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潘金莲的饭,一吃600年

2012-09-01 05:38 未知/ □赵茜 /

  《金瓶梅》自明代成书以来,不仅从未间断被私下传阅、手抄,对它的改编和再创作也一直没有停息过。从清代传统戏曲《打饼调叔》、《挑帘裁衣》、《灵堂杀嫂》到上世纪90年代的香港三级片,潘金莲都是其中的主角,俨然艳色情欲题词的代言人。

  潘金莲的戏曲身份

  潘金莲可谓是传统戏曲的“宠儿”。

  无论《水浒传》还是《金瓶梅》,到清代传统戏曲《打饼调叔》、《挑帘裁衣》、《灵堂杀嫂》,这些作品中,潘金莲千篇一律被书写成一个淫荡无耻、不守妇道、毒杀亲夫的荡妇。正是通过这些民间文学的一波波的传播扩散,潘金莲这个虚构的文学人物作为“女人是祸水”和“最毒莫过妇人心”的形象注解,成为家喻户晓的女性形象。

  传统戏《挑帘裁衣》,故事改编自《水浒传》、《义侠记》等,讲武松杀嫂报兄仇的故事。同题材的,徽剧、汉剧、湘剧、桂剧、粤剧、河北梆子均有《金莲戏叔》,评剧、越剧有《武松与潘金莲》等。

  有点人情味的潘金莲,因为扯上武松,一生一旦倒也搭配成就了拿手的生旦对手戏。新编的“武松杀嫂”,武松在听罢潘金莲一番倾诉之后即将下手时候,钢刀颤抖,心思万千。但是“颤抖如何不丈夫”,心思万千,更加体现武松脱下英雄面壳作为普通人的情与性的一面。

  京剧道具帐子,不同的摆放方式表现力各不相同,有大撩帐子、小撩帐子和双帘帐子等形式。若帐后置桌,人物站在桌上从帐上露头,表示人物在楼台之上向外眺望,如《挑帘裁衣》潘金莲挑帘一场。

  清末民国著名单弦八角鼓演员常澍田,人称单弦牌子曲中的“常派”,享誉北京、天津等地,还将单弦带到江南等地演出,深受南京、上海等地观众的青睐。他如对传统作品《挑帘裁衣》的改编为人称道,他将怀来辙唱词改成江洋辙,使其结构紧凑,语句通顺,曲牌选用更加得体。《挑帘裁衣》也成为其代表曲目。

  而武大郎,作为潘金莲的三个男人中典型的一个,除了和潘金莲打对手戏之外,也经常独立出现在传统戏曲中。

  香港电影:意淫金莲60年

  在香港,《金瓶梅》的现代猎奇元素被放大,银幕上的潘金莲直接体现出其商业价值。而同时,其中较强的故事性与古典文化的意象,成为香港成人影片形成自我风格,并区别于日本影片的最大特点之一。

  在3D三级片《肉蒲团之极乐宝鉴》出品人萧若元心目中,导演李翰祥上世纪70年代拍摄的“风月片”系列堪称三级片典范,既香艳又有美学质感。正是李翰祥,从潘金莲身上,开启了三级片先河。1974年,他推出古典文学名著《金瓶梅》改编的《金瓶双艳》。刚出道的成龙也在《金瓶双艳》中扮演过小角色。

  和中国民间对性的传统态度一样,李翰祥的风月片,口头裸露远多于实际。《金瓶双艳》里,西门庆故意将筷子打翻在地,佯装问潘金莲:“大娘,你把我那根藏到哪儿去啦?”引人一笑,却不逾矩。

  这种妙语解颐的手笔,在李翰祥的作品里比比皆是。在尚未有电影分级的时代,一方面技巧地化解了观众面对敏感题材所产生的尴尬,同时满足了观众的恶作剧心理。

  1988年,香港电影正式实行三级分化的审片制度,年满18岁以上才能看的“咸湿片”,得以名正言顺地以“三级片”类型公开在电影院上映,港产色情片迎来鼎盛时期。在分级制催生下,90年代初,三级影院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在首度碰触《金瓶梅》人物及相关题材之后,李氏先后6次取材《金瓶梅》。李翰祥对潘金莲形象的把握,颇受原著审美情绪的熏陶,始终有别于后来的情色电影。调情时泼辣淋漓尽致,紧要关头又半遮半掩。

  李翰祥,可以说是“踏着潘金莲的尸体”前行,其关于潘金莲的无数电影作品,奠定了他香港三级片之父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