儿童的条款,本刊记者所调查的一个镇政府竟然没有一个有关于留守儿童的专门统计,关注停留在媒体等表面形式上,所谓照顾也就是每年象征性选择小部分“留守儿童”家庭送一些礼物,几乎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
我们在教育上亏欠他们。“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成为大多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底线,农村费改税之后,取消了教育附加费,很多地区,学校房屋失修、教学设施简陋、合格师资紧缺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
我们在价值观上亏欠他们。由于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厌世自闭、社会逆反、空虚、自卑、胆怯、没有精神寄托等。新的“读书无用论”情绪影响下,厌学情绪滋长。某机构课题研究就表明:“有犯罪记录的新生代农民工中,80%在幼年时期被留守农村无人看管。” 一些学者警示:他们可能会成为被“毁掉的一代”,成为国家新的不稳定因素。
每个孩子都承载着家庭的未来和希望,那些不该凋零的花朵,让我们在扼腕惋惜的同时不禁要思索,到底是什么带走了这些孩子?谁该来负起监管这些孩子的责任?保护好农村留守孩子和他们的生命,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本专题10-25页)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