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幼儿园
频频发生的幼师虐童事件,引发公众对师德的拷问。
近期,山东省教育厅在抽查了17市194所幼儿园后,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53%的幼儿教师没有取得教育部认可的幼儿教师资格证书,17%的园长没有取得园长任职资格培训证书。
但一纸证书,就可以代表教育者所具备的“爱与善良”吗?
实际上,虐童事件背后,折射的是中国学前教育的种种困局。
根据教育部统计,未来10年,中国预计有5000万儿童需要入学幼儿园。而他们面临的却是:公办园稀缺化、民办园两极化、优质资源特权化、收费贵族化。
“入园难”已不是一两年了,网上此类报道和议论蔚为壮观。
户口、职务、关系……公办幼儿园学位少的可怜,民办幼儿园学费贵的可怕。左推右挡之际,孩子的教育从开始启蒙之际,就带着先天不足的内伤。
看看2008年各国对学前教育的支出占GDP的比重:法国0.7%、英国0.4%、美国0.4%、德国0.5%、日本0.2%、韩国0.2%,而我国只有区区0.06%。更糟糕的是,这可怜的0.06%都投给了谁?
当公立幼儿园进校无门时,众多中国父母不得不把目光转向数量众多、良莠不齐的私立幼儿园。蒙台梭利、港式、华德福、教会……这些门派林立的幼教理论给中国家长们塑造着孩子们各种未来的可能性,也让他们面临着两难的选择:既想让孩子自由自在成长,又担心其能否适应传统应试教育。
上幼儿园,成了财力的拼杀,更是观念的碰撞。
也许,我们应该问一下:亲爱的孩子,你想上哪个幼儿园?
幼儿教育模式没有好坏之争,而在于是否符合孩子的个性与发展。
从传统私塾教育到现代幼儿教育,从“父为子纲”、“成人中心”转换为“幼者本位”、“儿童中心”,100多年来,幼儿园里的变革,成为百年教育革新的一面镜子。我们发现,民国时期文化的复兴,与重视早教有着密切关系。
中国人比任何时代都更看重孩子和教育。54.7%的父母要求孩子读到博士,83.6%要求孩子考试考前15名。家长奔波在择校、陪读、交费的泥潭里,学生苦熬在应试、才艺、择业的负担下。幼教大热、就业大冷。教育开端,望子成龙不计天价恐落人后;教育终端,竞争激烈学难致用无人无津——中国社会经济的运行,与教育严重错位。
现行的教育模式一心想让孩子们成“才”,却不在乎他们是否成“人”。
中国父母们,在无法成人的儿女面前,既是主谋又是从犯,既是教育模式的设计者又是教育模式的就范者,既是教育产业和商业的买单人又是投诉人,既是既得利益者又是受害者,既是暴君又是奴隶。
以“为了孩子”的名义,令父母苦不堪言、孩子无法成人——这不是爱,而是整个社会的黑色幽默。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