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捧红了张悟本们?
肺癌不见得和抽烟有关,而是吃辣椒吃出来的;勉强吃早餐可能引起疾病;吃生泥鳅可以增强体质;喝酸奶会让血管堵塞……最近几年来,随着一位位民间大师的爆红,一个个奇谈怪论被抛出,一本本食疗养生类书籍畅销。
这些被冠以“太医”、“美国博士”和“中医世家”的高人们开始频频出现在电视上,有着“最美女中医”之称的李智,“手到病自除”的杨奕,“不生病的智慧”的马悦凌,“能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的张悟本……
由此,一个重要问题自然产生,为什么中国会频频产生“养生教主”?
概言之,没有社会的需求和造势,是不可能有什么教主之类的人物和社会热潮出现的。是怎样的土壤在滋养着他们?在科学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的主流文化的今天,这些从故纸堆里搜寻出来的理论,为什么还有这么大的市场?为了不让前赴后继的“养生教父”们误尽苍生,我们需要做什么呢?
电视之殇和媒体的尺度:制造“大师”的直接推手
2009年初开播的《养生堂》是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一档品牌栏目,捧红了一批“养生名家”,不少嘉宾在主讲过几期节目后一号难求、慕名前来寻医问诊者大增,出版的养生书籍也常常成为畅销书。
《养生堂》仅仅是众多电视台的众多养生节目中的一个,无数个让人目不暇接的“大师”正在媒体为他们铺设的舞台上“跳舞”。
“按目前的表现,张悟本后面应该有个文化公司帮助他运作。”北京一文化公司负责人说,有很多电视节目除了制作团队外,背后还有一个招商团队负责商业运作。
“在一些大的电视台做保健养生节目,嘉宾一般都要给电视台付费,这就好像真人秀一样。一期节目的价格,一般都在十几万到二十几万。”该负责人介绍,嘉宾通过电视走红,付出很快成倍地收回。文化公司帮他策划后面出书等活动,从中收取不菲的策划费用。“老百姓很有热情地埋单,电视台、嘉宾、文化公司三方获利。”
张悟本当初的名气不大,但他却懂得傍上人民日报出版社这样的权威出版社,为其出版了一本书《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而图书策划人贺雄飞也被指张悟本幕后的直接推手。最近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先后发表两篇博客,称张悟本不是骗子,不应将其一棒子打死。
而在全国收视率领先的湖南卫视《百科全说》里,张悟本在央视制作团队精心创作的《大国医道》的《食疗篇》担任主讲,做了30集专题片《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就这样,张悟本的“绿豆理论”在权威的媒体传播下发扬光大。
张悟本成名之路的每一步都与媒体密切相关。依托电视的高收视率,张悟本有了更大的展示平台,从面向小范围的读者,到面对广大受众。
为了迎合大众对“神医”的盲目崇拜,有些媒体往往模糊了广告与新闻报道的界限,把医学讲座、报道做成了“神医”的广告。著名打假斗士方舟子说:“它们未必都是付费广告,只不过‘神医’善于吸引眼球,媒体为了追求收视率、销售量,甘愿免费为‘神医’做广告,甚至反过来向他们支付报酬。”
张悟本现象并非个例。近年来,在图书市场上,健康类图书年销售额涨幅超过20%,远超图书市场平均10%的增幅。一些养生专家频频在媒体露面,风头毫不亚于娱乐明星。在利益驱动下,没有任何中医临床知识却在电视上谈中医养生并出书的大有人在。
“利益群体成为‘养生热’的幕后推手。”某书业市场研究专家表示,“养生大师”的大红大紫与出版社、媒体、经纪人们的极力推销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