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力,百年亮剑
12月24日,中国社科院发布2010年《国际形势黄皮书》,对11个大国的综合国力进行评估后认为,在军事指标上,美国、中国和俄罗斯位列三甲。
社科院这份《国际形势黄皮书》在2009年即将结束的时候出笼,“中国军力世界第二”的论断无疑挠到了我们的痒处,而其所具有的半官方背景则使该表述在权威性之外平添许多额外意味。
一个捱够了别人老拳的民族总有一种情结无法释怀,100多年来的血火烙印仅靠时间恐不能磨蚀,它需要的是一种现实的强有力的支持和改写。
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大阅兵,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这个曾经最强大的东方民族的亮剑。
1895—1930:“打胜定远”竟成为日本海军官兵的口号,“捕捉定远”也成为日本儿童的游戏
当年苏联卫国战争中,红军士兵颇为罗曼蒂克地把新研制的大炮命名为“喀秋莎”。殊不知半世纪之前的天津小站,刚刚摸上“洋枪”的河南新兵王大春也于枪柄上歪歪扭扭刻下了心上人的芳名。小站作为中国军力史上的一个重要坐标以一种偶然又必然的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
1889年,美国海军呈交总统的报告还认为当时中国海军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九位,排在美国和日本之前。难怪李鸿章也曾沾沾自喜:“综合海军战备,尚能日新月异……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可动摇之势。”更为绝妙的是他在购买进镇远、定远两艘铁甲战舰之后,竟异想天开派它们出访日本,以展示军威,以期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海防意图。后来“打胜定远”竟成为日本海军官兵的口号,“捕捉定远”也成为日本儿童最爱做的游戏。果不其然,甲午一战,号称世界劲旅的北洋水师“如玻璃般支离破碎”。
惨败于弹丸小国的事实像一颗钉子钉上大清国之心,更严重的是天朝大国的自尊心被轻轻踩在脚下揉了又揉。于是才有了1895年3月料峭的春寒里,原广东按察使胡燏棻奉命于小站“主练兵”,随后袁世凯接手扩编。据胡燏棻给慈禧上的奏折称:“此次创练新军,一切操练章程,均按西法办理。”
近代新军由此破茧。其后办理新军一度成为王朝的时髦和美丽肥皂泡,但时局变化之迅疾并不容这场风花雪月的美梦久做。1900年八国联军区区两万人长驱京都,清廷仓皇鼠窜。这次新军军力“亮剑”草草收场,留下的无限唏嘘只能飘入小凤仙与蔡将军的家国遗韵。
但由“小站练兵”衍生出的北洋军阀割据却主演了20世纪前20多年中国历史舞台上所有风云际会的大戏,直到“仿俄国”采用苏联红军建军原则成立的黄埔军校出现,才在“野蛮生长”的气息中宣告了中国军力的又一次新陈代谢。尤其是其所开创的党代表和政治工作制度为以后国共军队广泛采用,成为军力软实力最重要的代表。
1931—1945:毛泽东直呼:“129师有个王疯子,敢打没有命令的仗,很好!”
中国人对自己的东邻所持有的复杂情感可能永远无法辨析清楚,被邻居打得鼻青脸肿还得摆出一副谦虚的模样前去“讨教那些打了自己的招数”。甲午海战后一批批留日学生踏波东瀛,到1908年赴日学习陆军者就“已不下一千余人”,其中亦不乏日后的显赫将帅。于是在中日战史上出现这样情景便也不足为奇了:校友甚或同桌从日本的军校打到中国的沙场。
1942年八路军新四旅旅长王近山在韩略村伏击战中全歼了一个日军战地观摩团,当时他正走在去延安的路上,碰巧遇见这伙趾高气扬的采风者,在没有做任何请示的情况下就跟日军“擅自”开火。过后毛泽东直呼:“129师有个王疯子,敢打没有命令的仗,很好!”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对日军精锐据守的县城悍然发动攻击,牵一发而动全局,导致整个华北战局为之大变。这个以“王疯子”为原型的军人形象甫一出现就以其铿锵有声的“亮剑精神”折服了观众。
但那场中日之间的战争双方军力终究不可同日而语。国防大学教授李大光曾对中日战争做过细致研究,“中国军队用轻武器和日本的飞机、坦克作战,这就是当时军力的对比。”1936年有一个统计,钢产量日本是640万吨,中国不足千吨,这个差距很悬殊。日军侵略中国之初,可动员的军人为448万,而中国的数量只有200万,且训练素质天差地别,日军还拥有2700多架战斗机,中国只有少得可怜的300架。其生产的零式战斗机和航母连美国人也怕它三分,日军所采取的海陆空多军种的联合作战,也为中国军队望尘莫及。
李云龙和楚云飞们的敢于“亮剑”说到底不是拼的军力,而是建立在民族大义基础上的一种必胜的理念,说白了亮的就是一种“精气神”。
1950—2009:难道中国军队停留在60年前骡马拉大炮的水平,就是最安全的吗?
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式上出现最多的是步兵、骑兵,只有少量的炮兵、装甲兵。中国陆军的现代化程度很低,源自解放区的国防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武器装备五花八门,出自十几个国家,当时通过天安门广场的“功臣号”坦克就是1945年缴获的第一辆日式坦克。有个细节耐人寻味:检阅途中一辆装甲车驶到天安门西侧,因机械故障熄了火,后面装甲车里的战士急中生智,开上前去把开不动的装甲车顶到西长安街上。这正是建国之初中国军力的真实写照。
而就是这样的军力接下来要向美式飞机大炮亮剑。历史似乎再次重演。与引发甲午中日海战的朝鲜战争所不同的是,这次中国军队的对手转换成了“联合国军”。战争的结果正如美国的克拉克将军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时所说:“我是第一个在美国没有获胜的和约上签字的美国将军。”
有学者把这次建国后中国军队的首次境外作战、中美之间的唯一战争看做一个时代结束的符号,历史将永远定格在彭德怀离开朝鲜时扔下的那句话:“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的一个海岸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多年之后,有一个美国军校生专门研究朝鲜战争中美军队的战例,他运用西方人最能接受的统计法,看中美军队的战斗力谁更强,他在分析了上甘岭战役的战例后发现,美军进攻时,在相对面积每秒钟落下6发炮弹,中国军队仍能够组织有效的抵抗,而美军在相同的地方和优于中国军队的情况下,中国军队开展进攻,发射炮弹达到每秒钟1发的密度时,美军的抵抗几乎就瓦解了。
随后而来的中印边界战争,中国军队再次展现亮剑风采。对于印度军队不断蚕食我国领土的做法,毛泽东的指示是:“扫了它!”中央的态度是:“打得要狠!”短短一月时间共歼敌3个旅,生擒印军王牌旅长达维尔和另一名准将旅长辛格,共毙、俘敌7000余人。
1969年的珍宝岛战役,1979年的对越反击战,中国军力一次次对强敌说“不”,而且这两次亮剑的对手也都是顶尖级的高手,苏联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军事实力可以与美利坚抗衡,在苏军羽翼下的越南也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但珍宝岛战役重新“让苏联审视中方陆军的作战能力”,对越反击战更是彻底打掉了对方的嚣张气焰。
100多年前恩格斯曾说:“没有什么东西比陆军和海军更依赖于经济前提。”中国军力的增长就生动注释了这一点。“一弹两星”的跳跃式发展靠的是“全国勒紧裤腰带”,1980年代后中国军力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期,90年代之后再次呈现加速度发展,无不与经济的持续发展相关。其时有关航母的话题被繁复提及,成为中国军力的某种隐喻之物。与此同时,西方关于中国威胁论的舆论老调也开始甚嚣尘上。“中国正迅速成为一个军事竞争对手,”一位美国高级官员说,“其速度令美国感到吃惊。”
为什么中国军力就不能强大一些呢?作为曾经饱受列强欺凌的一个民族有足够的理由发展自己的军力,而无需仰他人之鼻息。“如果中国今天没有强大的军力,还是像过去那样国不像国、软弱可欺的话,亚洲会有安全吗?世界会有安全吗?难道中国军队停留在60年前骡马拉大炮的水平,就是最安全的吗?”有中国学者如此反驳。
《中国不高兴》一书的作者宋晓军在书中转述的一个情景可谓别有深意:前不久,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来中国访问,去国防大学时,中国军官为他介绍中国军事的基本情况,当时我一个朋友在场,他说,只有当介绍到中国的战时兵员动员能力是1.3亿人时,美国太平洋司令的表情才微微变化了一下,而说到其他东西时,他一点反应都没有。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