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之殇——济南名片反思录
这是一座泉眼里冒出的城市。
泉与济南,可谓休戚相关,荣辱与共。泉水塑造了这座城市安逸、内敛的性格,城市赋予了泉水自然之外的文化属性。
今年以来,由于降水偏少,以及不断的城市化建设,济南各大泉水水量减少,出现大量停喷。而随着6月中旬以来的几次降水,趵突泉、黑虎泉等又开始冒出水来。
——泉水停喷,市民扼腕叹息;泉水复喷,市民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你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了泉水的济南,它会单调、孤独,消失了独特性,在高楼的丛林里,泯然众人矣。
泉——济南恒久不变的名片,以及那些随着社会发展附加的名片(老商埠、老火车站、洪楼教堂等等)构成了这座城市自然与人文的价值内涵。一座城市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待自己的名片的态度:经济建设的名义可以取代对泉水的保护,现代建筑可以取代老火车站,新的城市名片却又迟迟不能引领这座城市实现自我的设定。
泉水的枯竭似乎带有某种隐喻,我们的城市创意是否也已枯竭?以老火车站为代表的消逝的“名片”,是否也是枯竭的“泉水”?
在此,我们重新寻找济南固有的人文景观,同时努力搜寻新的文化地标。无论何时,我们都与这座城市同在,帮它重拾自我,也帮它埋葬愚蠢的记忆。 (本专题10-23页)
泉水如何确定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位置?
关于济南的泉,最早的文献是《诗经·大东》:“有冽氿泉,无浸获薪。”最生动的描述是《老残游记》:“家家泉水,户户垂杨。”老舍说趵突泉:“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是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泉文化充分代表了济南的文化特色,其崇尚安逸的市民性,在北方各大城市里也是独特的。刘鹗所谓“家家泉水,处处垂杨”,道出了济南的自然风光之美,指的就是济南泉水与市民生活的息息相关。时至今日,虽有政府部门三令五申,但王府池子、护城河内,游泳者依然屡禁不止。延续数百年的习惯,一朝一夕难以改变。
杜甫一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完美地描摹出济南的名士文化;走在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潭……你看到的不仅是一池绝妙的色彩和光晕,而是朦胧的感觉。你一下子深入进去了,见到了很多人,随着产生一种辽远的心事。至于眼前的泉水,分明立体而又多情了起来。
如果单有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等几个名泉,少了拱月的众星,济南称不上泉城;如果单有城内养在深闺的一干泉水,少了山间、野地的有名或无名的泉水,济南也称不上泉城。爱泉者早已不满足于只在护城河畔逡巡,他们游荡在济南周边,探寻泉水分布地图,竟然也发现了诸多泉中上品。
文化学者牛国栋说:“泉水对于济南究竟有多重要?远不仅仅只是一种城市的‘象征’。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首先需要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厚重的文化积淀,泉水被赋予其中,这种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如同城市传说、风物人情、名人逸事、名胜古迹、遗址遗迹、民谣民谚,乃至老街道、老胡同、老建筑、老字号、电影院、旧书店、小吃摊……均可潜移默化的包罗其中。泉与城,彼此汇合,相互交融,结合成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泉水汇聚成河、湖,河是护城河,湖是大明湖。有水,还要有山,山水相映,自然成趣,山便是千佛山。倪锡英著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一本旅游小册子《济南》,其中写道:“在《老残游记》里,刘铁云曾把从大明湖看见的千佛山比作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架在数十里的长屏风上。但是同样的从千佛山上俯瞰大明湖,那么大明湖那个波平水静的样子,直可以比作一架明净的大镜子,而济南的全城,便好像一个美人般的,在对镜梳妆。”
可是,我们似乎忘记了那个最初的问题:泉水的意义在哪里?
当泉水上升到一座城市的名片,它已不再是官方话语下的旅游产业,而是一种渗透到骨子里的生活方式。依托于传统济南的泉水,面对现代济南的城市洪流,该如何界定其身份,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问题。
可以看到,泉水所附加的所谓文化内涵,大都是传统的,诗词歌赋、传统小吃、四合院式的生活方式,在面临钢筋水泥的侵扰之时,它更大的命运是成为这座城市的附属,而非其进一步拓展空间的手段。
新名片的旧价值:
拯救一座城,有时只需要一个创意
城市名片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而建筑文化又是城市形象的最直观感受。以北京为例,四合院是最具特色的传统建筑,而摩天大楼全世界的城市到处都有,所以一座保存完整的四合院更能代表北京。
以泉水为代表的传统济南,在20世纪遭遇以商埠、火车站为代表的现代济南。新的城市名片的加入,重塑了济南的文化内涵。
巍峨的济南老火车站,出现在无数人的梦里,成为和这座城市息息相关的一部分。1992年,津浦路火车站在一片争议中被拆除,至今仍是这座城市的痛。
而今,新的名片依旧层出不穷,当一根硕大的建筑出现在共青团路西首,人们惊诧于这座城市对所谓地标认识的肤浅——大而高便代表一切,全然不顾这座突兀的建筑与整个城市的和谐,以及其自身的观瞻。
世界上有那么多城市,一个城市要给人留下与众不同的印象,便于识别,便于铭记,总要有让人过目难忘的东西。于是“地标”、“城市名片”、“文化名片”等城市的“形象大使”,便应运而生了。提到埃菲尔铁塔、美人鱼、撒尿的男孩等,人们很容易想起这是哪个国家哪座城市的。
于是,当下中国,很多地方争相搞这些标志性的东西。
越来越多的仿古建筑,围绕一地出产的某个故人大做文章。然而,你在这个城市看到的所谓“汉城”,和那个城市里的“唐城”,以及另一个城市的“宋城”、“明城”,虽然在建筑上有些许差别,但其内里,没什么分别。挂羊头卖狗肉的城市名片,构成了当代中国的一个常态。
“城市名片”包括地标标识,“文化名片”含有多少文化,“形象大使”的形象,都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选择与确立,是该城官民文化品位、价值取向的显现。
其实,人的智慧从来都没有高潮或低劣的划分,今天我们的智商,并不比前人差多少。以火车站为标志的老商埠,能够把济南从三流内陆城市提升到当时中国大都会的丛林之中,今天的我们,同样有能力,以自我的智慧,为这座城市树立新的价值标签。
有时候,拯救一座城,只需要一个小小的创意。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