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代的文化守望——鲁剧三十七年
一种文化现象:
鲁剧的崛起与神话
如果说横空出世的《大圣归来》吹响了山东电影全新起航的号角,最近热播的《大舜》是山东电视剧的又一次发力——“山影品牌,鲁剧品质”无疑是影视剧市场中“晴雨表”“良心之作”的最好佐证。
走进山东影视传媒集团的大楼,走廊里最引人瞩目的非琳琅满目的奖杯莫属。事实上,不久前的第21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尘埃落定,由山影制作的电视剧《老农民》《北平无战事》《马向阳下乡记》拿下多项大奖,再次呈现出鲁剧的辉煌。
这些年来,鲁剧以宏大的题材、深邃的思想和厚重大气的艺术风格打出了一块自己的品牌,有60多部作品荣获“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等80多项中央和国家级大奖,连续10年在央视各频道播出600多部优秀影视作品,成就了国内影视界中独一无二的“鲁剧现象”。
鲁剧为什么这么红?
“我1983年来到山影,从那时起,我们的团队就有一股正气,拍的东西全是有思想的,下的苦功也都是扎扎实实摆在那儿的,你像手榴弹炸飞机,一个人一口气杀了100多个鬼子,鲁剧不会这么干,领导那儿也通不过。”一位山影导演如是说。
这种“正气”可以解释为一种鲁剧精神的传承。
最近,古装历史巨制《大舜》开播以来,“不戏说、不狗血、三观端正”是观众给予它的符号。有人称,这是中国电视剧的“小时代”“轻时代”,我们似乎更享受于从各类快餐式电视剧中得到释放。可曾几何时,我们的电视剧是有“文以载道”的创作传统的,收视之外,兼具创作者对社会的寄托、反思和情怀。
短暂的潮流和整个文明的趋势,有的时候是相悖的,能把这种相悖的东西坚守下去,在这个意义上,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的鲁剧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守望者。
鲁剧里的山东精神:
寻找自己的“英雄”
一个品牌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回顾鲁剧37年的发展历程,从上世纪80年代的《武松》《今夜有暴风雨》《高山下的花环》,到进入本世纪的《闯关东》《大染坊》《沂蒙》……把主旋律的厚重和大众艺术的审美有机地融为一体,是鲁剧的独特气质,也是鲁剧安身立命的根本。
正如山东影视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吕芃所说,“影视传媒集团过去做的每一部戏,几乎都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基本的经验就是牢牢把握时代的主旋律,牢牢把握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牢牢把握了时代的审美趣味的变化。”
在鲁剧中,往往能看到人物对于山东精神的塑造和呈现,包括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等等。而齐鲁文化、儒家文化、红色文化、民间文化、现代文化……多样的文化资源既为山东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沃土,又赋予了创作者关心现实的责任感。
教育家张天麟认为,两个人支配着山东人的心灵,一个是孔子,一个是梁山泊的英雄。对于“鲁剧”而言,立足于山东地域文化,创作出一批富有地域文化色彩和较高文化品位的影视剧作品是形成集体风格的优势所在,也是打造“鲁剧”这一地域文化品牌的制胜“法宝”。
本专题通过对鲁剧文化基因的抽丝剥茧、其领军作品和人物的深度解读、其产业化、市场化的战略创新与愿景,重新诠释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呈现大时代下我们对鲁剧的人文思考。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