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铁轨上遗落的文明

2014-12-07 14:49 未知/ □方言 /

 

  铁路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经济政治制度,同时促进了文明开化,对知识的传播、教育的普及、社会风气的变化及人际交往等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发掘一百多年来留存在山东大地上的铁路遗存,向那个逝去的时代致敬。

 

  坊茨小镇重生记

  胶济铁路线上,潍坊坊子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这里至今留存的丰富的建筑、工业遗产,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过去的一面镜子。

  这片老城的命运可以说是兴也铁路,衰也铁路。到上世纪80年代,特有的弯道铁路线已经不适应火车高速运行的需要,胶济铁路复线开工时将路线取直,不再经过坊子。随着坊子行政中心的搬迁以及原有部队医院等的撤离,一个依托矿业开采和交通运输而兴起的工业重镇,就这样渐渐被人遗忘了。时间久了,小镇变得荒草蔓芜、瓦破墙摧。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幸运呢?

  当地政府也意识到了这片建筑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以及可能带来的旅游效益,因此计划投资近20亿元,规划了1.97平方公里的核心区进行开发,并用德语音译将其命名为“坊茨小镇”。

  这片德日式建筑群形成于1898年至1914年德日殖民时期,现在有德式建筑103处,日式建筑63处。“103栋百年德国原乡建筑,不在青岛,在潍坊!”“坊茨小镇”在青岛的招商推介会上的这句宣传语,可谓一鸣惊人。

  漫步坊子老城,标有“坊茨小镇”四个字的一座房子的对面,是曾经的德军医院。医院的墙体有 70厘米厚,楼内铺着长条木地板,地板下面有厚厚的隔温层,填满了煤渣,墙上的壁炉可以给两个房间供热。楼顶使用的牛舌瓦,当年大部分是由青岛的德商捷成洋行位于大窑沟的窑厂烧制的。百年前,坊子的德国建筑曾大量使用产自青岛的这种瓦。

  铁轨上长出的艺术之花

  漫步小镇,一座座欧陆风情建筑被改造成美术馆、雕塑馆、青年旅舍,定期举办的画展、书法展汇聚各地艺术家。为了给青年艺术新秀搭建平台,当地将部分洋房改造成原生态旅馆,提供给来此写生的学生。定期举办的创意集市,满足文化创意产品之间的交流。而平时,这里都是免费对外开放的,来此拍摄婚纱照成为当地青年的首选。荒弃多年的小镇,又重新焕发神采。

  在坊茨小镇1.97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内,有一栋1904年兴建的德国军官别墅,现已改建成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的艺术工作室,每年中国油画院的师生都要来此生活一段时间,进行写生和创作。像杨飞云一样,许多艺术家青睐于坊茨小镇独特的异域风情和沧桑的历史遗迹,决定将艺术工作室搬到这里,逐渐聚集成一片艺术创作基地。

  2010年开馆的坊茨美术馆,展厅面积3000平方米,由一座老食堂改建而成。自2010年以来,举办了如中国第二届小幅油画展等多场画展,靳尚谊、闻立鹏、杨飞云、王仲等诸多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齐聚坊茨小镇。

  好莱坞电影《飞人》在此拍摄。《飞人》是《烈火战车》的续集,电影描写的是英籍奥运冠军李爱锐服务中国人民20年,直至在潍县献出生命的故事,再现了坊茨小镇的一段历史。

  胶济铁路陈列馆:

  可以触摸到的历史

  2013年11月7日,胶济铁路陈列馆在胶济铁路济南站开馆。

  这是一座车站关闭后留下来的建筑,之前为铁路办公场所。2012年,济南铁路局统筹协调,把在这座建筑内办公的机构迁出,并邀请山东省博物馆的专家参与设计陈列馆。

  日军占据期间,对建筑内部做了重大改动,自从这里改为办公用房以后,入驻机构几经更迭,各自又根据需要进行了内部装修,地面和墙体已不复当初模样。

  改建陈列馆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在现有基础上尽可能恢复原貌。施工人员把进站广厅的装饰材料揭开,100年前的原始墙壁露出了真容。让现场施工人员惊叹的是,墙体全部由平整的片石砌筑而成,坚固耐用,美观大方。

  在广厅东侧的墙壁上,施工人员发现了建站初期的石雕狮头水池,只可惜不知在哪个年代损坏了,只剩下锈迹斑斑的水管和残缺不全的鬃毛石刻。广厅东侧偏南的房间内,石头砌筑的、独具特色的德式壁炉露出真容。据专家考证,这里曾是车站的贵宾室。在广厅东侧偏北的房间,德国老式暖气片保存完好。

  最让施工人员惊奇的是,取点钻探后,大理石下还有一层。揭开之后,原始地面重见天日,尽管凸凹不平,但磨得有些光滑的条石承载着光阴的脚步。

  原始地面上还有5个铁十字勋章拼图。这是德国人修建这座建筑时留下的印记。在德国,铁十字勋章是荣耀的象征。

  施工人员对清理出来的渣土全部进行清筛,先后“筛”出了铜、铁、铅、布、皮、纸、玻璃及杂项等10多个种类的文物100多件,涵盖了德建时期、日占时期、日伪时期和民国时期,这些文物隐含着建筑演变的密码。

  经过修旧如旧,精心打磨,这座老建筑恢复了昔日的容颜。

  从大运河到小清河,旱地再起波澜

  大运河,曾经的南北交通枢纽;小清河,东西水运走廊,把济南带向大海。这两条河流曾是山东的荣耀。可是,它们相继退出历史舞台,成为旱地里的遗迹。而今,随着大运河济宁以北段复航工程、小清河复航工程的展开,这两条牵动了山东人百年情感的河流,未来的命运会是怎样的波澜?

  □本刊记者 吴永强

  辉煌尽头的“千年一叹”

  以济宁为界,往南,至今依然能看到千百年来运河上船来船往的景象;往北,千年大运河的风情已不再,唯剩下一个个历史遗迹,向我们讲述着它曾经的辉煌。

  本刊记者曾多次前往聊城、临清等地,探访运河文化的遗存。大运河的故事随着社会生活的改变、河道变迁和文化传播的方式改变而丰富;大运河边的村镇和城市的建造、繁荣、衰落和更新无不与大运河的命运息息相关;大运河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从最初的运输物资、运送南来北往的各色旅人、南粮北运,到输水、灌溉、防洪、北煤南运。

  山东省运河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李泉告诉本刊记者,“可以这样说,大运河最辉煌的时候,也是山东大运河最辉煌的时候,从济宁到临清,再到德州,人工河道多,地势落差大,山东大运河是整个京杭大运河最关键的地方。”明清时期,运河沿线是山东当之无愧的经济中心。

  乾隆到临清后,看到河船码头、市容风貌颇似天津,吃的食品多是天津风味,所以称临清为“小天津”。明朝大学士李东阳赞美临清:“十里人家两岸分,层楼高栋入青云。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流传下来的500余部明清小说中,涉及运河的有300多部,这些又大多与临清有关。

  不只有临清,运河流域成为人才荟萃之地、文风昌盛之区:临清的塔影钟声,聊城的会馆书阁,济宁的酱园茶楼,台儿庄的古镇民居。

  到了清末,太平天国运动打乱了运河的脚步,1901年,光绪正式颁布停漕改折的命令,大运河的使命终结。同时,呼啸的火车也已撼动了运河的根基。那些运河岸边的明珠开始暗淡,乾隆年间到解放初期,临清城的人口由至少20万锐减到不足5万,临清也由直隶州重新降格为县。而李海务、七级、张秋、阿城等繁荣一时的城市,则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北段大运河,似乎退化为遥远的音符,成为交通史中华丽的背景。

  与大运河的衰落一样,小清河也经历了断航之痛。

  津浦铁路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大运河,胶济铁路的通车,直接取代了小清河的地位。

  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小清河把济南带向大海,1902年山东巡抚周馥便是乘船顺小清河而下,从羊角沟入渤海,而后登陆青岛展开访问,第二年,英国驻威海卫专员骆克也是沿小清河而上,抵达济南展开访问。此时,小清河进入其繁荣的顶点。羊角沟,曾一度成为渤海沿岸重要的河运、海运兼有的码头。可是,随着1904年胶济铁路的开通,小清河的光环被铁轨甩在后面,直到上世纪80年代断流之后,小清河,这条京杭运河之外山东最重要的内河航线不复存在。

  从山东内陆乘舟上北京,去大海

  乘舟从北京下杭州的梦想能否重现?近年来,大运河北段复航成为从官方到民间,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今年10月,京杭运河八里湾船闸破堤施工接近尾声,接下来进行船闸机电设备有水联合调试。八里湾船闸工程是京杭运河续建工程东平湖至济宁段重要的梯级船闸。通航规划近期以1000吨级的船队为主,远期以2000吨级船队为主。等京杭运河泰安段通航后,长三角船舶自运河北上,借助船闸梯级提升进入东平湖。

  从此,东平湖与运河分离百年之后,再次拥抱。运河最北端的港口,也由济宁改为泰安。

  当然,复航后的大运河济宁以北段,其功能也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如果仅仅做物资运输,谈论运河的复航没有意义,因为现在其他的交通途径已经非常发达,关键要看到复航所带来的科研、休闲、生态等一系列产业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所长施昌奎说,运河复航后,可以在其两岸打造一条集科研、旅游、生态、休闲等多种产业于一身的经济带。

  就目前的长远规划而言,把内河航运发展成带动沿河产业带兴起的“黄金水道”,已成为一种共识。除了京杭运河,小清河、黄河、徒骇河等的复航也并不久远。

  小清河航运功能的丧失被看做是济南的遗憾,甚至有人在网上发文称:“济南崛起的钥匙,就是小清河或者黄河挖通入海。”而今,小清河复航工程正在进行前期研究阶段,是否能恢复往日的繁华,还有待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