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阿胶
编前语:
齐鲁大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先民们不仅留下了大量物质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齐鲁文化熏陶下,齐鲁遗产像豪迈、醇厚的山东人,秉承朴实个性,并将这种秉性与地域特点融为一体,凸显出齐鲁遗产的独有特征。因此,从本期开始,《齐鲁周刊》将不定期推出齐鲁遗产系列专题,敬请读者垂注。
随着阿胶价格的上涨,千年品牌却也在市场上遭遇“李鬼”。一些以马皮、猪皮甚至皮革下脚料冒充驴皮制造出的所谓的阿胶,给中医药产业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市场再次把焦点投放到阿胶公司及阿胶行业。经历了三千年熬炼,这块小小的胶块还将演绎怎样的传奇?
阿胶的价格与价值
价格,是阿胶频频受到瞩目的重点。
据了解,在过去7年间,东阿阿胶出厂价已经上调过13次。其中,2010年提价4次,累计涨幅45%;2011年一次性提价40%;2012年提价3次,累计提价50%。2013年一斤阿胶就要1000元。
自从东阿阿胶开始倡导“价值回归”、“文化营销”之后,人们一边津津乐道于东阿阿胶的文化内涵,一边又徘徊在涨不涨价的纠结当中。
对于涨价原因,东阿阿胶公告称,由于阿胶原材料驴皮价格上涨,导致公司采购成本同比增加。另外,考虑到原材料驴皮供应持续萎缩,市场需求旺盛,不排除驴皮价格在未来进一步波动的可能性。
不过,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秦玉峰认为阿胶价格上涨不仅仅是原材料紧缺问题,还有就是价值的回归。他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整理了大量史料,发现了一份有趣的资料。“在明代,记录商业史的目录对阿胶的商业流通有详细记载。阿胶当时每市斤课税银一钱六分,按当时税收惯例,流通税占销售额的1/20,推算阿胶价格大致为每市斤三两二钱白银,折算到现在相当于每市斤4000元~6000元人民币。”
此前,同仁堂、太极集团和佛慈制药、康恩贝等上市公司高调进入阿胶市场,阿胶行业竞争更加趋于白热化。
对于阿胶等产品,其功效价值和品牌价值是价值的主要体现。同市场上其他门类的高档滋补品相比,阿胶还代表着中华传统医药文化,不论是投资者还是消费者,阿胶的发展都将促成共赢局面。特别不能忽视的是,对于任何商品,其价格是市场需求决定的结果。作为非必需品的阿胶,其常年的供不应求和旺季断货现象则说明了消费者对其价值的认同。
在资本市场上,东阿阿胶一直表现不俗,阿胶作为极具收藏价值的奢侈品颇受投资者认可。驴皮和阿胶作为中药材,在当今崇尚健康养生的文化氛围中,长期表现亦十分被看好。
阿胶自古就是历朝历代的贡品,李时珍称其为“久服轻身益气”的圣药自不用提,现代研究也不断揭示它的滋补价值。根据一份第三方研究机构发布的检测报告显示,与海参、鲍鱼等高端补品相比,阿胶的滋补成分综合排名第一,不过,其市场价却远低于干海参(每公斤3000元),以及干鹿茸(每公斤4000元)。此外,1克重的野山参能卖到上千元,1公斤虫草更是高达40万元,这显示高端养生市场需求日益旺盛。
显然,目前东阿阿胶的价格与价值依然不匹配,价格向价值回归是必然的。过去被低估价值的阿胶,将通过消费者的不断认知越来越得到认可。
科技创新中的“九朝贡胶”
今年80岁的刘绪香是同兴堂炼胶技艺第七代传人,自十几岁进入东阿阿胶厂,他像一个虔诚的修道者一样,在这里“修炼”了60年,并且还是现任东阿阿胶总裁秦玉峰的师父。
刘绪香的绝活是熬胶,而熬胶最难把握的是火候。开始汁稀时,如炼焦炭,要把煤大块大块地塞入炉中,大火急烹。随着皮汁转稠,火势也跟着渐渐转弱。到最后的关键时刻,阿胶将成,便要如炖珍馐,熄灭炉火,只靠辐射的热量慢慢熬制。
像刘绪香这样的老师傅还有好几位,在师徒制严格的阿胶行业内部显得难能可贵。
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工艺改造,是东阿阿胶从作坊式生产向工业化生产转化的关键。
阿胶生产延续数千年,历代炼胶人都习惯了火炉、大锅、铜瓢。但是,改变注定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工艺改造没有先例可循,每一步都是创新。”秦玉峰说。蒸球化皮机、切皮机、切胶机、刨胶机等,都是他们自己研制,使用技术也由他们自己探索制定。从传承到创新,阿胶开始有了现代的气息。
每年冬至时节,东阿县当地主要领导开启阿胶井,而传承人秦玉峰率8名老炼胶工,用木桶从阿胶井里取水,用系着红绸的扁担,将一桶桶井水挑到生产场地,倒入金锅,秦玉峰手捧火炬走至炼胶锅处点燃锅下桑木柴。当桑木柴熊熊燃烧起来,九朝贡胶的炼制正式开始。东阿县的公证人员在九朝贡胶工艺生产线旁进行了现场公证。
历经九天九夜熬制的“九朝贡胶”光透如琥珀,光黑如瑿漆,质硬而脆,断面光亮,酷似工艺品,使昔日皇家贡品重现当代。
传承历史的同时,东阿阿胶在阿胶行业内的科技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东阿阿胶拥有国内外顶尖的专家资源,始终站在行业内最高科技平台。2011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阿胶行业唯一的国家胶类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东阿阿胶为依托建立。
同年,东阿阿胶的阿胶原粉通过日本厚生劳动省最严格的质量检测,包括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细菌等在内的842项检测项目均为零检出。
千年阿胶遭遇“李鬼”:
真假阿胶“辩论会”
阿胶传承千年之后,却在近几年遭遇了信任危机——质量安全问题。因为阿胶疯长的价格使得许多人蠢蠢欲动,各种阿胶小作坊都开始制作阿胶。
2002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曾报道过某阿胶生产企业用马皮充驴皮生产阿胶的行为,使整个阿胶行业为之蒙羞并遭受损失。遗憾的是,此次曝光并没能使阿胶行业从此杜绝此类现象,以至于在2010年再次爆发了“闻名业内”的“六六事件”。
2010年6月6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记者进行了历时8个月的调查,发现一些阿胶小厂,违规使用多种皮料、甚至是发霉招蛆的下脚料熬制伪劣阿胶。问题虽然发生在个别厂家身上,但东阿阿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受国家保护的民族品牌,却同样遭遇冲击,有着悠久历史、人民群众普遍喜爱的民族文化精粹受到了很大伤害。
有媒体记者不久前曾专门到某地购买阿胶,对品牌繁多的阿胶产品印象非常深刻。除了出产正宗的“东阿牌”阿胶之外,还有出自一些乡镇数不清的打着“东阿产”牌子的阿胶小厂产品,由于具有一定迷惑性且价格相差悬殊,许多人便有意无意间买了小厂产品。不止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如今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一些小厂以马皮、猪皮甚至皮革下脚料冒充驴皮制造所谓的阿胶,外行人很难识别。
阿胶作为我国传统补血良药存在了2000多年,但一直到最近几年才传出造假事件。广东金康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浩涛分析说,这与最近几年我国高速发展的阿胶市场不无关系。“现在大街小巷都流行吃固元膏,而阿胶就是其最主要的原料。目前阿胶市场的每年增长幅度高达30%到40%,让本来已经比较少的原料驴皮一直处于供不应求局面,一些不法企业就开始用下脚料甚至不知道是什么动物的皮来做胶。不少厂商捞一把就走,导致市场比较混乱。”
■延伸阅读
阿胶、海参、鲍鱼,哪个更有营养价值?
阿胶、人参、海参、鲍鱼、冬虫夏草这些产品是人们心目中的滋补圣药。阿胶具有滋阴润燥,补血止血的功能,更是滋补保健佳品,久服可以轻身益气;鲍鱼,集珍、稀、贵、美为一体,以平肝潜阳,解热明目,止渴通淋的优异功能著称;海参作为一种名贵的滋补品,具有滋阴补肾、壮阳益精、养心润燥、补血、治溃疡等作用,对人体滋补强身的作用可与人参媲美。
这几种滋补品的营养价值和性价比究竟如何?
中国海洋大学著名营养专家、食品科学与营养学院院长、泰山学者薛长教授,历时八个月,采用现代先进技术,对东阿阿胶、海参、鲍鱼在营养及生物活性物质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事实证明阿胶的营养价值毫不逊色于海参、鲍鱼。
在对正常小白鼠进行补血养血的功能性检测研究中,薛教授以蛋白含量为计算标准,设定所用受试物剂量的蛋白含量分别为375、1125mg/Kg·bw。经测定,阿胶中蛋白含量最多为75.04%,海参为74.12%,鲍鱼为64.3%。活性检测指标包括外周血像:白血细胞、红血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骨髓有核细胞数。
通过对外周血象的检测表明,各剂量的阿胶、鲍鱼和海参均能显著提高正常小鼠外周红血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说明阿胶、海参、鲍鱼均有促进正常小鼠红细胞生成和血红蛋白合成的能力。
对骨髓有核细胞数的检测:低、高剂量的阿胶和海参,高剂量的鲍鱼均能显著提高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阿胶、海参、鲍鱼的骨髓有核细胞数分别提高了33.2%、27.3%和9.9%。骨髓有核细胞数代表骨髓的造血能力。从三种受试物的最低起效剂量和作用效果分析,对正常小鼠的补血效果阿胶优于海参、鲍鱼。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的深入分析,与参鲍相比,阿胶在多不饱和脂肪酸方面占据首席优势,在补血养血方面,较之参鲍,阿胶更胜一筹,这更加印证了阿胶作为补血圣药的地位。
一头毛驴的“旅行日志”
近日,本刊记者走进东阿阿胶厂区,从毛驴养殖到驴皮“修治”,再到成品出厂,探寻一张驴皮究竟是如何成为阿胶的。
□本刊记者 杨百会
昂贵的种驴
这是一头体型庞大的公驴,几近于马。经它参与繁殖的毛驴,不计其数。单从它每天产生的精液来讲,市值1000多元。
在位于东阿县的国家黑毛驴繁殖中心,它被看做驴中之王,市值可达3万多元。
12月9日,本刊记者在该基地看到,庞大的场地里建起了十几个驴舍,差不多都是标准间,待遇优越,有很多毛驴在悠哉地“散步”。据基地的技术员于杰介绍,繁殖中心占地200亩,共有母种驴150头,公种驴34头,每年能繁殖出约90头小驴,“我们采取了细管冻精技术,冷冻的优质驴种将被送往全国10个省份的20多个繁育基地,用以繁殖种驴,改善当地驴的品质。”毛驴的生活水平很高,只吃墨西哥玉米。
从养殖环境、条件以及原料的选种开始,整个养殖过程进行全面控制。建立了全产业链的可追溯系统,每一头驴的皮下都植入一个芯片,它的母亲是谁,父亲是谁,都要建立档案。
阿胶的生产依赖驴皮,但由于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传统农畜功用的毛驴数量急剧减少。据《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数据,从上世纪90年代起,家驴的存栏量以年均26.71%的速度递减,如今,很多农村都已“驴踪难觅”。于是东阿阿胶开始自己养驴。
东阿阿胶进军养殖业,首要目的是保证极品阿胶的原料资源——乌头驴。没有乌头驴皮,就没有正宗、纯正的好阿胶。
从2002年开始,东阿阿胶实施“以肉谋皮”策略,大力打造上游毛驴养殖产业,通过基地公司和驴产业研究所向当地农民提供种驴和成熟的养殖技术,并负责回收活驴。
十几年来,东阿阿胶在发展商品驴产业中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第一个成立驴产业专业研究院,第一个投资建设驴的专业屠宰企业,第一个建设阿胶原料GAP基地等。并且,在工业化条件下,保留农耕时代原生态的养驴方式,用“3年出栏一头驴”的慢养方式保持了原料的自然品质。
“修治”驴皮
有了优良的驴种,接下来该处理驴皮了。传统手工制作阿胶的工序层层流转,就像一篇美文,讲究的是起承转合,丝丝入扣。
中药的生产工艺,用文雅的古典术语说,叫修治。这阿胶的“修治”,端的是精深复杂,大致说来,不可或缺的程序就有十几道之多。依次为泡皮、刮毛、焯皮、化皮、靠汁打沫、过滤、沉淀、出胶、切胶、晾胶、翻胶、擦胶。整个“修治”过程中,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则满盘皆废——制作出的阿胶成为废品、次品,不可用了。
关于泡皮、刮毛、焯皮,清代浙江山阴人金埴在其《巾箱说》中记载道:“制阿胶之法:至冬取皮浸河一月, 刮一毛涤垢,务极洁净。”做好了这一切,然后将极洁净的皮子运回作坊,加以切割,进行烹煮。
食品药品企业长寿的基因就是产品安全有效,做产品要跟做人一样厚道。东阿阿胶的原料是农副产品,上游原材料的安全对企业而言生死攸关,阿胶行业被曝光的两次重大事件都是因为原料而起。现在,东阿阿胶开始建立全过程溯源的质量追踪体系,打造全产业链模式,主要是对质量有一个全程的把控。
在全产业链上游,东阿阿胶在国内建立了20个毛驴养殖示范基地,搭建原料收购网络,实现了产品质量全过程可追溯。
在产业链中游,东阿阿胶强化产品质量控制,率先在行业采用清洁化的驴皮前处理工艺,使驴皮前处理机械化、连贯化、清洁化,确保原料最大限度去除杂质;其发明的“阿胶杀菌干燥机”,能够有效控制杂菌;东阿阿胶从原来的木质晾胶床到晾胶车的现代晾胶工艺创新,使晾胶均匀,透气性好;现代浓缩新技术的应用,有效增加阿胶特有的香味,杂质降低20%;他们潜心多年分析优秀老胶工在关键工序火候控制最佳点的30多项技术参数,采用现代技术进行工艺固化,确保每一批产品都传承了最佳品质。
在下游终端服务环节,东阿阿胶正在实施从健康产品提供者向健康服务提供者转型,健康管理连锁店将成为“十二五”期间着力打造的经营业态,在这里,消费者可以了解阿胶的文化、价值、功效和使用方法,得到的不再只是产品本身的价值,还有更多的附着于产品之上的文化价值。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