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童之殇:缺席的父母
少女早孕、性病蔓延、心理创伤、性犯罪……层出不穷的青少年性危机不断触发社会的神经。传统宗法社会,孩子的成长和保障主要靠家庭、家族支撑;现代社会的进步在于,政府和社会负有扶助、保障之责。但公共责任和家庭责任并不矛盾,父母角色的缺失,能否承受青春不能承受之重?
心灵缺席:
虎爸狼妈们的另一种面目
一方面是主动的“性革命”,另一方面,对于女童的性侵行为依然屡有发生。
留守小姐妹屡遭四周村民强奸;禽兽老师数年性侵多名小学女生;6岁女童被母亲同事强奸……一系列的性侵害,凸显了监护的失职,父母的缺席。而另一方面,中国的父母却又以另一种面目出现在孩子面前。
2011年,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蔡美儿的《虎妈战歌》轰动全美,其中的许多育女招数让人心惊胆战:不准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准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不准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同年,“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狼爸”萧百佑也冲进人们的视野。
此类密切关注着孩子成长的父母事实上也在儿童的心灵中缺席:按照自己的蓝图培养孩子,孩子如果不听话就用各种方法压迫他。无论是家庭教育论坛,还是虎狼猫羊争斗,总是缺少一个角色,那就是孩子的意愿。
成功学的泛滥,对于人自身的成长关注的缺乏,舍本逐末的教育理念,一旦轰毁,就是两代人的痛楚,也是一个国家的痛楚。
“未成人已长大”:
“性危机”下的青春之殇
90后摸奶门、艳照门、裸照门……几乎每年都会火爆网络,新的“门”事件依旧层出不穷。00后的性教育问题也提上了日程,因为关于性侵害已经开始向00后蔓延了。
去年12月3日,央视焦点访谈播放《花季难以承受之痛》专题片。9岁女孩怀孕堕胎、12岁女孩大月份引产、一组组未婚先孕数据的报告、不当人流广告对青少年的误导……乱相何其乱,问题何其多,我们甚至束手无策。
大学生也一样,由于无法接受专业、系统的性教育,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主要通过网络、黄色录像、黄色漫画、与同学交流“荤笑话”等非正规渠道获取性知识,更有甚者“到实践中学习”,即在校外同居。
中国海洋大学的黄艺老师等人,对青岛五高校800名本科生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性教育最主要的两大阵地——家庭和课堂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在提到“获得性教育的途径”方面,学校和家庭则更显得力量薄弱。
从2000年开始,专家认为中国由“交易性性革命”步入“自我性革命”时代。在这种“新的性革命观”中,一夜情、婚外恋、色情业、同居、二奶、避孕、堕胎……性话题时刻包围着中国人。
“2006年,约1/4的中国未婚男女曾发生过性行为。”2006年7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潘绥铭教授发布了这一新出炉的调查结果。而在2000年的调查中,其发生率仅为16.8%;到2006年,发生率已达25.3%,年平均增长率为7%,到了2010年数据更是超过三分之一。
一般认为,中国正经历性革命的阵痛,其民众摆脱了压抑儒家价值观的束缚,开始了大尺度开放。仅仅十几年,“性革命来到中国”。
性别教育比性教育更重要
北京性教育健康研究会会长高德伟,从道德角度解释性别教育对未成年少女和年轻少女的作用,“大多数女性的愿望是有感情的性关系,实际上性的双重价值观念仍在起作用,女性仍然逃脱不了被伤害的命运。”
“从性别教育开始,让年轻男性、女性了解‘性差异’和‘性后果’是避免青少年‘性犯规’的方式。”社会学家潘绥铭认为,现在的“正规”性教育的另一个重大缺陷,是闭口不谈社会性别的问题,仅仅在纯粹技术的层面上争论是否应该让男生和女生一起听课。
可是,“性”与“性别”难道真的可以分开吗?男人与女人的“性差异”究竟是先天决定的本质,还是后天形成的文化建构?将来不得不生活在一个越来越性别平等与选择自由的社会中的青少年们,究竟应该如何处理自己与对方的“性”与社会性别问题?
根据弗洛伊德《性学与爱情心理学》中的理论,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性别教育包括一定的性知识教育,但是性知识教育绝非性别教育的全部。通过性别教育引导孩子性心理发展,了解性别产生的性差异,根据性别差异引导青少年对待性的正确态度,是对青少年性教育的一种途径。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