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韩复榘与何思源、梁漱溟的二三事

2010-07-24 14:44 《齐鲁周刊》/ 熊苇杭 /

当军阀遇到大儒——


 重视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是韩复榘督鲁期间两项重要的施政措施,这两项措施与两位著名文人密不可分——何思源和梁漱溟。

 

土包子和留洋生:“惺惺惜惺惺”


    在两人交好之前,韩复榘一度以为何思源是“蒋介石的人”。


   1930年9月,韩复榘由河南省政府主席调任山东省政府主席时,新省府班子基本上都是他由河南带来的原班人马,只有教育厅长何思源与南京方面关系密切,又是蒋介石“钦点”的。


   起初,与蒋忤逆的韩复榘对何也心存戒心,态度十分冷淡。由于财政困难,韩复榘欲削减教育经费。何思源愤而面见韩复榘,态度强硬:“教育经费不但不能减少,以后每年还要增加。”“这不是我个人的事,事关后代青年。主席要我干,就得这样,不叫我干,我就走路!”行伍出生的韩复榘非但不恼怒,反而站起来和颜悦色地说:“决不欠你的教育经费,你放心吧!”


  不打不成交,韩复榘与何思源从此反倒成了朋友。韩非常赏识何的耿直和勇气。何则发现“和韩复榘相处很容易,向韩直攻是有效的,对他要爽快些,说话不要转弯抹角。韩复榘虽然好明杀人、暗杀人,但他不是阴险的人。”尽管如此,韩复榘周围的人还是不能容忍何思源的存在,非要把他从山东挤走不可。几位省政府委员联袂面见韩,强烈要求将何撤职。韩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全省政府只有何某一个人是山东人,又是读书人,我们还不能容他?不要越做越小,那样非垮台不可!”


  关于何思源,还有一则轶事。有一次他因上班迟到,韩复榘要责打他20军棍。有人劝说:“何乃文官,如何用军棍打呢。”韩复榘说:“不打也得罚。罚他把省政府礼堂扫一遍!”于是何思源就到礼堂扫起地来,有人戏曰:“何思源斯文扫地矣。”这大约可以看作“斯文扫地”这则成语的生动诠释。


  韩复榘在任期间,对教育工作,总是放手让何思源去做,而且没有向教育界安排过一个私人,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何思源说:“以后在我和韩复榘同事的八年中,除原有学校大大增加班次外,还添设了一处医学专科学校,一处高中,八个乡村师范,几处初中和职业学校。此外,我还扩充了省立剧院用费等于两个后期师范,筹备国立山东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名为国立,其实经费几乎完全由山东省支给。因此,教育费每年增加,到了1935年,为普及义务教育,又大大地增加了一笔经费。山东省库从来没有欠过教育经费,韩复榘履行了他的诺言。”


  1938年,韩复榘在开封被蒋介石诱捕后,为搜罗韩的罪名,蒋曾召见何思源,问:“韩复榘欠你多少教育经费?韩复榘是怎样卖鸦片的?”何不肯落井下石,直言道:“韩复榘从未欠过教育经费,也并不出卖鸦片。”


   
唇亡齿寒的“乡村建设运动”


  《梁漱溟晚年口述:这个世界会好吗》中有关于韩复榘的回忆,“很谦虚”,是韩复榘给梁漱溟的最深刻印象。


  1922年,当韩复榘还是冯玉祥手下的一个团级将领时,就在北京南苑听过梁漱溟的演讲。从那时起,韩复榘对这位现代大儒就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但那时,梁漱溟并不认得台下这位军官。直到1929年,在华北考察乡村建设的梁漱溟应邀参与河南村治学院的创办,得到时任河南省政府主席的韩复榘大力支持,两人的正式交往才由此开始。


  1930年轰动一时的、由梁漱溟主持的山东“乡村建设运动”正是在韩复榘的支持下搞起来的。当年11月,当原河南村治学院副院长梁仲华与韩复榘面谈后表示,愿意接受韩复榘的邀请,并请梁漱溟一起来山东搞乡村建设,韩复榘十分高兴。他曾经说过:“军队需要整理,不整理早晚要垮;政治也需要改革,不改革也是早晚要垮的。”因此韩复榘对部下发出呼吁:“我不会改革,请梁先生帮我们改革吧!”


  仅凭此前的接触,梁漱溟对韩复榘已经颇有好感。但他仍然不敢肯定这是不是一个真正的机会。两个月后,犹豫的梁漱溟来到济南,韩复榘专门设宴款待。席间,韩复榘对梁漱溟等人来山东搞乡村建设表示热烈欢迎,同时十分爽快地拨给梁漱溟10万元活动经费,至于实验地点则任其挑选。宾主相谈甚欢,梁漱溟心中释然。


  尽管得到了韩复榘的鼎力支持,梁漱溟等人却不希望乡村建设实验受到省政府太多的“关照”。他们提出了这样几条实验地点选择标准:地理位置离济南较近,但又不能太近,交通必须便利;社会结构要有代表性,政治上没有太大的干扰。


  梁漱溟后来回忆说,众人一致决定到邹平去。


  在山东,韩复榘是梁漱溟完全的“靠山”,韩复榘对梁漱溟非常尊敬,称之为“梁先生”,从不直呼其名。在有关乡建工作方面可谓言听计从。他甚至在一次省政府纪念周上的讲话中公开承认:“我就是迷信梁先生。”韩复榘不仅聘梁漱溟为“政治高级顾问”,而且对其乡村实验有求必应。当邹平国民党党部反对梁漱溟时,他立即下令将其关闭;当梁漱溟主持杏花沟疏浚工程遇阻,他立即派一个旅士兵协助完成,甚至用皮鞋抽打拒不协助的长山县长袁明谦。


  1937年11月29日,济南城外千佛山,梁漱溟和韩复榘进行着一场艰难的谈话,他希望说服韩坚守山东,组织军民抗战。此时,日军已迫近黄河北岸,远程炮弹越过济南城区直打到千佛山脚下。但韩复榘去意已定,当韩复榘为了保存实力,将壮丁、枪支和钱款一应带走时,不仅彻底毁灭了梁漱溟的希望,更引起民众的不满,使“乡建派”声名狼藉。


  此时,梁漱溟可能更能体会到,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从事种种社会改良实验的艰难与艰辛。1938年1月24日,蒋介石以“丧师失地”等罪名将韩复榘处死,为时7年多的蒋韩矛盾画上句号,同时落幕的,还有梁漱溟苦心经营7年的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