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派”登台报告
再高超的预言家,也预想不到今日中国的创业场景。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本届政府施政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双创”提升到中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的“双引擎”之一的高度,显示出政府对创业和创新的重视。
创业、创新、创客等词汇在2015年呈现出了高密度传播的态势,这意味着一股足以称之为时代变革的历史潮流已经初现端倪,而每一场关乎时代的变革都必然有相应的企业家与之相称,就像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催生“92派”企业家一样,2015年创业大潮的出现,也让“15派”企业家闪亮登台。
财智传媒CEO张刚就此提出“15派”这个概念,这个充满历史穿透力的判断让这一企业家群体的面目清晰起来。
大半个世纪以前,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发展经济学家熊彼特,把企业家称为市场经济的“原动者”,他们以商业的方式催动技术进步,催动社会变革。
“15派”企业家也同样承担着相应的使命,未来生活图景如何从想象变成现实?我们的生活会因互联网而发生哪些更为深刻的变革?这些动人的故事将由他们来讲述。
(本专题12-23页)
从实业报国到互联网报国
先有“78派”,再有“15派”,大时代的叙事必然会催生一群顺势而为的英雄。
中国的第一次创业浪潮始于1978年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的提出,使得当时农村地区和偏远的四五线城市商业进步迅速,许多农民成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创业者。
第二次创业浪潮则是发生在1984年,农村承包制被引进城市的工厂改革,“84派”企业家应运而起。
此后,历经1990年的经济危机,1992年,中国经济逐渐复苏,邓小平第二次探访深圳,南巡讲话,也开启了中国创业的第三波浪潮,“92派”企业家走上前台。潘石屹、俞敏洪皆是这一代企业家的代表。
1998年到1999年的第四次创业浪潮就是如今广为人知的互联网革命,新浪、搜狐、网易、阿里、百度、腾讯等互联网企业便是在这一时间节点上崛起。
从过去没有出现商业模式到诞生商业模式,前四波创业浪潮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自2014年开始,2015年正式形成规模的第五次创业浪潮则是使“15派”创客成为主角的全民造富运动,这是一个“从旧有到新有”的过程,用新的商业模式覆盖旧的商业模式,是一波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创业浪潮。
“15派”创业不是旧房子修一下的过程,而是大规模转移的过程,在转移中,很多“旧”的既得利益者会失血在这个行业中。比如,“84派”、“92派”企业,如今就有许多面临困境:海尔裁员,尝试大变革,李宁业绩严重亏损,新东方也在谋划转型……
从某种意义上说,前四派企业家所做的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基本结构,而“15派”企业家生活在市场经济发展更为充足的环境下,他们所追求的是那些能让生活更加美好的产品、平台。
实业是那个时代的主题,互联网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互联网启蒙从张朝阳等“98派”企业家创建门户网站开始,1998年,张朝阳成立搜狐,17年后,在互联网影响下的一代青年人和企业家终于成长起来,他们的知识结构代表了“15派”们身上的诸多特质。
“互联网+”的概念也在今年提出,实体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15派”们正在用自己的价值观和商业模式重新塑造92、84乃至78派的企业。在安德森的《创客:新工业革命》一书中,他告诉我们,最新的互联网科技与古典的“自己动手”的匠艺迎面相遇,构成了“新工业革命”。
18世纪掀起的工业革命现在进入了新的进程,以前我们制造产品,现在我们创造产品,以前我们阅读历史,现在我们置身于历史中。
除了创造力,其他一切都是细枝末节
“中国新一轮科技创业的浪潮已经来临,现在是创业者最好的时代。”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在多个场合这样强调。
每一轮科技革命都会带来一轮新的消费变革,也会催生一批新的市场宠儿。与基于PC的创业相比,这一波基于移动互联的创业潮,在技术门槛上更简单,在市场融资上更富足。更重要的是,作为“15派”主力军的“85后”、“90后”年轻人,更具个性,他们输得起,也赢得起。正如《硅谷百年史》所言,除了创造力,其他一切都是细枝末节。
新的技术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同时,新的需求又不断推动技术变革。IDG资本的李丰用“耐心稀缺”一词来解释这一波创业浪潮的背景:“移动互联时代,手机输入不方便,使用场景碎片化,人们对终端使用的耐心降低,对效率要求越来越高,恨不得一个需求对应一个直接的入口,点一下就能搞定,不想多点第二下。”手机应用井喷,五花八门的APP开始构成了我们的生活场景。
开发一个APP也变得越来越简单。开源软件的普及和推广,降低了创业的技术门槛,那些在微信朋友圈里很火的游戏,一个大学三年级的程序员花两天时间就可以写出来。即便相对复杂的游戏,开发周期也不过两周时间。
组建一个创业团队也越来越迅速。天使基金的深度介入,让创意到产品落地的时间越来越短,开发者投入的成本也越来越低。
创业从未像今天这样变得如此简单,其依靠想象力和前沿科技而诞生的产品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亲密地介入我们的生活。
未来,“15派”们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生活图景?我们可以尽情想象,而更有意思的是,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你的想象就很可能是下一个创业项目的开始。
■延伸阅读
向“15派”致敬
“15派”来了!只不过,上一次缘起“小平南巡”,这一次因为“总理号召”。
或许你已淡忘了“92派”这个词,但你应熟悉他们:陈东升、毛振华、冯仑、潘石屹、易小迪……没错,正是那个年代催生了一批如今风华正茂的明星企业家。1992年,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影响,当年至少有10万名在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纷纷主动下海创业……这一年被视为改革开放后一个新的转折年。“92派”由此而来。
时光再往前些,1984年初,邓小平第一次南下特区视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和创业者应运而生,如今仍活跃在商界的代表人物有柳传志、张瑞敏、王石……他们被称为“84派”。
如今,又一个转折年代来临。
2015年3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写入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此后,一股创业创新的风潮席卷全国,千千万万创业者的激情和梦想再次被激活,喷薄而发。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新增登记企业超过160万户,日均超过1万户。创业大潮引力巨大,连明星都改弦易辙充当投资者,其中不乏Angelababy(杨颖)、李冰冰等等,明星投资人堪称2015一大特色。
与上一次“92派”的“由仕而商”不同,这次创业大潮涉及的人群更为广泛,影响也更大,且至少有如下一些特征:
首先,成千上万的年轻创业者成为一支生力军,其中不乏“85后”、“90后”,他们经过短暂职场积累,或大学毕业后直接创业,甚至为此中断学业。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互联网原住民”,在移动互联时代如鱼得水。例如,青年菜君联合创始人任牧,锐波科技创始人孙宇晨,“超级课程表”创始人余佳文……
其次,受到移动互联网冲击的传统行业中,大批从业者另觅出路、从头再来,纷纷加入创业大军,他们有着更为丰富的阅历和资源,涉猎广泛,唯一需要补课的是“互联网基因”。例如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跟谁学创始人陈向东,e袋洗创始人张荣耀……
还有,在一些传统大型企业甚至风头正劲的BAT中,内部创业、项目孵化成为一种潮流,他们背靠大树,优势得天独厚,也没有白手起家的后顾之忧。
可以说,这是一次波及中国社会深层次的创业浪潮,移动互联网及互联网+是本次创业潮的最大特征。我们姑且称之“15派”,而15派不过是一个标签、一个符号,涵盖了最近几年来创业浪潮的酝酿、破局、发端与爆发!37年来,中国经历多次创业潮:改革开放初期脱去桎梏的纷纷试水,92派下海潮,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科技浪潮,以及2015年前后的第四次创业浪潮;所有参与其中者,都有一个统一番号:创客!他们是商业史的实践者、书写者。
除了时代背景,“15派”与“84派”、“92派”最大的不同是,大批年轻人创业的目的已经不再是改善自身生活水平,他们用自由追逐梦想。
他们是真正“为梦想而创”的一代,创业者们放弃学历、户口、高薪等一切外在束缚,在追求心灵的召唤和灵魂指引的时候,“为真心守真味”,让坚持成为最大的风险投资,这是当下中国创业者的新精神和新常态。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著名论断是:“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国王”,“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在中国经济增长面临下行风险的大背景下,我们期待站在“风口”的千万创客和创新的企业家们能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国王”,以创业和创新推动中国经济迎来新一轮增长。
向勇敢的、创新的、拥有强大生命力的“15派”致敬!
(财视传媒CEO张刚)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