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海地人在中国

2010-01-22 10:14 《齐鲁周刊》/ 陈君 /

  家乡遭难,留学生沃尔特决定不回家,“等到两年后毕业吧,我学的是建筑,回国后要当建筑师,给太子港建最坚固、最漂亮的房子”。

 


 

 

留学生觉得在中国很幸福


  “在中国的海地人很少,我的朋友也很少。”戴着黑边眼镜的沃尔特说话声音不大,很腼腆。3年前,他获得中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考取天津大学建筑设计学院,学习土木工程。


  据海地驻中国贸易发展办事处代表多尔纳瓦尔·让·沃尔纳介绍,在华的海地学生大约有30多人,大部分都是靠拿奖学金来中国的,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高校读书。


  “每月1400元的奖学金,够花了。吃饭在食堂,学校管住宿,挺好。”沃尔特说,他们不像一些发达国家的孩子一样,到处游玩、旅游,他们很少离开学校,很守学习纪律和学校的规矩。


  在中国期间,很少有海地学生回家探亲,他们多数人家里都不富裕,机票又太昂贵,奖学金远远无法负担。


  天津大学的留学生都住在一个叫留园的集体公寓中。每到节假日,宿舍里往往只剩沃尔特一个人。不过,两个多月前,情况发生变化。2009年10月,海地青年古普塔来到天津留学,他和沃尔特住在同一个宿舍,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古普塔只能说法语,英语不会,汉语更不会了,沃尔特一直给他当翻译。


  沃尔特已经习惯了在中国的生活,他最爱吃的中餐是鸡蛋炒米饭,“这个口味很适合我们,和海地的味道差不多。只是,这里的冬天太冷了。”


  校园生活很平静,学校有时组织一些外国留学生参加活动,沃尔特不会缺席。去年寒假,他随中国同学去青岛旅游,留下难忘记忆。而今年寒假,地震噩耗让他再也没有心情娱乐了。一连几天,他沉默寡言。


  沃尔特说,他是从电视新闻中了解到地震消息的,“当时我都急死了”。他反复给家里打电话,但一直没有拨通。直到16日早晨,家人终于来电话了。


  “什么都没有了,没有衣物,没有食品,甚至没有水。”沃尔特的声音有些哽咽,“想到他们这样,我还在中国生活得这么好,我很想回去,但没有钱。家里本来就很穷。”沃尔特说,他们正在联系慈善机构,希望筹措到一些物资,帮助家乡。


  “中国和海地并没有正式外交关系,但还是给我们提供教育机会,我真的很感激。”沃尔特说,“现在,海地更需要很多人来帮助。医药、食品、帐篷是最需要的。”1月16日中午,中国政府向海地提供的首批约90吨、价值1300万元人民币的人道主义救灾物资自北京启运太子港。

 

贸易代表希望和中国多合作


  海地驻中国贸易发展办事处是中国民众接触海地最直接的窗口。它设在北京外交部国际公寓一处静谧的办公室里,外面没有挂牌子,蓝红相间的海地国旗和汉字标识提示着这里是“海地”。  


  1997年1月和1998年2月,中国和海地分别在对方首都互设贸易发展办事处,某种程度上扮演着“使馆”职能。中国主要向海地出口化工产品、塑料和橡胶制品、服装、贱金属及制品、机电音像设备和汽车零配件等,从海地进口废钢铁等。


  去年4月,海地贸易代表沃尔纳偕同海地贸易公司代表访问了宁波,对那里的文具和汽配行业兴趣浓厚。“我们两国的经济合作前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沃尔纳对记者说。


  沃尔纳也是在北京时间13日早上7点从电视新闻中得知强震消息。由于当地通信中断,无法直接与家人联系,他辗转让一名在迈阿密的朋友亲赴海地,查访家人。朋友用从美国带去的手机于当天晚些时候打回电话,告之家人平安,这才让他略放下心来。


  从那时起,沃尔纳就开始“战时状态”,慈善救援机构联系,帮助留学生联系家人。他反复劝说留学生,现在不是最好的回国时机,他们需要继续学业,国家的未来需要他们。


  这几天,最令沃尔纳感动的是,关心海地的中国朋友越来越多。“我每天都接到很多问候电话,大部分是普通人。”沃尔纳说,14日上午还有一名中国女士拿着许多口罩来到办事处,说要尽绵薄之力,但他也无法转递,只能让她捐给中国红十字会。


  中国政府对海地灾情的反应异常快捷,也令他惊讶。沃尔纳也期待着,中国政府能继续帮助海地进行灾后重建,“我们两国加强经济合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搞好关系,这是我的愿望。”


  留学生沃尔特决定不回家。“等到两年后毕业吧,我学的是建筑,回国后要当建筑师,给太子港建最坚固、最漂亮的房子。”

  据海地官方数字,未来5年,将有100万年轻人进入就业市场,被舆论惊恐的称为“就业海啸”。沃尔特没有这样的压力,“中国帮助海地培养人才,毕业后回国,国家会安排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