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人人都是“路怒族”——车轮上的文明与罪恶

2015-05-20 11:49 未知/ □本刊编辑部 /

  “路怒”的中国现实

  近日,成都女司机变道惹怒男司机遭暴打的新闻,引发大家对“路怒症”的关注。类似的新闻层出不穷。在成都,之前就发生过“疯狂高尔夫”的路怒事件:一位丧失理智的高尔夫车主在市区内连续多次别停其它车辆,并冲后车司机竖中指的疯狂举动。江苏常州“热血哥”路遇车辆加塞,就选择迎头撞上。很多人平日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但手一握上方向盘,就像180度大转身,很容易被莫名激怒。

  海岩说,“开车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当下中国公路上奔驰着过亿的私家车,交通状况却在短时间内得不到明显改善。外部环境逼仄加上部分司机存在不良驾驶习惯,造就马路上“路怒者”众的现象。

  数据显示,在我国有超过10%的交通事故起因都是“路怒症”。路怒的发生,大部分是因为某一方不文明驾驶行为导致。当侵犯到周围其他司机的利益,同时这种违规又得不到道路执法者的有效惩治,加上被侵犯者是较为浮躁、愤怒的情绪,就可能会通过过激行为发泄出来。这种“火山爆发”的伤害点在于驾驶车辆的速度破坏性,以及道路环境的不可控性。一旦发生,危险就容易产生裂变。

  并线不打转向灯、右侧超车、长时间低速占用超车道、乱鸣喇叭、向车窗外吐痰、扔垃圾、长时间使用远光灯、大货车占用最左侧快车道、超载大货车坏在路边修车……这就是我们的路上,怪现状层出不穷。

  在德国,上世纪60年代汽车大量进入家庭,汽车的增长与上百年汽车文化的成熟是同步的。而在中国,汽车大量进入家庭只是近几年的事情,汽车增长是爆炸式的,容易引发很多问题。一位德国汽车销售公司总裁说,他们在生产出口中国的汽车的时候会使用耐用的喇叭。厂家“因地制宜”的举动无可厚非,但却从一个侧面暴露出国内交通秩序和交通文明欠缺的尴尬。

  “德不配财”与现代焦虑症

  《朱子治家格言》中说:“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意思是,自身的德行及福报要与社会地位及享受的待遇相匹配,如果违背自然规律行事会受到报应,即所谓的“反作用力”。

  亦有人说“德不配财”,财,即财富。穷人乍富,财富的极大丰富使得一种扭曲的心理开始出现。蔓延各个阶层的“焦虑症”开始出现,所有人都在表达自己的不满,所有的“火山”都在喷发。

  马路上的文明,是当代社会文明的缩影。所有的国人,没有一个超脱于世外者,大货车骂小轿车,开车者骂骑车者,骑车者骂行人,行人对开车者同样发出随便而又恶毒的诅咒……一切环环相扣,并随着身份的转换发生观点的对立,步行时是一个样子,开车时又是另一个样子,今天是一个样子,明天又换了另一个样子。

  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别人无法忍受——亲人的错误是一种正确,陌生人的正确却成了错误,所谓立场不同观点则不同,但这个“不同”是如此深刻地充斥在社会各个阶层。你可以用言语肆无忌惮地“强奸”另一个有尊严的公民的人格,却在另一个场合大力争取个人权利,污蔑成为反作用力,一个人的存在成为水火不容分裂的不同个体。

  作家梁晓声说:“关怀、同情、平等、敬畏,这些普适的中产阶级价值观在哪里?我们没有。我们有主旋律文化,背后是政府的强力支持。我们有商业文化,那里有强势资本的运行规律在发挥作用。但是社会的人文力量在哪里?”

  经济学家茅于轼给出了类似的观点:“中国的民怨来自何处?我的直观感觉是社会正义的缺失。正义缺失是什么意思?简单讲,就是不讲理。”一个社会文明的程度,和一个人自由地穿行在这个社会中有很大关系。马路上的戾气,是整个社会戾气的反映。而当马路上的文明程度得到提高,似乎也预示着整个社会文明进程的大跨越。