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蓝宝石
昌乐蓝宝石疯狂涨价背后蕴含着什么?是资源逐渐稀缺背景下,长期不成熟的市场体系,还是政府和商家共同作用的结果?

涨价背后的蓝宝石大佬们
和宝石城一路之隔的十字路口,卖凉皮的大娘摇了摇头:“它涨它的,我以前不买,现在也不买。”
“外地人来买的多,不就是石头么,以前我也去捡过。”
两个世界,如此近又如此远。
2007年,昌乐蓝宝石开始涨价,先是每克拉涨几十元,后来涨几百元,从去年一季度到今年一季度,涨幅开始以千元为标准。20-30克拉的大宝石,到了1000、2000、3000元,有的还涨到了6000元每克拉。
一块品质不错的原石,年前每克3000元,年后就涨到了近5000元,还不一定有货。
在昌乐,流传着太多关于蓝宝石价格疯涨的传说。“投资什么都不如投资蓝宝石,房价一年才涨多少?蓝宝石价格是成倍的往上涨。”面对本刊记者,蓝宝石“大佬”张龙中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从去年到今年,很多人都在偷着乐。”
2009年,张龙中以17.1万元的价格收购的一块上好蓝宝石,最近有人出价100万元,他没有卖,“价格肯定还会涨,不只有我不卖,很多人都在捂货。”
偷着乐、捂货,在疯狂的涨价面前,很多人意识到市场前景的广阔。
“昌乐蓝宝石进入了坐庄时代。”另一个“大佬”赵延年向本刊记者描述蓝宝石的美好前景,几个大的庄家可以左右市场,捂货的目的直指涨价本身,继续捂货则继续涨价。
“这不是在赌,而是充分挖掘市场,蓝宝石再也不能继续停留在白菜价的时代了。”在赵延年看来,价格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再上三倍没问题,近两三年内能解决。”
也有人表示担忧,“昌乐蓝宝石颜色深邃,奇怪的是,在潍坊昌乐一带却能卖出天价。一块没有火彩的30克拉宝石动辄就是几十万。”而一致的是,在新一轮涨价潮来临之前,昌乐宝石城暂时处于“休眠”状态,等待人们期待的继续“狂飙”。
农民的蓝宝石之战
当叶姓香港人出现在昌乐县五图镇大街上时,蓝宝石的神话刚刚开始。
那是1988年,至今这个早已消失在漫漫人海中的香港人,依然是很多人回忆蓝宝石最初的疯狂时绕不开的人物。叶先生在五图一呆就是两年,一麻袋一麻袋的蓝宝石被他以每块3-5块钱的价格收走。20年后,当年收走的每块蓝宝石价格几乎都要以十万计,上涨数千倍。
香港人来了,泰国人来了,昌乐大量的优质蓝宝石毛料就被叶先生们用麻袋装着,一袋袋拉出去。“当天卖不了就睡不着觉,谁知道这玩意儿什么时候就不值钱了?”多年经营蓝宝石的张兴全向本刊记者痛惜道。
“泰国人收购的原石,经过加工之后,又回到中国市场,现在在昌乐也有卖的。”在很长一段时间,经过泰国人简单加工的蓝宝石,附加值增加几十倍是常有的事。一个极不平衡的等价关系在昌乐出现了。
当时,越大的宝石越不值钱,没人要,“有人手里有个42克的超大宝石,往北京跑了好几趟卖不掉,后来400块钱卖给我。大的砸成小的,加工成颗粒,现在想来太可惜了,有一段时间当真是一天砸掉100万啊。”张兴全回忆道。
“蓝宝石提价,我感觉,每个昌乐人都是一个笑的过程,因为我们有几万人在从事珠宝行业,自己不做的,也会有亲戚在做,亲戚赚钱了,对你也是有好处。蓝宝石不是昌乐的支柱产业,但是特色产业。”赵延年周围逐渐聚集起了很多人,同学、前同事、年轻人、外地人,很多人慕名而来,跟他学习蓝宝石加工手艺。“就昌乐蓝宝石而言,一个人完全可以带动一个产业。”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昌乐逐渐出现了蓝宝石加工企业。“我是力主做品牌,做会所式的服务,赋予蓝宝石一种文化。”赵延年看到了蓝宝石发展的前景,“蓝宝石不是在店里进去出来就能买到好东西,一定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卖的,是一种贵族享受,在买的过程中享受到星级式的服务。”
新一轮的焦灼和挑战
捡宝石的“人民战争”时代早就过去了,资源大量外流,政府开始封矿。“早就应该封了,市场上的蓝宝石越少,价格自然越高。”赵延年说。
政策因素介入蓝宝石由来已久,上世纪90年代中期,昌乐成立稽查队,控制蓝宝石的开采。来来往往的泰国人、香港人不见了,大量蓝宝石滞销,价格一路下跌。有人把市场转移到地下,在昌乐和潍城交界处形成这样的奇观:本来买卖双方在这边交易,稽查队来了,人们便跑到另一边,等那边的稽查队也来了,又回到这边,像兔子一样被撵来撵去。
价格暴跌的情况下,很多人抛售了手里的存货,少数眼光敏锐的人却大量购进,等待数年后的价格井喷。后来昌乐的蓝宝石“大佬”们,几乎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了最主要的资本积累。
为了宣传,宝石城管委会拿出大量资金到央视等媒体投放广告,每年举办国际蓝宝石节,组织相关人员外出参观学习、招商引资。
宣传的效果立竿见影,外地人闻讯而来,这也被认为是蓝宝石涨价的一个原因。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