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名剧的“杯具”大年

2010-05-14 20:31 《齐鲁周刊》/ 本刊编辑部 /

  2010年,对中国电视剧来说,完全可以叫“四大古典名著翻拍年”:新版《三国》已于5月2日开始在四家卫视播出;张纪中的新版《西游记》在紧张制作中;新版《水浒》在拍摄中,估计6月初就要杀青;李少红的新版《红楼梦》,将于6月份在多家地方电视台播出。


 


  翻拍新版四大名著的影视片方各有不同的壁垒,因为他们各有各的算计及遭遇。

 

当西门庆华丽转身为“文化产业英雄”,还有什么不能GDP?


  潘金莲寂寞了,唐僧恋爱了,就连张飞也长出了一对可爱的小酒窝?


  四大名著高调出场,无一例外地“未拍先红”。然而,这番鼓噪仅仅是开始,同步启动的名著戏势必会在不远的将来同步登场。到时候,荧屏上很可能出现曹操方唱罢、宝玉就出场的顺序,或者武松在央视开打、唐僧在地方台取经的场面。


  经典不是死的,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重新理解。事实上,也没有什么方式能比电视剧更加形象直观、辐射宽广地普及经典,但翻开报纸就是名著剧组的是是非非,打开电视就是水浒、三国的捉对厮杀,肯定不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没有当代人的理解,当代人的主体,则历史不仅没有意义,而且不可能被理解。其实,当代人完全有权利借名著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


  然而,当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其腌臜乱相,世人少见。


  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中,人们看到的似乎更多是市场环境造成的文化产品——所以淫贼西门庆也华丽转身成为被追捧的文化产业英雄。


  当《水浒传》变身为《105个男人和3个女人的故事》,还有什么不能GDP?


  
没有伟大的作品,只有平庸的年代

 


    “时间是在往前走,但影视工作者的艺术水准一定是在进步吗?未必!”一位在天涯论坛上激烈批评新版《红楼梦》的网友表示:看看当年那部电视剧的顾问名单,王昆仑、王朝闻、朱家溍、成荫、沈从文、启功、吴世昌、周汝昌、曹禺……现在,找得到这样的阵容么?一个叶锦添就被奉为大师,而你知道丫在接受采访时说什么?——大观园的那些女人平时没事做,就是等着男人看的。


  如果以商业为标准来衡量,这一切无可厚非。影视剧只是文化产业中的一类商品,而片商要做的就是尽力规避风险,寻求最高利润。中国电视剧创作实力本就薄弱,无法推出像美剧《越狱》那样富于科学含量和想象力的作品,而请人原创剧本等于是平地起楼,费心费力不说,将来的收益完全无法预知。


  在商业主义的大旗下,我们的传统经典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媚俗者所把持。对此,有一个贴切的形容为“名著的被囚”——确实如此,插上商业的草标,经典无疑便形同于被囚禁了。山寨还是那个山寨,庙堂还是那个庙堂,只是人心不再,更多的是名利拨弄的恣意胡来。


  而从另一方面来讲,似乎商业成功成为了艺术的原罪,而坚持艺术就意味着对观众的高姿态,事实当然并非如此;一味向老祖宗搜寻灵感,是否意味着现实资源的匮乏?事实亦非如此。其实深究起来,电视剧、电影的平庸并不在电视剧、电影本身,当几乎所有艺术表面争奇斗艳,暗地里却万马齐喑,一切则显得可悲可怜可以理解。
 

  没有伟大的作品,只有平庸的时代。从这一方面来讲,被囚的不仅仅是名著,还有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