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眼中的鲁剧
经过三十多年发展,鲁剧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在电视剧全面市场化、竞争日益白热化的趋势下,鲁剧从未停止它前进的脚步,不仅在制作上拒绝粗制滥造,讲求精“制”,在思想意蕴上更是秉承厚重、正气的一贯风格,充满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浓郁的人文情怀。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喜爱的鲁剧,对于鲁剧文化的探索,也一直是文化界名人们所关注的课题。
一大特点是思想性和观赏性的统一
□李掖平(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鲁剧’的一大特点是对时代主旋律的弘扬,创作思想性和观赏性统一的作品。当下鲁剧基本的风格元素还是要坚守,如果和其他的剧都一样,就没有鲁剧生存的价值所在了。”李掖平说,即使搞那些婆婆妈妈、妯娌斗法,也要演绎平凡里的不平凡、朴素里的大气,这是很大的优点,不能改变。
李掖平期待,鲁剧的题材能从农村逐渐向城市生活转移渗透,因为国家建设的整体方针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应该多关注一些都市题材或城乡接合部的、知识分子的题材。“齐鲁大地从来都不缺乏国家脊梁或栋梁式的知识分子以及思想家、哲人等人物谱系和民间传说。”
为现实主义创作创造新经验
□李准(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
在创作上称为现象,至少具备三个条件:有一批多数人公认的代表作品;在社会上产生比较热烈而又广泛的反响;对于繁荣和发展创作,具有某种普遍意义。鲁剧称之为现象,它的创作品格、创作选择上有这样一些特点。
鲁剧创作以丰厚的地域文化和整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为底蕴,铸造出了独特而又坚实的上乘文化品格。打通了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内在精神联系,与时俱进地唱响了时代精神主旋律。通过题材样式多样性探索为现实主义创作创造了新的经验,打开新的视野。
鲁剧还应加强的方面,应该在现实主义之外,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都可以借鉴。我们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也应该有更多创新。
最大特点是文化自觉
□仲呈祥(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
鲁剧发展有过高峰和低谷。其成功的基本经验我认为有两条:一是善于实现题材资源的优化配置,好戏都是抓住了题材之后进行深入的开掘。二是善于实现创作生产力,编导演、化服道、摄录美的优化组合,由此山东也出现了一批好编剧、好导演。
鲁剧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种文化自觉,处于一种自觉或者比较自觉的精神生态,没有盲从,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充满了自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充满了自信。
鲁剧在创作思维上,要防止长期以来制约文艺繁荣发展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单向思维。要学会用兼容整合的辩证态度,把生活和人物当成整体来把握。这样的话,鲁剧的美学品位和历史品位将更上一层楼。
塑造了一批平民型英雄形象
□朱德发(教授,博士生导师,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山东省自古至今发生的历史事件、典型事件比较多,戏剧色彩丰富,且不断地挖掘,越挖越深。这些都是在特定的年代,山东境内发生的一些特殊事件,在别的省没有,挖掘出来以后,题材、主题都是新颖的,观众愿意看。
鲁剧塑造了一批平民型的英雄形象,很多电视剧写红色历史、革命历史,都树立这些英雄形象,但山东电视剧中的这些英雄的思想和行为与普通人贴得很近,因此让观众感到很亲切。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尹鸿(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鲁剧有几个创作上的特征,值得总结:展现地域特质,反映时代变迁,题材厚重。
《沂蒙》、《闯关东》都具有非常强的地域特质,并都成功将地域特质被观众所接受。表现家国一体情意无价的传统文化。鲁剧典型性作品,往往把家仇国恨联系在一起,用一个家族的变化反映国家的危难。《闯关东》、《沂蒙》都是以家作为一个载体,通过放大这个载体进而反映出国家的危亡,体现出非常强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
体现了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与浪漫主义精神的结合。对社会变迁当中一些危机苦难、甚至黑暗的东西不刻意回避,像《闯关东》、《沂蒙》对主人公身上的禁锢、愚昧,甚至某些方面的愚忠,都有一定表达,但它同时又在表现历史大进程的同时,赋予其浪漫主义色彩。
每个时代都需要文化守望
在整个社会都进入快时代的节奏下,电视剧的生产也不例外的加快进度,收视率和盈利能力成为衡量唯一标准,艺术和情怀似乎已荡然无存。而鲁剧精神的坚守和守望,也更加珍贵和不易。
□杨濯缨
速食时代与“不焦虑”的鲁剧
2015年,电视荧屏依然延续着近几年的“看脸时代”,“高颜值”成为上半年电视剧市场的关键词。从年初《武媚娘传奇》的范冰冰,到《何以笙箫默》的钟汉良,再到《活色生香》中的李易峰、陈伟霆,不少观众对“青偶”遮掩在华服美颜下的空洞剧情、演技不佳表示质疑和担忧,甚至流传着“剧情不够、颜值来凑”的说法。
有人总结现在电视剧行业“罪状”:炮灰多,精品少;演员片酬涨速堪比房价;创新乏力,翻拍汹涌。虽然面对越来越多的质疑,但电视剧行业在这个速食文化快节奏的时代已经停不下来了。
过去30年,中国电视剧产量节节攀升,已成为电视剧生产第一大国,但观众却越来越不买账,开始大规模向美剧、韩剧靠拢。
2015年1月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通报称,2014年全国电视剧产量“总体平稳”,“共计生产完成并获准发行剧目429部15938集”。2013年,中国电视剧产量在经历了长达13年增长后首次降低。
每年上万集电视剧背后涌动的是资本,这也是现在电视剧行业最常见的词汇之一。
电视剧产业已进入了热钱涌动的时代,资本疯狂介入在推动行业格局改变,影视企业的梯队分层变得越来越明晰,资源和资金正越来越集中地向第一梯队生产阵营聚拢。而电视剧的盈利模式除传统的硬广告、软性植入外,随着新技术崛起,“边播边买”逐渐走向成熟。电商也将更加深入地参与到电视剧的制作、营销环节,这是一个无法估量的巨大市场。
如此,生产线上的电视剧产品当然不会有停歇。
反观八十年代的电视剧拍摄,基于当时的特殊环境,不疾不徐出精品成为当时电视人的风格。而无论是六年磨一剑的《老农民》还是八年厚积薄发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鲁剧所呈现出来的厚重大气和“良心出品”似乎与当下“小时代”的潮流有些不合。
在《士兵突击》里面,袁朗在招许三多的时候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都在焦虑,焦虑自己应该往哪儿去,走哪条路能出人头地。而他,喜欢不焦虑的人。
或许,鲁剧的气质,就像那个许三多吧。
文化守望取决于“人类有意识的自觉放缓脚步”
很多人也许都记得87版《红楼梦》,该剧组从上万封自荐信中和全国二十余省市数千人中选拔了宝、黛、钗、凤等金陵十二钗,以及其他有名有姓的演员80多人,调动了数万名群众演员。前后拍摄三年之久,我国南北两大流派红学家几乎都到该剧组讲课或拍摄现场指导。
在长达一年多的培训班里,演员每天的任务是学习琴棋书画,听先生讲读原著,好似过起了古人的生活。水到渠成,导演一声令下开机,原汁原味也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但类似八十年代的影视制作环境已不存在,鉴于收视压力和竞争,影视制作者拒绝“深度加工”,投向了快销类作品。为了夺人眼球,电视剧里充满了男欢女爱的桥段。
文化名人洪晃曾说:今天,大家都在说中国当代文化缺乏有力量的作品,这跟大部分男人都去经商挣钱是有关系的,经济如此增长,文化怎能不后退,不管男的,女的,所有心思都去琢磨怎么赚钱了。谁都没有这些闲功夫再去画画、作曲、写小说,去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何在。
“急之国”成为这个国家的时代标签。
综观我们国家这些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快速的。振奋人心的数据背后依然是发展模式亟待改变的现状。经济的数字只是“看上去很美”的表象,文化的赤字、创新能力的缺失、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文化的断层……统统需要解决。
很多人也许都记得,曹雪芹家道中落之后依旧保持着弹琴写作的习惯,讲究一只茶杯的用途;竹林七贤避世隐居,也放不下夜宴游园、玩药弄香的雅好。
而从东欧漫长的冬夜围着小火炉滋生出来的安徒生童话到细工出慢活的瑞士手表;从老庄的逍遥无为到工业革命带来印刷便利之后雨后春笋般的书籍著作和文艺复兴思潮;从巴黎左岸高谈阔论的咖啡馆到文艺沙龙里走出的海明威、福楼拜、乔伊斯、王尔德;从“民国四公子”到“唱昆曲”的白崇禧之子白先勇——没有他们,我们的社会就少了哲学家、艺术家、作家……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软实力对世界的影响正在与日俱增。物质上,我们是个出口大国,文化上,我们是个文化进口国——中国基于政治经济等“硬实力”之外的“软文化”,似乎还在路上。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