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报告
从城市到乡村,遍地狼烟
美国一科研机构发布了其对24名中国湖南省儿童进行转基因大米人体试验的结果,引起一片质疑;
光明乳业再曝乳品菌落超标;
西安一熟猪肉加工窝点洗衣粉漂洗生肉;
多款方便面桶被爆外层荧光物超标;
浙江千岛湖野生鱼被指汞超标;
以上所列仅仅只是最近一两个月经媒体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中的极少数代表。
“我们还能吃什么?”俨然已成“国问”。
中秋节临近,我们再次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这是一个带有裂痕的中国盘子,恰如你我餐桌上的那一个。镉米、地沟油、瘦肉精、毒馒头……我们的食品安全阵地不断报警;严打、入刑,已近陌生的词汇,频频现身于食品领域;吃好俨然成了一项福利,无数私人或者单位或高调、或低调,四处择地种菜。
多年来,健康和食品安全一直是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其中的“十大食品安全事件”榜单上,塑化剂、瘦肉精、地沟油位列前三。
当城市不断爆出问题食品之后,不知从何时开始,农村被城市人定义为可能出产安全食品的最后一块乐土——专挑农村来的土菜土货,或干脆去农村租地种菜,在过惯了都市生活的人的眼中,乡村或是他们一时向往的天堂。
农村食品真如城市人意想的那般美好吗?其实,遍地狼烟,哪儿还有一方净土?土地污染、河流污染、农药泛滥……乡村世界早已缺失了当年的一份宁静,变成了实验“毒药”的第一现场。据媒体报道,蔬菜之乡寿光,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激素等,很多蔬菜基地菜农不吃大棚菜。
关心粮食和蔬菜:有机运动、本地食品运动、生态农场
但是,我们并不缺乏寻找安全食谱的勇气。
我们不会因为每天都有偷盗抢劫事件就不敢出门,并把周围所有人都怀疑为罪犯;同样我们也不必因为每年有几十起食品安全事件发生而产生“什么都不能吃了”的恐慌。
所以,我们追问的是什么还能吃,而非什么不能吃。
以蔬菜为例。种出“毒菜”卖向市场,自留虫噬的好菜,成为农民们最低级的自救方式。然而接下来当他们面临地沟油、毒馒头、瘦肉精时,便失去了任何抵抗力。下乡自己种菜的老板们,发现这些菜不光可以自食,还可以馈赠亲友,竟比得上高级奢侈品给朋友们带来的惊喜还要高,然后剩余的菜还可以投放市场,无疑是开辟了另一条生财之道。
遍地而起的“有机运动”,似乎就是这种努力的一种美好阐释,然而当有机以粗放集群的方式涌进我们的生活,我们还是懵了:任何食物只要贴上有机标签便可登堂入室,这样的有机似乎也太廉价了吧?
一年前,当日本艺术家植村绘美在北京扯起“有机农夫市集”大旗的时候,她设想的只是一场互动艺术。然而当赶集的人数迅速突破三千之后,组织者开始考虑:这种风靡欧美日的“本地食品运动”是不是能让一部分中国人的餐桌先安全起来?
有些酒店也开始了自救运动,精心打造后厨,杜绝地沟油;工商、公安、质检等部门的联合执法似乎永无止境,但毕竟仍在一遍遍地消耗着舆论的压力;科学家蒋高明回到了他的故乡,试图用生态学的办法为我们生产出健康的食品来。
食品安全问题的本质是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我们的探索和努力实质上就是应对农产品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包括信号传递机制、声誉机制、重复博弈等,在农村源头建立起一道食品安全防火墙。
世卫组织驻华代表处官员康彼得指出:“提高食品检查员的素质、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各部门之间的良好合作将是未来中国食品安全领域需要重视的三大挑战。”
关心粮食和蔬菜,从吃开始,这或许是走进自然与文化的第一步,也是解决环境问题和粮食危机中最重要的一步。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