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当日用品成为一种奢侈

2015-02-17 23:18 未知/ □许诺 /

 

  两千年前,鉴真东渡。自此,从文化到技术,文字、书籍、儒教文化以及农业、建筑,日本全盘吸收并保存继承了汉文化中精髓的部分。

  一百年前,中国的医食禅茶文化传播地球。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上用中国元素表达基督山宴会的极尽奢华:海鲜均来自广州港,餐具全部是精美的中国瓷器,花纹令没见过世面的法国人赞叹不已。

  三十年前至今,我们要向日本学习香道、茶道;选用韩国的汉方化妆品;到欧洲购买手工定制的服装和包袋。

  奢侈是一场轮回。我们如今着迷不已的,正是自己丢失或没有守住的汉文化精髓。

 

  日产电饭煲抢购记:

  一只马桶里的学问

  最近,一只日本的马桶盖被财经作家吴晓波捧红了。

  吴晓波在《去日本买一只马桶盖》里提到,这款马桶盖价格不菲,即使享受8%的消费税减免,售价也在2000元左右。中国人爱它的杀菌、除臭及瞬间加热功能,更爱的是它适合在所有款式的马桶上安装使用。免税店的日本营业员用难掩喜悦的神情和拗口的汉语说,“只要有中国游客团来,每天都会卖断货。”

  同样被抢购的还有:吹风机,据说采用纳米水离子技术,吹过头发蓬松顺滑;陶瓷菜刀的耐磨程度是普通钢刀的60倍;以及电动牙刷,最新款采用LED超声波技术,重量比德国的布朗轻一半,刷毛更柔顺,适合亚洲人口腔使用。

  早几年,日本大街上常见拎着电饭煲的中国游客,据说这种电饭煲煮饭粒粒晶莹不粘锅。而中国电饭煲旗舰品牌美的的工程师曾很实诚的表示,日本电饭煲的内胆在材料上有很大创新,“有时候我们去日本,领导也会悄悄地让我们拎一两只回来”,而中国还没有找到能够达到同样效果的材质和技术。

  在财经作家吴晓波的眼里,日本马桶盖的疯抢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深渊。近三十年来,追求高速发展和GDP的中国制造业实现了规模效益和批量式生产,它们擅长“逆向思维”,能够快速复制最先进的产品,但中国人的“创新”至今仍然披覆着“山寨”的名头。

  而在更早的历史中,日本文化从石器时代起就不断汲取汉文化的影响,从文化到技术,文字、书籍、儒教文化以及农业、建筑等方面均全盘吸收并保存继承了汉文化中精髓的部分。

  “可以说日本人恪守中国学问准则的程度几乎天下第一。”郁达夫曾在文章里评价,很多中国古籍的保存和整理都得益于他们。目前,大部分日本人几乎都会汉字书法,将宋代茶道介入日常生活,中医药发展出自己的体系,服装饮食更是保留着汉文化遗风,中国目前的香道、花道反而常常前往观摩学习。

  从中药材到日本大米:

  失传的汉文化

  据了解,工业化使中国的土壤和水资源收到严重污染。中国环保部一份最新调查报告中显示,中国有16.1%的土壤受到污染,这直接影响了种植作物的质量。2013年5月,广东抽样检查的大米中有44%铬含量超标,许多农民已经不再食用自家种植的大米。

  含铬大米曝光后,一部分中国人开始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寻找日常所需的大米。中国最好的大米产自黑龙江五常,每斤约6元。泰国大米粒长味香,一款5千克的泰国香米在一号店售价129元。要求更高的则想办法购买日本大米,在日本住友商事集团旗下网上超市“品店”上的售价为每公斤74元。根据淘宝网数据,还有人花了1499元买入5公斤大米。这其实是符合能量守恒定律的:如果不想因为质量问题造成身体健康的损伤,只能任由价值规律瓜分钱包,忍受经济上的损失。

  2012年,复旦硕士生吴恒发布了《易粪相食:中国食品安全状况调查(2004-2011)》与《掷出窗外:面对食品安全危机,我们应有的态度》两篇报告。依照报告,中国的食品安全严重区已经从2004年的4个省增加到2011年的11个省,一般性的食品安全估计遍布全国。他收集了2749篇揭开食品安全秘密的新闻报道,总结出国内牛奶超过20种的添加激素,3亿严重水污染。

  由此,吴恒得出了一种略带修辞的事实结论:中国人正在“易粪相食”,意思是每种食品的生产者都清楚自己制作的食品是垃圾,因此从来不吃,长此以往,每个人吃的都可能是垃圾。

  值得注意的是,1906年,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根据他在芝加哥一家肉食加工厂生活的真实体验,写成一本名为《丛林》的纪实小说。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早餐时读到这本书,“大叫一声,跳起来,将口中尚未嚼完的食物吐出来,又把盘中剩下的一截香肠用力抛出窗外”。罗斯福随后约见辛克莱,推动通过《纯净食品与药品法》的立法,并创建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前身。

  但“易粪相食”没有引起中国人的反思,而是衍生出了“特供”一事。据了解,某有机食品企业的产品分为三级:第一级别是真正的“有机产品”,用于出口订单,“远销国外”;第二级别符合有机定义,用于某些单位的特供订单;第三级别产自农场中靠近高速公路的那块地,顶着“有机”光环,销售给超市和网上旗舰店。至于价格,超市和网店按定价出售,特供订单有团购折扣。

  “鲁锦”与纺车:

  文化生产的是人的尊严

  2014年春季,记者到菏泽参加一场媒体行活动。主办方带我们参观一家纺织企业,其纺织产品出口量全国前三。在他们那座号称“全国最大的生产加工车间”里,工人在连成一片、长逾30米的车床之间往返。所有的花样均由电脑设置好,按下启动按钮,成匹的机绣床单在轰鸣的缝纫声中产生。

  车间门口,一块记录着计件榜单的黑板被负责人反复强调,位列榜单首位的员工前一个月生产了5000余张床单,计件收入为7000多元。

  当天下午,记者被带到距离工厂30公里的鲁锦博物馆。这种手工织造工艺极为繁杂,从植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72道工序,熟练的人每天工作八小时,也只能织两米有余。馆长路维民告诉记者,目前能够从事鲁锦纺织工作的大多是四五十岁的妇女,“这么费时费力的活计,年轻人根本坐不住”。这间成立了二十年的博物馆致力于抢救这一即将消失的古老技术,怎奈经济效益浅薄,如今只能依靠政府拨款生存。

  在体验现场,城市长大的记者试图用纺车纺线,笨拙的动作被朴实的阿姨好一顿笑话。她端足架势为记者示范,纺车摇动,均匀的棉线自手中缕缕而出。她告诉我,由于鲁锦太费功夫,自己的女儿根本没有学,在中学毕业后就离家打工,现在在附近一家纺织企业工作,“不用手工,只用电脑和机器,上个月刚拿了冠军,挣了七千块钱奖金”。

  正在湮没的手工艺并非只有鲁锦,越来越少的现代人能够静心的长时间的从事一种精密的技术活。经济学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足够富有,就能买法国手工高级定制,买到日韩的汉方化妆品,买到越南的红木和柬埔寨的树根。但当这些必需品变得越来越奢侈,我们也许会像年轻的计件工人那样,用5000件机器生产去换取一米宽、两米长的母亲的手艺。

  ■延伸阅读

  糟糕的文明:

  陈光标们的“新空气”

  工业社会的来临,绿水黑了、蓝天灰了、土地盐碱了,一切不曾留意的生命细胞成了饱含恶意的毒瘤。

  □段崇政

  陈光标:

  当空气成为奢侈商品

  2012年7月17日,中国“首善”陈光标又冒出新点子——在北上广设立流动专卖店售卖新鲜空气,每瓶售价4元至5元。陈光标称,“陈光标好人”牌新鲜空气将装在易拉罐中,深吸三口就可以感受到心情舒畅、头脑清醒。

  出售空气的做法最早来自日本:美国有个叫诺克的富翁,有一次去日本的富士山观光旅游,发现当地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于是找了一些研究人员,将富士山的空气装进一个一个的罐头里,做成“富士山空气罐头”。

  PM2.5一词已经火了近五年,在很多旅游景点,“吸氧”体验也成为一种贩卖噱头。在一些湿地,或者森林经典,导游经常带着旅行团员伸开手臂大口呼吸,美其名曰“洗肺”。

  马云们的净水理想

  在2013年的中国年度管理大会上,马云不无哀伤的提及自己的两个因癌逝世的朋友——“20年前找到一个有癌症的人都很难,今天却比比皆是,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癌症,人生存在世界上,水、食物和空气?我这两年花了很多的时间去参加世界各个论坛,听到最多的是大气环保,我后来发现中国最大的问题是水。”

  近些年自来水污染事件还未平息,地下水污染事件又起。差水质导致了一个新的产业崛起——净水器。目前中国家用净水机市场普及率仅有5%,增速却高达30%-50%,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甚至超过了100%。市场需求的逐步走高,预示着中国净水市场的空间巨大。

  梁希森:

  让中国的土豆“脱毒”

  2001年,地产大亨梁希森带着女儿吃肯德基,随便问了服务员一句:“你们这些做薯泥薯条的土豆是在哪里生产的?”对方答道:“都是进口的,中国的土豆品质不行,不能用。”

  梁希森找人查的资料:我国的马铃薯种植面积逾8000万亩,为世界第一,但我国马铃薯单产仅960公斤,列世界第93位。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农民传统的生产习惯是用自产的马铃薯作种,再种再收,因病毒导致种薯一代代退化。

  于是梁希森在梁锥村附近辟出100亩地,投资4200万元,置换给村民,开启了他总投资达10亿元的“农村乌托邦”试验。如今,梁希森建起了全国最大的脱毒马铃薯微型薯繁育基地。年可扩繁脱毒苗 8000 万株,繁育微型薯2亿粒.有全国最先进的茎尖脱毒实验室、病毒检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