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潘金莲与20世纪启蒙运动

2012-09-01 05:39 未知/ □苏杨 /

  在经历文艺复兴的20世纪,需要娜拉出走,更需要潘金莲红杏出墙。说潘金莲参与改变历史,一点儿也不为过。

  欧阳予倩:他不爱我,我爱他,那只能由得我

  戏剧大师欧阳予倩是《金瓶梅》戏剧史上第一个异数。直到今天,关于潘金莲的改编,依然承接着欧阳予倩的思路。上世纪20年代,被时人誉为“北梅(梅兰芳)南欧”的欧阳予倩要为潘金莲“翻案”。

  有学者考证,欧阳予倩早期的《潘金莲》,出现在1913年到1915年间,早于影响巨大的新文学运动,形式既有话剧,也有京戏。

  1927年,京剧《潘金莲》公演,被认为是划时代的作品,左翼人士评论称,其“替残酷深重的封建压迫下的女性吐了第一口冤气”。

  事实上,《潘金莲》还不止一次被演出过。当时戏院老板为了招徕观众,常常更换戏名,多次演出。新编《潘金莲》更被改为其他剧种。

  民国初年,古老中国在半推半就间继续迈出近代化的步伐,从社会伦常到戏剧,都面临革新。20年代,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在中国如火如荼地上演。主人公娜拉对婚恋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极大地鼓动了公众。

  欧阳予倩借潘金莲之口,向男权社会发难:“本来,一个男人要磨折一个女人,许多男人都来帮忙;乖乖儿让男人磨折死的,才都是贞洁烈女。受磨折不死的,就是淫妇,不愿意受男人磨折的女人就是罪人。”

  在欧阳予倩的舞台上,潘金莲充满强烈的现代“自我”意识,大胆地说出女性对情感的追求:“他不爱我,我爱他,那只能由得我。”这番台词,即便放到今天的电视剧里,也不过时。

  从五四时起,知识分子阶层的“潘金莲情结”,也由意淫转为对个性、自由、真爱的渴望。

  魏明伦:

  “穿越剧”掀起“潘金莲风潮”

  1985年10月10日,对于剧作家魏明伦来说,终生难忘。他的荒诞川剧《潘金莲:一个女人的沉沦史》首次公演,正是这出“穿越剧”让潘金莲再次声名鹊起。

  剧中,潘金莲先后穿越到《红楼梦》中与贾宝玉交流、到19世纪的俄国与安娜·卡列尼娜对比,施耐庵、武则天、吕莎莎、七品芝麻官、现代法官纷纷出现在同一个舞台上。“这样的穿越能对潘金莲有更合情理的公允评价。”魏明伦说。

  戏剧界很快掀起“潘金莲风潮”,从自贡演到成都,再演到南京、上海、苏州、北京、重庆、昆明,所到之处无不轰动。由该剧引发的争鸣持续十余年,《人民日报》、《中国日报》、《文汇报》等300多家报刊进行了报道,评论文章数千篇。戏剧界前辈吴祖光、萧乾等撰文支持魏明伦的创新。

  此后全国几十个剧种200多个剧团移植上演该剧。《潘金莲》成为上世纪8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戏剧现象之一。“《潘金莲》是我作品中影响最大的戏,超过了我所有戏的总和。”魏明伦说。

  那个时期,社会刚经历了禁锢,个性解放的要求呼之欲出。这是80年代文艺界的集体诉求,魏明伦的《潘金莲》更注重思辨,而非戏剧语言,他利用小说中的人物讨论人性解放的主题。

  “80年代的婚姻、家庭问题也呈现出另一种新趋向,”章诒和在评论魏剧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少年中早恋的多,青年人中婚前性生活增多,中年人中婚外性生活增多,轻率结婚的多,女方提出要求离婚的多。”

  总之,女性意识继“五四”之后再一次抬头,可以看作是80年代的思想标志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商业+欲望

  进入90年代之后,潘金莲赶上商业化大潮,成为商业和欲望的结合体。十几年前的央视版《水浒传》,除了饰演潘金莲的王思懿和把宋江演成小瘪三的李雪健,你还记得哪个演员?

  王思懿版潘金莲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她那双充满忧郁的眼睛和凡事小心翼翼的神情。王思懿扮演的潘金莲忧郁多愁,被动学坏,看来让人爱怜和同情。

  而后来的甘婷婷,未演先红,把潘金莲塑造成纯情加闷骚。甘婷婷精致的妆容加上她青春美貌应属最贴合现代审美标准的版本,最终只要看闷骚是否够级别了。

  就让人想起王祖贤版潘金莲——她骨子里透露出来的冶艳和魅惑是任何人都无法模仿的。潘金莲也妖也魅也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