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老国货,新国货

2015-03-14 23:03 未知/ □本刊编辑部 /

 

 

  马桶圈打败国货:

  时尚背后的虚胖

  日本马桶圈火了。

  春节期间,60万中国游客给日韩两地的零售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至少“派发”了近百亿元的大红包。

  与火热的海外商战相比,国内的春节市场却显得有些冷清。2月24日,中国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全国零售业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1%,达到6780亿元,增长率创出自开始实施该项统计的200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当越来越多的中高收入者在中国最大的节日里转向境外消费,很多人开始进一步反思财经作家吴晓波春节前曾经提出的问题,中国的中产为什么要去日本买只马桶圈呢?

  反观国内,那些留存在我们记忆中的老国货,正在经历怎样的涅槃?

  一些为人熟知的老品牌,不经意间从市场上隐退了。不过,好在记忆是可以重新拾起的,当下,它们似乎又在不经意间复苏了。于是,我们又看到了久违的回力鞋、梅花运动服、飞鸽自行车、北冰洋汽水……

  然而,流行只是表象,背后充斥的却是老牌国企生存的酸楚,他们有的被假冒,有的艰难度日,有的正试图在困境中重启。

  遥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只要是稍微有点名气的国产货,人们都会抢着去买。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这些国内名牌的生产企业突然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对手又都是国际巨头,巨大的压力下,有些企业消亡了,有些接受了跨国公司的合资或兼并。有一组数据触目惊心:90%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使用的是外国投资方的商标;我国八大饮料公司有7家被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吞并;四大年产量超8万吨的洗衣粉厂被外企吃掉了3个;国外品牌在化妆品市场占75%。

  不到最后,不知道什么是品质。

  寻找老国货,即是在寻找其兴衰起落的原因,寻找那个时代的生活密码,也是在探寻彼时简陋而又缓慢精致的生产方式是否在当下寻求高效而又生硬的商业模式下仍然有着必要的意义。

  能抵抗住时光的流逝,在时间中展现自己品质的,一定是流行过后依然时尚。

  时间沉淀的货值与文化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印记。友谊霜、回力鞋等老国货经过时间的沉淀,已变成了一种文化。

  不少老字号企业的市场运行人员表示,“国货购物潮对老字号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契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国货,老字号就有更多机会展示自己,这是老字号开拓市场不可多得的机会”。

  购买经典老品牌,一方面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更重要的是这些灌注着国人浓厚情感的老牌子商品质量可靠,有些经典老商品买回去甚至可以收藏。

  拳拳之心,不争气的国货,除了一股气,还剩下什么?

  至于新国货,美特斯邦威于2011年推出“我是新国货”主题概念,倡导“国货新生”,推崇传统文化的新生与叩问。冰箱、汽车、手机,一系列新国货的诞生,本身就是大国崛起的标志。

  “一个飞船都能上天的国家,就做不出好的马桶圈吗?”——此种论调,有如说一个不会做饭的女人不能是美女,属于胡诌八扯。当然,涉及国货,我们更关注与普通人关系密切的产品。

  新国货,不仅仅是商品,更是一种态度和精神,是所有拥有这种态度和精神的代表人物们。归根结底,我们关注的是货物背后的文化内涵,关注货物蕴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