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林书豪:关于梦想的两种基因

2012-03-06 14:14 未知/ 杨百会 丁爱波 /

  在变身“林疯狂”之前,亚裔美国人林书豪所能打动的也许只有哈佛的校友和家乡的球迷。

  从一个乏善可陈的黄种新秀,到让全纽约甚至整个美国亚裔圈都为之疯狂的NBA明星控卫,林书豪只用了一个星期。在未成名之前,他不曾改变自己,用勤奋和坚韧孤独等待,在一朝成名之后,他改变了整个世界,并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梦想的两种基因。

  “常青藤”里的伟大故事

  船在普利茅斯靠岸,随后便是漫长的冬季,奄奄一息的41个人,半年内死了一半。剩下一半活人,其中的一个名叫哈佛。

  这是一个发生在300多年前的故事,没有美国,先有哈佛。哈佛是美国的象征,当下火热的林书豪则成了哈佛300年校史上不大不小的一枚标签。要知道,上一位在NBA效力的哈佛毕业生还要追溯到1953-1954赛季的艾德·史密斯。

  值得一提的是,林书豪最初的选择并不是哈佛。在加州出生长大的林书豪,高中时打球的场馆就在常青藤联盟大学——斯坦福大学校园的对面。斯坦福一直是他梦想中的大学。但在他申请大学时,反倒是东部的哈佛和布朗向他承诺了在校篮球队中的位置。

  林书豪曾回忆,斯坦福的教练不愿给他篮球奖学金,当对方的助教询问他是否愿意成为非奖学金球员时,他甚至懒得去接电话。“我没法为自己不信任的人打球。”林书豪如实告诉自己的高中教练迪彭布鲁克。

  在哈佛的四年为林书豪奠定了未来闯荡NBA的基础。林书豪连续两个赛季入选常春藤联盟第一阵容,并率领哈佛男篮改写了球队历史上的多项纪录。

  但哈佛的学历并没有给林书豪在2010年NBA选秀中带来什么优势,NBA一向对常青藤联盟的毕业生兴趣不大。这也不难理解:常青藤联盟学校偏重学术,并没有专为运动员设立的奖学金,所以他们的毕业生中也很难有出类拔萃的运动天才。

  幸运的是,林书豪获得了随达拉斯小牛队参加夏季训练营的机会。凭借在训练赛中的出彩表现,林书豪赢得了家乡球队金州勇士的两年合约,成为NBA历史上第四位亚裔,第一位华裔的本土球员。

  2011年12月,短短的两周时间内,林书豪经历了人生中的跌宕起伏,先后成为金州勇士和休斯顿火箭的球员交易的牺牲品,直到最后一刻才被纽约尼克斯招入队中。

  陷入职业生涯低谷的林书豪对自己能在纽约呆多久没有一点把握。他甚至没有去租公寓,而是跑到在纽约大学读医学院的哥哥那里睡沙发。在对新泽西网队比赛的前一天,因为回纽约晚了,他干脆去队友菲尔德斯家里对付了一夜。林书豪后来开玩笑说要买下菲尔德斯的沙发,因为他的命运从第二天开始了转变。

  后来的事情无须赘述,在另一段被广为流传的视频采访中,记者问科比,可以给林书豪什么建议。输球的科比没好气地爆了粗口:“没他妈的什么建议,(林)都快得40分了。”

  运气不足以解释林书豪的成就。他的大学教练阿玛克说,“他需要点运气吗?当然。但当机遇来临时,他做好了准备。这个孩子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整个人生都在为之奋斗。”科比也表示,“球员都不是凭空诞生的。如果你去回顾一下,会发现他的球技一开始就在那里,只是从没有人注意到。这是个伟大的故事,是坚韧与勤奋的最好证明。”

  一个基督徒的“快乐篮球”

  事实上,多元化的美国社会造就的就是林书豪的多重身份:亚裔、华裔、哈佛生、NBA球员,以及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基督徒。

  正如你会看到,林书豪的推特或新浪微博上,经常出现“上帝”的字眼,林书豪三兄弟的名字—大哥Joshua、三弟Joseph和他Jeremy—都源于《圣经》人物的名字。

  美国某福音派门户网站曾与林书豪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问:“作为基督徒,你感觉自己和其他NBA球员不一样吗?”

  答:“当今社会过多地关注于个人得失,某种程度来说你得掌控各种琐事。但为上帝比赛意味着你不用考虑得分、数据,只需竭尽所能,上帝自会决定胜负、决定你是否打得好。我尽力做好准备,比赛中的每一分我都将遵循上帝指引……”

  亚裔的身份仍然或多或少给他造成了某些困扰:在哈佛打球时,有球迷冲他喊过“回到中国去”、“交响乐队在校园另一头”;到尼克斯之后,麦迪逊广场花园的安检人员还经常问他是不是训练师。在公众的固定思维里,东方面孔与职业篮球之间仍然有一条鸿沟,需要更多像姚明、林书豪这样的人才能填平。

  在林书豪之前,姚明代表了亚洲。但林书豪不是姚明第二,姚的角色是中国的,而林的角色才是美国的。对美国亚裔群体来说,林书豪的经历给了他们自信和勇气去跨越过去的障碍,在陌生的领域寻求突破,就像张德培、伍兹和关颖珊曾经和正在带给他们的启示一样。

  面对球场上的侮辱和挑衅,林书豪回忆自己年少轻狂时总是设法回击,设法证明对方是错的。他说当自己慢慢领悟到《圣经》要义时,便不再为那些辱骂心烦意乱。“当你不再还击时,这就是一个展现上帝恩典的好机会。”

  当林书豪以一个韦德式的暴扣技惊四座的时候,我们真的不敢相信林书豪黄皮肤黑眼睛的DNA……当上一场比赛林书豪投中最后的那记三分球的时候,小伙子夸张的嘴巴和搞怪的舌头告诉我们,林书豪在享受比赛。在那一刻,他嚣张的接受了球迷们的膜拜,这是一段关于收获、关于快乐的传奇。

  即使如此,球迷们突然而至的期待还是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一度林书豪觉得自己是为了取悦球迷而比赛。他说,直到有一天终于明白,正确的比赛态度不是为了他人,也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自己的信仰。

  “我不再感到压力,因为我想我不是为了他人而比赛。可能听起来有点残酷,但这是事实。”

  中美异途:当马丁·路德·金博士说出“我有一个梦想”的时候,我们却不得不说,请给我一个希望

  关于血统和国籍之后的争论在林书豪成名之后变得热烈起来。考察这种林氏狂欢的背后,我们能够发现,这其中充满了意蕴复杂的民族想象。

  一个最简单的问题被提了出来:假如林书豪生在中国……我们开始冷思考:为什么林书豪如此不良的身体条件居然能震撼NBA?

  如果在中国,由于林书豪上了中学海拔才1米6,不可能让他进入校队,校队不是表现身残志坚的地方,只有埋头读书背单词考大学。即使他顽固不化大义凛然地打篮球,也不可能作为篮球体尖生被大学录取,中国的大学主要招过气的国家或省队队员。大学不负责将队员培养成CBA,而是将前CBA培养成获取荣誉的工具。所以,他在中国篮球界绝无出头之日。

  幸好,林书豪是打篮球的,如果踢足球,那他要么进不去,要么进去了也被毁了;进球队要给教练入门费,好不容易恩准,成了一名光荣的足球队员,吃喝嫖赌成了基础课,打假球成了必修课……

  林有一点最应该值得中国青年们学习,他是哈佛大学的大学生,上帝,这是一所全英国大学都嫉妒的大学,而且林还在保持书本知识的学习下,成为NBA的职业球员。这一点,恐怕是中国年轻人难以做到的。

  中国的运动员们,为了奥运会金牌,通常都是在专门机构里,整天整月整年地进行训练,他们只能放弃对知识的学习,把全部精力放在对肌肉的锻炼之中,并有可能在退役之后,除了满身伤病,一无所有。这时,他是否还能像当时站在领奖台上一样说:感谢国家……

  当然,如果现在享誉NBA的林书豪是中国国籍拥有者,除了不能获取妇联的荣誉,其他的荣誉都有可能被铺天盖地强加在他身上: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运动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幸好,他生在美国。按照美国梦的契约逻辑,起点低、身体差的他就存在成功的可能,而在中国,要想成功,则很难遵循中国梦的书面逻辑。这个梦里有着更加复杂与隐晦的潜规则,一个弱小的个体很难在中国梦的地图上寻找到自己的坐标。

  这最起码是林书豪在体育层面给我们的一种启示:与中国梦相比,美国梦不仅仅属于美国,更属于许多弱小的个体。所以,如果我们要让中国梦与美国梦一样值得我们每个人去追求的话,那么,它就不应该仅仅是以一个国家的名义而存在,它更不应该以牺牲个体的权利与健康来实现整个国家的强大与“梦想”。

  两个梦的比较其实很简单,美国梦属于个体,而中国梦却是属于集体——至少,过去、现在是如此的。因此,当马丁·路德·金博士说出“我有一个梦想”的时候,我们却不得不说,请给我一个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