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弥儿》到童年革命
■解放幼儿园·西方理念
近代西方的“童年革命”摧毁了成人优越论,把早期教育从“以成人为中心”转化为“以孩子为中心”。中国几乎完全错过了“童年革命”,大多早期幼儿教育都在家庭中进行。上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幼儿园,近年来如何进行儿童教育成为重大社会命题。
从弃婴遍地到儿童“翻身做主”
在古代的斯巴达,所有新生儿都要被遗弃到野外,让弱者死去,活下来的则作为未来有竞争力的公民被捡回来,并且很快就离开父母进入集体的训练营地。这样的教育,是不折不扣地把孩子从一出生起就当作成人来看待,让他们服务于成人的目标。
“童年革命”的产生伴随着19世纪欧美工业革命的一场文化和社会革命。工业革命前夜,欧洲发达地区的城市工商阶层日益富裕,家庭主妇已经不必像传统农业社会的妇女那样从事繁重的生产和家务劳动。这不仅使她们能够更专心地养育儿女。卢梭等哲学家提倡的“儿童本位”成为深入人心的主流意识。
卢梭的《爱弥尔》,无疑是“童年革命”的开山之作。他称这本书是为善于思考的母亲写的,通过给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来调动其自身的潜力,把他们从课堂中解放出来,追寻着内心的渴求,大胆任意地探求世界。卢梭说:“我们的第一位哲学老师就是自己的手脚和眼睛。”现代西方“以孩子为中心”的基本教育观念,卢梭都论述到了。
不过,卢梭只是个哲学家。真正开始在教育实践中应用他的原则的,是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他在瑞士的伊弗东创办实验学校,收纳包括孤儿和农民子弟在内的各类学生。泰洛齐开设实物授课。书本的重要性被降低了。算术课引进了石头、苹果等实物;地理课以野外考察为主,孩子们要自己测量地形、收集矿石和植物;并根据孩子们喜欢绘画而讨厌识字的特性创造了绘画识字法,即“实验字母”。
1837年,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开始筹建自己的早期教育学校。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于1840年建立。福禄倍尔不是让孩子们读书写字,而是强调他们自发、自由活动的重要性,把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核心。积木教学,其功能是让孩子们利用几何立方体来构造自己的世界。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教育玩具系列之一。
蒙氏教育在中国
福禄倍尔逝世几十年后,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一下子主宰了儿童教育。蒙台梭利指出,一个孩子在生命头三年的学习成就,要成人奋斗60年才能达到。一个人教育的最关键时期是零到六岁,而不是大学。父母不要试图当自己孩子的老师,而要当他们的伙伴,满足他们的需要、为他们提供自然生长的环境。
早在20世纪初,随着《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文译本的出现,蒙台梭利教育即传入我国。1914年,江苏省成立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会”,1923年,国立北平女子师范大学附属蒙养园,开办了两个蒙台梭利班(1926年因人事变更而停办)。
但处于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经济落后,幼稚园的数量极其有限,无力采用被人称道的蒙台梭利教育。20世纪30年代初蒙台梭利博士致函中国教育部长,邀请中国派员赴罗马参加教师培训,并征集在中国采用该教育的报告及书籍,我国时任教育部长蒋梦麟先生回复称:你的教具颇多,但不甚经济,中国多采用设计教学法,教材取自生活,不需购置教具。又称中国没有实施蒙台梭利的报告文章及翻译的书籍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央教育部聘请了苏联幼儿教育专家,以苏联的学前教育模式改造中国的幼稚教育。将西方国家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幼儿教育家均视为资产阶级性质,持批判、否定的态度。蒙台梭利及其创立的幼儿教育法同样未能免于批判。
1978年以后,我国幼教界前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卢乐山先生从外部世界的幼儿教育中发现了蒙台梭利教育依旧存在,终于在1985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卢教授编著的《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一书,对蒙台梭利教育进行了客观介绍。
1994年,北京师范大学与台湾蒙台梭利启蒙研究基金会合作引进蒙台梭利教育的研究项目,北师大实验幼儿园及北京市北海幼儿园成为该项目的实验基地。至此拉开了蒙台梭利教育在我国幼儿园中应用的序幕。
让儿童快乐还是让儿童竞争?
快乐成长、培育心智与性情还是锻造学习能力、生存能力一直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早教界争议的话题。
南怀瑾2008年创办的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是一所引人瞩目的早期教育学校,学校专门招收小学生,是所体制内私塾,为了抵抗中国现行的“硬体制”。大学堂学生,从幼稚园中班到六年级,住学二十四小时在一起,采取师徒制,大小孩引领小小孩。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先打拳健身,然后开始上课:中英文读经、书法、陶艺雕塑等。每周五则是户外教学一整天,小学生们要学习扎营与野炊,回到宿舍还要自己洗衣、打扫。
大学堂每年约有四十名中外籍的老师进出大学堂授课,教授书本学问和生活学问。教导学生砍竹子、制作器具的日籍老师二名良日说:“学生透过网络认识世界是不足的,亦必须亲自去验证,这也是户外教育最大的意义。”大学堂重视动手学习,让学生捏陶土、雕刻、绘画,就是没有“电脑课”,学堂里没有电视、电脑。这里强调传统私塾教育方式。
另外,家塾教育、现代私塾、“星期八小镇”式的“游戏幼儿园”、古斯巴达式竞争幼儿园纷纷出现在中国……
■ 相关链接:
国外孩子上什么幼儿园
德国:从小培养自救能力
“我们可以教给幼儿正确的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但不能以此为借口而剥夺孩子的玩耍权利和珍贵的童年。”
德国小孩一般3岁就可以上幼儿园。在为期3年的学习中,孩子们会参观警察局,学习如何报警;参观消防局,学习灭火和躲避火灾;参观市政府,认识市长,看他如何为市民服务;去坐有轨电车,学会记住回家的路线;跟老师去超市买东西,学习付钱和选货……
经过了漫长的探索和改进,德国的教育工作者提出千万不要把幼儿园变成学校的理念。幼儿园应该是孩子们尽情玩耍的乐园,若过早的开始文化知识的学习,那么孩子们的童年就被过早地剥夺了。
日本:教会孩子们笑,教孩子学会感恩
在日本的幼儿园里,除了会教授给孩子们一些基本生活常识之外,其一大特点就是进行各种各样的户外活动,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通过玩乐来培养他们健康的身心和与人相处的能力。
只要能招满10名以上儿童,就可以开办一个幼儿园或学校,并由国家补贴。日本公立学校的孩子步行上学基本上不会超过10-15分钟,根本不需要校车。在日本,幼儿园的孩子们没有课本,只有每月一册的绘本。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完全没有数学、假名、绘画、音乐这些项目,更别说英语、奥数了。他们教会孩子们笑,教孩子学会感恩。
挪威幼儿园:玩乐就是全部
挪威幼儿园的老师们带孩子们玩秋千,交朋友,让孩子爬树、爬山、在草地上打滚。这些爸爸妈妈们从表面上看来,似乎孩子们只是单纯地在玩,事实上却并不完全如此。幼儿园会按孩子大小分成两个部,每个部都会配备一名熟悉儿童心理、专门学习过儿童教育的幼儿教师,每个教师配备两名助手。开始玩耍前,老师会把孩子集中起来,告诉他们,今天要做什么事情,并让他们互相交流各自的想法,然后才去玩。孩子们亲近了阳光和自然,明白了伙伴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并且,在游戏过程中,老师会不断渗透文化知识和文明礼貌行为方式。
■延伸阅读
国外主要幼儿教育模式
蒙氏教育
20世纪初意大利女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创立的教育法。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反对填鸭式教学,主张让儿童从环境中感知以习得知识和技能,激发学习的自主欲望,摒除教育中的奖惩制度,最终协助孩子养成完全的人格。
华德福教育
1919年,德国人鲁道夫·史代纳根据人智学研究成果,为华德福香烟工厂创办的工人子弟学校。学校办得异常成功,被视为未来教育的典范。华德福教育法主张人的三元和谐发展,关注物质身体的同时,兼修心与灵魂。在0-7岁的学前教育中,华德福老师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孩子确立自我意识,即将“我”入住孩子身体。华德福学校有大量美术、音乐、表演、手工、园艺等艺术化教育课程,旨在培养身心完备、精神化的个人。
巴学园
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在代表作《窗边的小豆豆》里构筑的教育模式。以废弃的电车为教室,没有固定座位,没有固定课表,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灌注,孩子们不知不觉中便懂得了很多。在中国,幼教研究者李跃儿实践了这一模式,她认为父母放松的心,就是孩子的巴学园。
加德纳教育(多元智能)
20世纪80年代哈佛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理论,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由语言、数学逻辑、身体运动、音乐、人际等八项智能构成。每个人都拥有自身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这一理论被引入幼儿教育,倡导教师更宽容地看待孩子的智力概念,强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并都具有在某些领域成才的能力,否定了全能和无能。二十多年来,该理论已广泛运用于欧美亚等多国的幼儿教育。
瑞吉欧教学法
因发源于意大利城市Reggio Emilia而得名。强调孩子自主性学习,选择主题时不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尊重儿童兴趣。通过学者专家、家长、教师多方面的合作,帮助孩子发展主题。瑞吉欧教学法重视艺术活动在儿童学习中的作用,建立多媒体档案,用声像手段记录孩子的学习过程,利用回播、慢放灯功能深入观察儿童的状态。瑞吉欧教学法目前在世界上备受推崇,但实施起来对师资有很高要求。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